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部“火車頭獎章”獲得者、三處南昆指揮長許良元是全線赫赫有名的一員猛將。南昆線海拔最高的白土山隧道、西段土石方填築量最大的陸良車站、長872.25米的山衝特大橋、瓦斯含量最高的天生橋隧道、我國目前單孔跨度最大的(88米)鐵路橋天生橋二號橋都被他大包大攬過來,其中的“兩橋一隧”是南昆線重點控製工程和部級科研攻關項目。許良元深知身上重擔千斤,他的一雙腳跑遍了方圓數十公裏的幾十個工點,一雙手摸遍了所屬每一座橋梁和隧道,那橋隧工地上的腳手架、風槍上都留下了他辛勤的汗水。他患有嚴重的腰椎勞損病,每到陰天刮風下雨時,腰椎骨就疼痛難忍,可他總是風趣地說:“生這病坐辦公室難受,正適合跑工地。”妻子兒子千裏迢迢從大西北到工地探親,他卻沒時間陪她們到近在咫尺的石林、阿廬古洞等風景名勝看看;老父親病危去世,他也沒能去盡孝送終。南昆線,成了他夢魂縈繞的一切。
三處四隊年輕的副隊長林書明是名驍將,他車鉗鉚焊、打眼放炮樣樣精通,組織計劃、施工管理井井有條。1994年7月,他在天生橋高瓦斯隧道施工工地代行隊長職務(隊長因公出差)期間,在患嚴重的胃潰瘍的情況下,吃苦搶險在前,沒日沒夜地幹,終因傷病交織、勞累過度、免疫力下降,導致敗血症而身亡。在去世的前3個小時,他在病床上給工地的吳懷杏工程師寫了封短信,信中寫道:“最近隊長不在家,我這臭身體又不爭氣,隊裏的擔子就全落在你肩上了。我雖然離開工地隻有兩天,但覺得好像有兩年了。真希望早點回到大家身邊。這兩天,我在病床上怎麼也睡不著覺,隊裏的一些事情,我一直放心不下,現把它們逐條寫下來交給你,請你好好抓一抓:一、平導塌方我走時雖然快處理完了,但隨時都有重新坍塌的危險。每一次進洞前先搜一搜四川那個大煙鬼的衣服夾層,上次就曾經罰過他50元,隧道裏絕對不許抽煙,安全員一刻也不能脫崗。你帶領大家幹活時一定要小心。二、質量問題不能放鬆,尤其是打灰,附加劑一定要精確,搗固要注意死角。破碎的塑料隔板堅決不能用。三、弟兄們最近很辛苦,飯菜質量安排好一點,可考慮在山下的村子裏買頭豬給大家改善改善。四、最近新招聘的徐正雄不知你熟不熟悉,也是你們湖北佬,脾氣很衝,不大服人,但技術全麵,尤其精通電工。我走後機械方麵修修補補的事全靠他了。要團結他,安排工作時要注意說話口氣。我暫時想到這麼多。好兄弟,拜托你了!我會回來的。”林書明在他彌留之際,沒給他的妻兒老小留下隻言片語,卻給他的工友們留下了這樣一份催人淚下的遺書。
在南昆線采訪的這段日子裏,我們無時無刻不被鐵路建設者們的英雄事跡所感染、所激動。但更使我們敬佩的是,許多我們認為是那麼典型的人物和事跡,在他們這裏說起來卻是那麼平平常常。
在采訪長坡嶺的時候,我們常在四處項目部食堂搭夥,大師傅趙英奎才30來歲,但那黃裏透黑、布滿皺紋的麵孔仿佛已有40掛零。他對烹調看來有點研究,簡單的飯菜經他一拾掇是那麼的有滋有味。他的工作又是那麼地平凡,每天起早貪黑為近百人的飲食勞作。他的工作應該說很乏味,整天蒸汽熏、油煙嗆,連開飯都沒有規律。項目部的領導和技術人員什麼時候從工地回來,他就什麼時候開飯;他們回來幾個人,他就做幾個人的飯;實在回不來了,他就把飯菜送到工地上去。我們想和老趙聊聊,項目部黨委書記劉振秀告誡我們,千萬不要提他孩子的事。怎麼一回事?劉書記告訴我們,兩年前,趙英奎的妻子帶著兩個孩子從貴州農村到工地探親。看到人手緊、老趙又太累,他妻子就主動帶著兩個孩子幫老趙到街上買菜,沒想到出了車禍,兒子當場被壓死了,女兒的骨盆也被壓斷,成了終身殘廢。遭到如此沉重的打擊,老趙仍然沒有忘記職守。就在出事的第二天,項目部派了一輛車將他女兒從師宗縣醫院轉到曲靖地區醫院,他給孩子辦好住院手續,留下妻子在那裏照料,隨即又跟車返回項目部,為職工們趕做晚飯。當趙英奎含著悲痛的眼淚給大家端上來豐盛的飯菜時,食堂裏的人頓時都泣不成聲。
我們到天生橋工地采訪,陪同我們的是三處的治安員劉存緒。他30出頭,山西人,身體看上去很壯實。一路上,他幫我們背著沉重的攝影包,先是爬上高山頂讓我們拍攝山衝特大橋在晨曦中的英姿。繼而,又陪我們登上56米高的天生橋二號橋,從尚無護欄、令人目眩的橋麵上頂著凜冽的寒風走過近300米的橋麵。在返回指揮部的車上,我們直誇劉存緒身體好、能爬山,汽車司機卻告訴我們,老劉是剛剛從“閻王爺”那裏跑出來的。原來在3個月前,劉存緒為製止民工的一場毆鬥左手被匕首刺傷,當他帶傷到民工駐地去處理這一事件時,不幸又出了車禍,肝部被撞傷、肋骨被撞斷4根,送到醫院時已經不省人事。醫生看到劉存緒的傷勢嚴重,對送他來的同誌講,這人恐怕不行了,你們還是準備一下他的後事吧。可是老劉硬是靠他頑強的生命力、在醫生的全力搶救下得以闖過這一關。頓時,我們對眼前這位貌不驚人的治安員肅然起敬。
在南昆鐵路建設工地上,這種無私奉獻、忘我奮戰的事跡還有很多很多。也許有人要問:這些人一定是為大把大把地掙鈔票吧?不!據我們了解,鐵二十局南昆線職工的月平均工資僅有六七百塊錢,而且由於種種原因當建設資金不能及時到位時,為了保證進度還不得不把有限的資金用於工程本身。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他們如此拚搏呢?二十局南昆指揮部副總指揮劉傑幫我們解開了這個謎。劉傑說,鐵二十局的老底子是原鐵道兵十師,是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打出來的隊伍,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其次,修鐵路經過的很多地方屬於貧困地區,看到當地人民的貧困狀況,想到鐵路修通後能使當地百姓脫貧致富,築路工人就有一種神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必然分秒必爭、忘我拚搏!
這就是南昆人,這就是南昆精神!正是他們的無私奉獻,迎來了大西南經濟騰飛的新曙光;正是他們用鐵的脊梁,扛起共和國通向繁榮昌盛的幸福橋梁。
(載1996年2月29日《經濟參考報》)
評述
1995年9月,作者組織人力去華東片和南昆線采訪報道,采訪組從蘇州、上海至昆明一路走來,風風雨雨、日夜兼程,曆時兩個多月,采訪了大量新聞稿件,在中央級,省部級等各類報刊台發表稿件100餘篇,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來自南昆線的報告》這篇事件通訊,是作者與周廣寬、王震和新華社王健平合寫而成的。新華社主辦的《經濟參考報》拿出一個版麵刊登了這篇長大通訊,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收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