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南昆線的報告(2 / 3)

鐵道部專家組認定,該橋代表著我國90年代建橋新水平,在國家建橋史上實現了新突破。雲南省省長和誌強視察該橋時說,鐵二十局為雲南人民立了大功,天生橋二號大橋堪稱“雲南第一橋”!

硬攻白土嶺

峰巒疊嶂的白土嶺海拔2000多米,穿越其腹部的2015米長的白土嶺隧道是南昆全線海拔最高點。修建該隧道可謂任務重、時間緊:這裏地質變化無常,岩山夾層多,易風化;隧道裏溶洞、暗河遍布,施工難度大;技術標準要求高,有效工期隻有18個月。為了確保工期,爭取時間,鐵二十局南昆指揮部指揮長丁明德、黨委書記張忠華下達了“強攻硬上、主動出擊”的進軍令。

初戰並不順利。岩層夾層多,灰岩質堅脆,泥質堅硬,頁岩質軟,岩性差異大,最初使用常規方法施工,速度慢且容易引起塌方,超欠挖嚴重,光爆炮痕保存率不到50%。如何才能克服困難,爭取主動?三處指揮部的決策者們親臨現場,和施工技術人員一起反複觀察、認真研究、對比試驗,逐步摸索出了適應不同圍岩狀況的爆破數,總結出了針對不同圍岩地段實施“弱爆破、短進尺、多循環”和“強爆破、多進尺、少循環”兩套掘進方案,使光爆炮痕保存率達到85%以上,岩石表麵凹凸度控製在5厘米至15厘米之間,提高了光爆效果,加快了施工進度。經過兩個多月的強攻硬戰,終於克服了掘進難關,進入正常施工。

攻克一關又一關,困難一個接一個。滇東地區電力先天不足,遇到停電或電壓不穩時,工人們就使用內燃式風槍,打起手電、點燃蠟燭,在幽深的隧道打眼放炮出碴,象“螞蟻搬家一樣”一尺一尺地往裏摳。1993年4月,滇東地區又遇幾十年罕見的大旱,地上河塘幹涸,地下水位劇降,施工用水困難。沒水就得被迫停工,停工必然推遲工期,怎麼辦?工人們與當地農民聯係了幾輛牛車從數公裏外把水拉到山下,然後再一桶桶地背上數百米高的陡坡,將水倒入蓄水池。就是在這種艱難的條件下,勇士們安全地通過了3條斷層和地下溶洞,戰勝了數十次塌方和泥石流,終於奇跡般地使白土山隧道提前半年工期並在南昆全線27座2000米以上的隧道中率先貫通。

苦戰長坡嶺

長坡嶺位於師宗縣境內,這裏山連山、坡連坡,故名長坡嶺。

3年前,英勇善戰的鐵二十局四處的隊伍剛開到此地時,並沒把這點工程放在眼裏。24.4公裏長的線路,按設計將修建3座橋梁、3條隧道、81個涵洞,200萬路基土石方,似乎沒有一項夠得上“分量”。盡管如此,四處指揮部的決策者們也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他們精心組織施工,采取“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的方案,使工程進展神速。到1994年5月,路基成形,橋梁和隧道主體工程完工,這個速度比南昆指揮部原定的1995年底鋪軌到陸良的計劃提前了整整1年。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正當指揮部準備開慶功會、喝慶功酒之時,一場百年不遇的暴風雨突然襲來。肆虐的暴雨下了一整夜,翌日黎明,未等暴雨停息,徹夜未眠的工人們便匆匆向長坡嶺工地奔去,他們立即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在長達5公裏的地段上,山體出現了大麵積的滑坡與坍塌;橋梁東倒西歪,有的橋墩被擰成“麻花”;隧道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毀壞,或邊牆扭曲開裂,或發生掉拱變形,有的甚至出現通天塌方;眾多涵洞無影無蹤,漿砌的片石邊坡連同地皮一起滑到了山腳的公路上;更令人詫異的是,一片原在線路左側的樹林原封不動地滑到了線路的右側……

望著這一年多的血汗付之東流,工人們的心都在滴血。

大災害震動了鐵二十局、整個南昆線以及鐵道部領導,上級要求迅速分析災變原因,查明受損情況,研究製訂應急措施。四處當即成立了由項目指揮長王範田親自掛帥的長坡嶺病害防治指揮部,邊分析原因邊投入搶險施工。經過反複勘探研究,證實該處地質條件十分特殊,那表麵看上去極為堅硬的岩石,一遇水便急劇膨脹破碎,更為複雜的是在山體底部密布著多條斷層,裂隙縱橫交錯,且大多無充填,承載力很低,極易滑坡。由於長坡嶺出現了料想不及的情況,南昆線指揮部決定將此工程列為全線的“重中之重”,鐵道部和國家有關部門決定對長坡嶺項目進行一類變更設計,追加投資,新增橋梁8座,隧道明洞90米,抗滑樁76根,連續擋牆漿砌6.5萬立方米,路基土石方清理71萬立方米……同時要求鐵二十局必須在原定計劃工期內按時完成所有修複和新增工程。

滇東高原這次百年不遇的雨季前後持續了將近5個月,長坡嶺山體的滑動也一直沒有停止過,四處陷入了曠日持久的鏖戰之中。設計的變更使工程量劇增:4米寬的擋牆基礎必須開挖到10米以下的基岩上,然後再進行片石混凝土漿砌;4米寬、5米長的抗滑樁樁基開挖都在15米以下,由於施工麵窄,現代機械用不上,工人隻能用最原始的鎬頭和鐵鍁一點一點地往下挖。為了給山體實施減載處理,6台大型推土機晝夜推個不停;為了爭時間、搶進度,四處的工人連大年三十都奮戰在工地上;人手不足,勤雜人員和探親的家屬也上了工地;陰雨連綿,他們在樁基井口搭支起塑料帆布棚冒雨開挖……

經過與塌方、滑坡的反複較量,長坡嶺在英勇善戰的築路大軍麵前終於俯首貼耳、拱手稱臣。鋼鐵長虹將通過長坡嶺繼續向東、向南海延伸。

奉獻蒼山碧水間

我們在南昆線采訪的這段時間裏,正值隆隆的鋪軌機駛入鐵二十局管區的時候。為了讓鐵路能按期順利地通過該段,這支在紅土高原頑強奮戰了3年多的鐵軍,正在竭盡全力進行最後階段的衝刺。施工現場旌旗獵獵、人聲鼎沸、機聲隆隆……火熱的場麵和建設者身後用血汗鋪就的鋼鐵大道交相輝映,令人感慨萬千:為了這條鐵路,我們的築路工人作出了多大的犧牲和奉獻;在他們中間,流傳著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南昆線上,到處傳頌著二十局二處三段副段長史方前一家6口戰南昆的事跡。史方前是60年代的老鐵道兵,曾參加過成昆、襄渝、青藏等十幾條鐵路的修建,在築路建設工地上奉獻出了自己的青春年華。1992年他率先遣隊來南昆線後,就把妻子、女婿和三個兒女動員到了南昆。由於工作性質不同,一家人雖然同在一個處卻分布在不同的工點,工作忙、距離遠,一年四季很難相聚在一起。全家在南昆線上度過了三個春節,但隻有1993年的除夕團聚了一次。今年由於老史和妻子到了浙江修高速公路,全家人隻好還是在不同的工地上相互遙祝新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