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黃線離不開這群年輕人,這群年輕人也離不開朔黃線。馬遂昌和測量工蔡美菊都是24歲的人了,婚期一推再推;陳永良的妻子來隊懷孕了,讓他送回甘肅老家,他不答應;讓他送到相距不足10公裏的太原市親戚家,小陳說“沒時間”。
他們永遠也不會忘記,去年4月駐地水管站放水澆地失控,大地一片汪洋。當時正值夜晚七八點鍾,兩座板涵基礎開挖正澆注混凝土。災情就是命令。石寶平迅速組織項目部全體人員投入搶險,王會鋒、徐貴蘭、蔡美菊轉移工程材料和測試器材;馬遂昌、田誌偉、朱小明、李偉、王朝鵬等人跳進水中圍堰截流,排洪疏水,他們整整奮戰了5個小時,以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抗洪搶險的壯歌。
朔黃線上,一群年輕人,一個永遠年輕的事業,他們用青春和赤誠,編織著一個永遠講不完的故事。
經過一年多的磨練,這批年輕人迅速成長和成熟起來,他們不但個個都能獨當一麵,而且還能兼管其他,成為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項目部先後有5人被提升。1996年石家莊鐵道學院本科畢業生馬遂昌,在朔黃線施工中挑起了工程科長的大梁,因工作出色不久被提升為項目部副經理,並代理總工程師職務;原項目部副經理宋智軍、總工程師任勝利,分別調任內昆鐵路黨委書記和項目經理;另兩名同誌被處裏提升到其它新的工作崗位上。
編者按語
珍惜青春向上走
世界上,還有什麼字眼比“青春”這兩個字更美麗,更動人,更富有魅力?
毛澤東同誌有過一段最為深刻、最為精辟的論述,他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毛澤東同誌把青春比作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對年輕一代寄予了無限的厚望。
還有人把青春比作花的季節,藍天的飛鳥,根深葉茂的樹,餘韻不絕的歌,江河奔騰的浪。比喻不同,都很優美,其涵義在於提醒人們應該倍加珍惜青春好時光。
魯迅先生有句名言:“希望中國的青年都能向上走。”“向上走”就是不負青春,珍惜青春年華。具體地說,就是有理想、有誌向、有目標,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使自己的青春蓬蓬勃勃,充滿生機,充滿希望,充滿勇敢,充滿生命中最為輝煌的色彩……
今天,本報發表的通訊《朔黃線上的年輕人》,詳細報道了二十局朔黃線五處項目部一群年輕人的事跡,在這些普普通通年輕人身上,體現著一種時代的精神。他們是一個年輕的群體,平均年齡24歲,最小的僅19歲,都是近兩年剛走出校門的大中專學生。就是這群年輕人,在二十局朔黃鐵路工程指揮部和項目經理石寶平的精心培育下,茁壯地成長起來,創造出了一流的佳績。這種為了事業拚命實幹的人,才是我們民族的脊梁,才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他們的成功,將彙聚成一股強大的動力,進而推動社會與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
五處朔黃項目部這群年輕人的成功經驗,概括起來有五點:一是爭創一流的精神,他們的目標就是創國優,幹精品工程,創名牌產品;二是對黨、對人民、對企業高度負責的精神,表現在工作中就是敢較真敢碰硬,按照規範標準辦事不走樣;三是愛企業、愛本職的敬業精神;四是無私無畏、拚搏奉獻的精神;五是艱苦創業、團結奮進的精神。
青年人的路該怎樣走?青春該怎樣度過?在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召喚,拉動國民經濟增長和鐵路會戰的征程中該怎樣體現人生的價值?
這,就是旗幟,就是方向!
(載1999年1月1日《開路先鋒報》)
評述
1998年底,作者前往朔黃工地采訪。剛到朔黃線,不幸患上了麵部神經麻痹症,無奈住進原平縣城醫院接受治療。
當時二十局黨委書記周玉成也在朔黃線,他對作者說,朔黃線其他報道不少了,五處石寶平帶了一幫年輕人幹得不錯,可以寫一寫。於是作者放棄了去醫院針灸,抱病去五處朔黃項目部采訪,同行的還有朔黃線指揮部黨委書記劉綿峻。該項目部清一色的年輕人,充滿著朝氣與活力,項目部一共20多個人,都逐個進行了采訪,還召開了座談會讓大家互相談。從這幫年輕人身上,我們看到了二十局的前途與希望。
作者一口氣寫完了《朔黃線上的年輕人》這篇通訊,還有點言猶未盡的感覺,於是又寫了《珍惜青春向上走》的評論,隨同通訊一起在《開路先鋒報》上發表了。
1999年1月12日,《人民鐵道》報三版頭條配照片發表了這篇通訊,1999年1月23日,《中國鐵道建築報》在四版也配照片發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