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畔文明花(1 / 1)

——鐵二十局寶成複線修路扶貧小記

秦嶺腳下,嘉陵江畔,人們廣泛傳誦著鐵二十局職工修路助民的事。

1993年7月,地處秦嶺深山腹穀,三麵環山,一麵臨江的寶成複線鐵路建設拉開帷幕,鐵二十局三處副處長蔣錫銀帶領一支300多人的隊伍開赴寶成複線最艱險地段,在川陝交界的大灘安營紮寨。

千百年來,大灘地區被嘉陵江一劈為二,每逢汛期,水暴洪湧,江封渡鎖,涉渡艱難,多少人被水困擾,望江興歎。奔騰不息的嘉陵江,給兩岸人民傳遞信息、人際交往、發展經濟帶來極大的困難。

鐵路職工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們決心要在嘉陵江上架起一座金橋,讓天塹變為通途,為大江兩岸人民解除痛苦。1993年10月,鐵二十局在資金比較緊張的情況下,籌集資金80萬元,投入嘉陵江索橋的設計與興建之中。

次年2月28日,一座跨度為125米,寬2.4米,高11.5米的過江索橋正式落成。

彩旗飛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大江兩岸村民雲集橋頭,眼含熱淚,歡呼雀躍,共同慶賀這個讓世代人民永遠難忘的日子。

四川省廣元市人民政府、廣元朝天區元吉鎮在索橋端頭為鐵二十局樹起石碑,碑文寫道:“一橋飛渡嘉陵,凝結了兩岸人民的世代夙願。天塹金橋,通途璀璨,江東河西民歡眾讚,貴局功在當代,造福子孫,偉績豐功,千秋長存。此樹碑傳,萬世流芳,千古紀念。”

地處秦巴山區的川北村民,常年生活在深山峽穀之中,生活極度貧困。鐵二十局寶成複線工程指揮長蔣錫銀看到鄉親們“手不離棍,肩不離簍”的艱難光景,心裏酸酸的,他與指揮部其他領導合計著,在建設鐵路的同時,盡力為鄉親們多辦些實事。

這裏高山隔阻,交通閉塞,他們投資25萬元,修通了元吉鎮至陽平關的簡易便道。駐地附近朝天區中學校舍需要維修擴建,他們一次性捐資8萬元;大灘中、小學校修建籃球場,又拉去水泥20噸。常年居住在深山老林的廟子嶺村民吃水困難,他們一連建起了6個大蓄水池,家家戶戶安裝上自來水管,使廟子嶺村的村民們用上了自來水。大灘新生村有一處“滴水觀音”,此文化景點急需修護,他們出資5萬元,水泥15噸,幫助當地整修。山區醫療條件差,鄉親們吃藥看病難,工程指揮部衛生所敞開大門,為群眾提供方便……

鐵路職工為人民,人民感激築路工。鐵二十局寶成複線建設每當最緊張的時候,當地村民便成群結隊趕來助戰;每當逢年過節之時,鄉親們總是趕著豬羊,帶上土特產,前來慰問他們的親人——築路工。

(載1997年2月14日《西北信息報》)

評述

1996年8月,作者和《中國鐵道建築報》編輯、記者楊曉誌、韓傳榮到寶成複線采訪。這個項目部修路扶貧的事很感人,於是寫了《嘉陵江畔文明花》這篇稿件。1996年10月24日,稿件在《開路先鋒報》發表,1996年10月30日《中國鐵道建築報》以“蜀道盛開文明花”為題發表,1996年11月13日《人民鐵道》報在三版右上以《修路不忘扶貧》為題發表,1997年2月1日《西北建設報》以《嘉陵江畔文明花》為題在二版發表,1997年2月14日《西北信息報》在四版以《嘉陵江畔文明花》為題套紅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