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讓事實來說話吧:
——讓內部職工唱“主角”,挑“大梁”。崇遵項目部因墊資和工期等原因,除部分單項項目分包外,其他工程全部由內部隊伍施工,項目上職工總人數一度曾達到576人。
——實施人才開發戰略,強化員工技能培訓。送出去,請進來,舉辦職工夜校和施工現場培訓班,開展崗位練兵,崗位傳、幫、帶。使項目職工成為“精一門、會兩門、懂三門、通四門”的複合型人才,實現了項目員工由勞務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變。
——組織科技攻關,施工重、難點項目相繼被攻克。科技攻關,博采眾長,製定科學施工方案,嚴格質量保證體係,精心組織施工。施工進度、質量均取得好成績,在業主和貴州省有關方麵組織的多次檢查中均名列前茅,受到交通部、貴州省有關領導和業主、現場監理的一致好評。
——強化成本意識,實現效益最大化。大力推廣新技術、新工藝,開展“五小成果活動”。節約成本,控製材料,壓縮開支。自己設計,自己加工製作龍門吊、架橋機、斜坡滑送軌道車、碎石機除塵衝洗機等生產設備。在崇遵項目部,職工聰明才智得以充分發揮,個人價值得以充分體現!
——充分挖掘潛力,積極變更索賠。在崇遵項目部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崇遵項目每單項工程,每一米施工都有變更。有這麼一組數字很能說明問題,崇遵二標中標價為1.949億元,現已完成投資達3億元以上。
不再一一列舉,二十局集團公司黨委書記周玉成這樣評價崇遵項目部:“領導班子頭腦清醒,思路清晰。他們在挑戰極限,創造奇跡!”
如今,崇遵高速公路通車在即,樊立躍、楊廷軍正率領著參建職工進行著最後的衝刺!
我們到崇遵第二天一大早進入工地,在韓家店1號大橋工地現場見到了樊立躍,他對我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工期太緊張了,太緊張了,此時我隻恨自己沒有三頭六臂!”
沒說幾句話,他就跑過去指揮橋麵混凝土鋪裝,還和幾個工友一道抱起粗大的混凝土輸送管子,將其移動到合適的位置。
工地上的樊立躍,頭發蓬鬆,雙眼紅腫,滿身灰泥。樊立躍是項目上的最高指揮官,有人稱他是一員“虎將”,是“拚命三郎”,也有人說他穿著質樸,是一個普通職工。平凡孕育著偉大。這就是本色!這就是樊立躍!
不一會兒,兩個外籍監理走了過來,他們在和樊立躍說著什麼。翻譯柳珊女士告訴我,他們分別來自法國和英國,一個是安德魯斯,一個是比特。我主動走過去與他們打招呼,請他們談談對建築工程的看法。外方總監、項目組組長安德魯斯說:“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工程,能按時提前通車,很不容易,工程質量、進度令人滿意。中國工人了不起!”他又說:“這條路很快就要通車了,這對交通司機來說是一個好消息,他們可以快速行駛,又能保證安全。”
在溝門前大橋工地上,我們見到了項目部楊廷軍書記,他介紹說,項目上從6月就掀起百日大幹,8月業主提出百日大幹,確保年底通車。我們倒排工期,項目部領導分點包幹,定崗、定量、定人員、定工期,現在是3天一考核,及時兌現獎懲。我負責溝門前大橋,一直固守在工地上,白天不下山,中午飯在工地上吃。
楊廷軍說,打橋麵防護欄的職工已經5天5夜沒睡覺了,白天支模板,晚上打灰;罐車司機、裝載機司機經常24小時不睡覺,現在工期太緊,一輛車一個司機,換不了班,隻能利用拌料、卸料時在車上打盹。我們總是感覺時間不夠用,壓力很大,好像一直在和時間賽跑,連平時走路都在小跑,每個人都掉了10多斤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