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最令司機頭痛的是烤車,負20號的柴油凍結,濾清器結水油路堵塞,車發動起來常常跑不了幾米就熄火,司機們隻好停下來拆洗濾清器,除掉“油蠟”。如此拆拆裝裝,走走停停,一連折騰好幾次。司機們臉凍腫了,手凍裂了,可誰也不叫一聲苦。
工班長、18號車司機姚通廣患重感冒,一連幾天高燒不退,可他仍堅持跑車,直到昏倒在駕駛室。工友們趕忙把他送進鉀肥廠醫院,可一瓶液還沒輸完,他拔下針頭抓車上了工地。22號車驅力器齒輪壞過幾次,每次修複安裝時,司機董紹貴都對車磕幾個響頭,祈求能平平安安出滿勤。23號車司機馬秀林患有嚴重的膝關節炎,盡管膝蓋部位用繃帶裹了一層又一層,但仍難抵禦高原刺骨的寒風,每天晚上出車回來兩腿不能動彈,由別人挽扶下車。晚上,大夥都睡了,他咬緊牙關,強忍疼痛用烈酒猛搓患處,多少次睡夢中,他都自言自語地說:我明天還要提前起來烤車……
司機多拉快跑,鹽路坎坷不平,汽車鋼板經常斷裂。修理工修車不過夜,經常一晚上換幾台車的鋼板和零件,在冰涼的地上一直幹到淩晨四五點鍾。身子凍僵了,麵部和雙手腫裂了,可他們無怨無悔。
3名挖掘機司機每天都是最先進場發動車,晚上又是最後一個回來。盧江駕駛的WR160挖掘機,噸位最大,裝車最多,實踐中,他摸索出一套“自我控製,平穩操作,減少震動”的作業法,確保了大噸位機械在鬆散的鹽田中安全生產。
職工們都拚上去了,元旦、春節也沒放假,堅持大幹,無論刮風下雨,中午飯都堅持在工地上吃。青海鉀肥廠廠長劉萬寧、副廠長王俊山、黨委副書記安平綏等領導看到這種場麵,深受感動,眼裏噙著淚花走上前去與職工一一握手,並動情地說:“你們真是一支了不起的隊伍啊,鉀肥廠二期工程我們合夥幹!”
青海鉀肥廠鉀肥公司經理王有斌、生產部長陳義友、李成軍等部門領導也多次去工地和工棚看望這支隊伍,解疑釋難,鼎力相助。
曆史將永遠記住這一天,1996年4月21日下午5時,30萬光鹵石的采運任務比合同工期提前9天圓滿完成!在當晚舉行的慶祝會上,指揮長侯廣標給大家敬酒,他說:“兄弟們,你們吃了常人沒有吃過的苦,受了常人沒受過的罪……!”他哽咽著再也說不下去了,淚水不禁奪眶而出……
青海鉀肥廠給遠在陝西鹹陽的鐵二十局黨委發去賀電,高度評價了這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隊伍。同時,以獎勵形式追加了15萬方光鹵石的采運任務。他們又一鼓作氣,奮戰108天,以實際行動向青海鉀肥廠遞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目前,由中國和以色列合資興建,投資額高達52億元的青海鉀肥廠二期工程項目,業經國務院批準公布實施。如今,鐵二十局的建設者們正以臨戰的姿態,高舉英雄的旗幟,決心與青海鉀肥廠一道,共同開創更加偉大的事業,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載1997年1月2日《開路先鋒報》)
評述
這裏是海拔近3000米的高原盆地,寸草不長,很是淒涼,北風一吹,凍得人直打顫;一望無際的鹽湖上建起了一排簡易的住房,裏麵住著執行開采光鹵石任務的一支小分隊;工地現場鹽田裏是白花花的光鹵石,鹽田在這裏被稱之為“無底洞”和“死亡地帶”,在裏麵開采光鹵石談何容易?!
采訪這樣一個在特殊環境執行特殊任務的群體,並非易事。作者當時曾經有過這樣的念頭,誰願在這“鬼地方”呆,抓緊采訪完趕快回去。可這個念頭剛一閃現就深深地自責自己,這裏的幹部職工不是更苦嗎?李建祥、侯廣標都是老同誌,他們還在這裏指揮戰鬥,自己有什麼理由不能與他們並肩作戰?於是下決心采訪他們,宣傳報道他們的英雄壯舉。作者白天上工地,晚上采訪,與他們同吃、同住、同苦、同樂。采訪之後,作者又關起門來寫了三天三夜,稿子寫好後,又幾次讓他們修改補充,直到滿意為止。就這樣,作者在青海察爾汗鹽湖一住就是20多天,勝利完成了這次艱難的、終身難忘的一次特殊的采訪任務。
《青海日報》1996年12月20日在周末版以《激蕩在鹽湖上的回聲》最先予以發表。1997年1月1日《西北信息報》四版頭條以《世界屋脊創業歌》為題發表,同日《中國鐵道建築報》在二版頭條發表,1997年1月21日《西北建築報》二版頭條以《在世界屋脊譜寫輝煌篇章》為題發表,1997年3月8日《人民日報》海外版二版以《創業世界屋脊》為題發表,1997年5月14日《人民鐵道》報四版頭條以《世界屋脊創業歌》為題發表,收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