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經濟科學構想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列寧斯大林毛澤東鄧小平經濟思想,在近一個世紀中,在蘇東、中國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中居於主流經濟學的地位,為一係列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在當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社會主義在前進中還麵臨許多未解決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的時刻,對列寧斯大林毛澤東鄧小平經濟思想進行認真反思和比較,學習他們運用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解決各種現實問題,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偉大的現實意義。
一、列寧斯大林毛澤東鄧小平經濟思想產生的思想淵源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和各國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實際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鄧小平經濟思想產生的實踐基礎,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社會主義經濟的科學構想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鄧小平經濟思想產生的思想淵源。
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社會主義經濟科學構想的主要內容:(1)社會主義革命首先將在工業較發達、生產力較高的英、美、法、德同時爆發並取得勝利;(2)社會主義經濟製度不是在任何一種生產力基礎上都能夠建立的,隻能夠建立在現代社會化生產力的基礎之上。(3)從根本上講社會主義經濟製度的產生,完全是基於純經濟的原因而不是基於暴力,是人類生產力發展積累的必然結果。但社會主義經濟製度的建立需要無產階級革命的暴力。(4)無產階級專政是社會主義經濟製度產生的政治前提。“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後者的革命轉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隻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21頁)(5)社會主義經濟製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公有製,但公有製本身並不等於社會主義,建立在小生產基礎上的公有製並不是社會主義的公有製,而隻能是原始形態的公有製或其變種。(6)社會主義生產資料的公有製是通過對大私有製的剝奪或贖買和對小生產者的引導而建立的。(7)每一個人的個體勞動一開始就成為直接的社會勞動或“作為總勞動的構成部分存在著”。(8)國家將作為整個社會的代表占有生產資料,排除了任何人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壟斷權剝削他人剩餘勞動的可能性。(9)“一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將被消除,而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也就隨之消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23頁)(10)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將為按照全社會和每個成員的需要對生產進行有計劃的調節所代替。(11)“各盡所能,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原則。(12)過去統治人們的社會經濟規律將被人們自覺地掌握和運用。(13)共產主義社會必將從“第一階段”(社會主義)發展到它的“高級階段上”(共產主義)。(14)舊的分工將被消滅,生產勞動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為解放人的手段,從一種負擔變成一種快樂。(15)通過發展社會生產,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自由的發展和運用。(16)在生產高度發展的基礎上,階級將消火,任何特殊階級對政治統治、教育壟斷和精神領導的占有都將成為不必要。國家自行消滅。(17)隨著大工業在全國的盡可能平衡的分布,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對立將被消滅。(18)生產資料的社會占有決定了與其相適應的勞動產品的占有方式:一方麵由社會直接占有,作為維持和擴大生產的資料;另一方麵由個人直接占有,作為生活和享樂的資料。(19)全社會勞動者組織成自由人聯合體,實行共同生產,聯合勞動,民主管理,勞動者真正成為生產和社會的主人。(20)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產品極大豐富的基礎上,“重建勞動者個人所有製”。
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社會主義經濟的構想是社會思潮而非社會製度;是科學而非經實踐檢驗;是方向指引而非現成模式;是方法而非教條;是初步探索而非終極結論;是總體設想而非精細嚴密的組織設計;目的是人而非製度。
二、列寧斯大林毛澤東鄧小平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和影響
(一)列寧的經濟思想及其創建社會主義經濟的實踐
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之後,在人類曆史上第一次把創建社會主義經濟的重大曆史任務就擺在了列寧和蘇聯共產黨人麵前。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革命成功的領導人,在創建社會主義經濟製度方麵,列寧負有特殊的曆史使命。列寧關於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是:社會主義革命有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獲得勝利;在蘇維埃政權下,國家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入口,是由小生產過渡到社會主義的中間環節;在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實行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為了過渡到社會主義,還應先發展以占用國有土地和生產資料為基礎的合作企業,這種國有製基礎上的合作社是社會主義性質的;主張建立一種利用商品貨幣關係,依靠物質利益原則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製度;提出社會主義根本任務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社會主義就是能夠同時改造農業的大工業;壟斷資本主義是腐朽的垂死的資本主義。
以提出新經濟政策為標誌,列寧關於社會主義經濟的理論和觀點有一個較大的轉折。在新經濟政策提出之前的一段很長時間裏,即在十月革命前後,列寧基本上全盤繼承和遵守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社會主義經濟製度的各種構想。積極地宣傳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社會主義經濟的理論,認為社會主義的經濟要建立並運行,就必須廢除私有製,取消商品、價值和貨幣,要創建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列寧在十月革命初期曾多次提出“社會主義就是消滅商品經濟”(《列寧全集》第1卷,第225頁),列寧認為:“隻要是存在著市場經濟,隻要還保持著貨幣權力和資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無力消滅不平等的剝削。隻有實行巨大的社會化的計劃經濟製度,同時把所有土地、工廠、工具所有權交給工人階級,才能消滅剝削。”(《列寧全集》第10卷,第406—407頁)列寧還強調說:“資本主義必不可免地要為新的社會製度所代替,這種製度將實行計劃經濟。”(《列寧全集》第35卷,第206頁)列寧多次明確指出:“至於社會主義,那麼大家都知道,它就是消滅商品經濟。……隻要仍然有交換,談論什麼社會主義就是可笑的。”(《列寧全集》第12卷,第15頁)列寧認為在一個小生產的汪洋大海中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列寧廣泛地運用商品經濟的概念來代替資本主義經濟,認為商品經濟會每日每時地、自發地、大量地產生著資本主義。第一次提出了“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概念,將二者作為對立的事物。在社會主義經濟剛剛初創的日子裏,列寧是把市場經濟、商品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製度,把計劃經濟等同於社會主義製度。”列寧指出:“沒有一個使千百萬人在產品的生產和分配中最嚴格遵守統一標準的有計劃的國家組織,社會主義就無從設想。”(《列寧選集》第3卷,第545頁)1919年俄共在黨綱裏把迅速消除商品貨幣規定為自己的目標。在實踐中,為了建立計劃經濟列寧製定和執行了一套消滅商品和限製價值貨幣的,“戰時共產主義”經濟政策——即實物配給製度。試圖用產品的直接分配代替商品交換,配給製對於保證十月革命的勝利,戰勝外國武裝幹涉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對於創建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快速恢複和發展國民經濟,鞏固工農聯盟和蘇維埃政權來說卻十分不利。
新生政權所處的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給列寧以深刻的影響,迫使列寧現實地而不是教條地從新生政權的實際需要出發,而不是以馬克思恩格斯的構想出發,考慮創建社會主義經濟的一係列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列寧改變了對於商品、價值、貨幣、價值規律的看法。列寧創造性的發展了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列寧認為在蘇維埃政權下,國家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入口,是由小生產過渡到社會主義的中間環節;在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實行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為了過渡到社會主義,應先發展以占有國有土地和生產資料為基礎的合作企業,這種國有製基礎上的合作社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列寧高度評價了合作社,並充分肯定合作社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列寧指出:“在我國現存製度下,合作企業與私人資本主義企業不同,合作企業是集體企業,但與社會主義企業沒有區別,如果它占用的土地和使用的生產資料是屬於國家即屬於工人階級的。”“我們有些人在談論合作社時,對這一情況估計不足。他們常常忘記,由於我們國家製度的特點,合作社在我國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如果把租讓(順便說一句,租讓在我國並未得到多大的發展)單獨劃開,那麼在我國的條件下合作社往往是同社會主義完全一致的”(《馬克思主義著作選讀》下,第242—243頁)。列寧主張“在經濟、財政、銀行方麵給合作社以種種優惠”。列寧在其臨終前口述的《論合作社》一文中強調要學會從實際出發建設社會主義,他指出:“幻想出種種工人聯合體來建設社會主義,是一回事;學會實際建設這個社會主義,能讓所有小農都參加這項建設,則是另一回事。……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列寧選集》第4卷,第682、第687頁)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社會主義經濟構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以及蘇維埃政權所處的困境使列寧由主張消滅商品貨幣轉變到主張後退,主張建立一種利用貨幣關係,依靠物質利益原則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製度。列寧指出:“如果我們不想把腦袋藏在翅膀下麵,如果我們不想硬著頭皮不看自己的失敗,如果我們不怕正視危險,我們就必須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應當認識到,我們還退得不夠,必須再退,再後退,從國家資本主義轉到國家調節買賣和貨幣流通。”(《列寧全集》第41卷,第50頁)從當時——蘇聯的實際出發,列寧認為必須大力發展商品經濟,發展工農之間的商品交換,才能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工農聯盟,解決當時嚴重的經濟困難。列寧指出:“用大規模(社會主義化的)工業的產品來交換農民的產品,這就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實質,社會主義的基礎。”(《列寧全集》第32卷,第311頁)“應當把商品交換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為新經濟政策的主要杠杆。如果不在工業和農業之間實行係統的商品交換或產品交換,無產階級和農民在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就不可能建立正確的關係,就不可能建立十分鞏固的經濟聯盟。”(《列寧全集》第32卷,第424頁)通過實踐列寧還提出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社會主義社會的優越性就是能夠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等著名論斷。根據上述的看法和認識,在實踐中列寧製訂並執行了一套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是列寧關於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新認識新觀點的體現,也是列寧試圖將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種現實策略和創造。1921年12月俄共第11次黨代會的決議,根據列寧的指導思想和提議,明確寫道:“必須從生產市場的存在出發並考慮市場的規律,掌握市場,通過有係統的、深思熟慮的、建立在對市場過程的精確估計之上的經濟措施,來調節市場和貨幣流通。”(《蘇聯共產黨決議彙編》中文版(2),第137頁)對於年輕的蘇維埃政權走出困境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用糧食稅代替餘糧征集製以及用租讓製等國家資本主義方法發展工業,使蘇聯很快恢複和發展了國民經濟。
列寧之後的蘇聯領導人(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人)都對建設社會主義經濟的艱巨性和長期性認識不足,在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社會主義經濟構想的影響下,列寧逝世後不久,新經濟政策被停止執行。由於各社會主義國家領導人都普遍地、無一例外地、經常地在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實踐中都犯了急躁冒進主義錯誤和教條主義的錯誤。許多人都將列寧關於社會主義要充分利用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發展經濟、發展生產力的理論和策略看成是倒退,是臨時的應急手段。其實,在如何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方麵,正是列寧才第一次,也是科學地抓住馬克思恩格斯構想最根本最本質的東西,這就是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不斷地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多得多的勞動生產率,“使所有勞動者過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列寧選集》第3卷,第456頁),其他的一切都是手段,是形式。
(二)斯大林的經濟思想和計劃經濟體製
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踐中,斯大林的理論和實踐發揮了重大的影響和作用,對蘇聯東歐、中國等社會主義經濟的建立和發展起到了樣板和標準的作用,使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把斯大林創建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神聖化、教條化、絕對化、標準化、模式化。斯大林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社會主義經濟的構想,提出了一整套關於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理論,認為社會主義社會應當實行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製,這種公有製有全民所有製和集體所有製兩種形式;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中,較係統地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存在商品生產的原因和必要性,認為在社會主義社會一定階段,商品生產、商品交換是城鄉之間、工農之間實現經濟聯係的最好形式,價值規律具有客觀性質,斯大林認為:“對於經濟發展規律,對於政治經濟學規律——無論指資本主義時期或社會主義時期都是一樣,——也必須這樣說。在這裏,也如在自然科學中一樣,經濟發展的規律是反映不以人們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經濟發展過程的客觀規律。人們能發現這些規律,認識它們,依靠它們,利用它們以利於社會,把某些規律的破壞作用引導到另一方向,限製它們發生作用的範圍,給予其他正在為自己開辟道路的規律以發生作用的廣闊場所。但是人們不能消滅這些規律或創造新的經濟規律。”(《馬克思主義著作選讀》下,第246-247頁)價值規律在商品流通的一定範圍內保持著調節者的作用,對生產有一定的影響。提出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而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是,在高度技術基礎上使社會主義生產不斷增長和不斷完善的辦法。認為“各盡所能,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分配方式和基本原則,強調“不勞動者不得食”。斯大林還提出並堅持在社會主義製度中存在和發揮作用的兩個經濟規律,一是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二是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以上是斯大林對於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社會主義經濟構想的重大發展,使社會主義經濟學有了初步的理論形態。但是,應該指出,斯大林關於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理論是不徹底的。這種不徹底性表現在,他不承認社會主義全民所有製內部存在商品經濟關係,不承認生產資料是商品,否認價值規律在生產領域也起調節作用。斯大林說:“可不可以把我國社會主義製度下的生產資料看作是商品呢?據我看來,無論如何是不可以的。”(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第40—41頁)斯大林有關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理論的最大的局限性和錯誤就在於,它否定社會主義社會中全民所有製企業之間是商品交換關係,至多是具有“商品的外殼”,否認全民所有製與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兼容性,放棄了尋找全民所有製經濟與商品經濟、市場經濟銜接、容合的形式,即實現形式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