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鑄大動脈(3 / 3)

幾年過去了,一個偶然的機會作者去《工人日報》社,《工人日報通訊》編輯徐彥華女士約作者寫一篇采寫稿件的體會文章,作者如約寫就《“血鑄大動脈”采寫記》寄去,不久就發表出來。全文如下:

《血鑄大動脈》采寫記

中央決定,1998年給鐵路大中型項目追加101億元投資,今後5年,鐵路建設總規模從原來的1000多億元增加到2450億元,這標誌著中國鐵路建設的又一個高潮即將興起。

麵對新一輪鐵路會戰,我作為一名黨的新聞宣傳幹部激動不已。“八五”鐵路會戰,我所在單位——鐵道部第二十工程局參加了寶中線、蘭新複線、南昆線、寶成複線鐵路建設,總裏程達450.4公裏。自1992年以來,我曾先後8次去這4條線采訪,曆時5個多月,發表稿件100餘篇,10餘萬字,采寫人物上百人,向社會推出了一大批典型,如孔鳳揚、榮步軍、梁榮、丁明德、許良元、劉振秀、範用章、張和平、蔣開合、趙英奎等等。但是,在采寫中使我終生難忘的當屬蘭新複線的一次采訪報道。

蘭新複線原設計工期8年,後來改為6年,再後來定為2年,鐵道部提出要把蘭新複線建成“八五”期間的帶頭線、樣板線。英雄築路大軍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他們爭分奪秒,攻難克險,艱苦奮戰。在這片熱土上,湧現出了數不清的英雄群體和英雄人物。我的采訪任務就是謳歌這些築路工,向社會樹立他們,宣傳他們,讓大家學習他們。

在甘肅重鎮張掖,鐵二十局一處蘭新鐵路建設工程項目部辦公室何敬德、張京鋒接受我的采訪,他們向我介紹的幾名新分來大學生的事跡,深深打動著我。趙愛玲和薛俊鋒,他們是一對夫妻。蘭新複線剛開工,他們雙雙來到建設工地,分別承擔技術資料和技術主管工作。一年後,經他們之手幹出了2個“樣板工程”和1個“優質工程”。後來,小趙懷孕了,執著的追求,強烈的事業心,使她失去了回陝西老家生孩子的機會,也失去了去醫院全麵檢查的機會。她全身心地投入新複線建設之中,臨近生產的前幾天,還挺著個大肚子上工地……農曆臘月二十八,是趙愛玲分娩的日子,誰知孩子剛來到這個世上,死神卻悄悄地向她母子逼近。小趙因分娩時出現敗血病毒,羊水破裂流入血液致使血液凝固,與剛剛出世不久的小生命一起離開了人間。小薛無法承受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他發瘋似地用拳頭猛擊自己的頭部;他一遍遍一遍地呼喚著“愛玲”的名字。趙愛玲去世的第二天正值大年三十,除夕之夜,小薛在電視機前端端正正地放了兩把掎子,泡了一杯熱茶,喃喃地說:“愛玲,你說過要看今年的春節聯歡晚會的,我陪你看,咱們一起看。”趙愛玲生前曾多次提出要穿一件紅色羊毛衫,可沒顧得上進城去買,火化那天,小薛冒著風雪進城買回一件紅色羊毛衫給愛玲穿上。換衣服之前,小薛端來一盆熱水給愛玲擦身,一邊輕輕地擦,一邊關切地問:“愛玲,這水燙不燙?”趙愛玲在農村長大,從小沒了父親,姊妹5個,他最小,全家就出了她一個本科生。噩耗傳來,家在陝西的老母親當場昏厥過去。薛俊鋒家兩位老人也掛上了吊針。趙愛玲的姐姐和姐夫趕到蘭新給愛玲送行,帶到了雪白的饅頭,為的讓愛玲吃一頓娘家的飯,送來了穿的、用的。

還有在工地舉行婚禮的喬衛青和任婷。丈夫傷亡,將不滿半歲嗷嗷待哺的孩子托付給婆家上了蘭新線的鄧春蕾。就是這個鄧春蕾,半年後回陝西出差,順路回家看孩子,可她卻在家隻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就踏上了歸途的列車。還有鐵道部火車頭獎章獲得者、蘭新全線聞名的孔鳳揚。

我含著淚水采訪、核實,又含著淚水寫就了一篇4000多字的通訊,題為《血鑄大動脈——記鐵二十局蘭新複線建設者們》。文中製作了這樣4個小標題:“‘愛玲,這水燙不燙?’”;“辦公室,他拔下針頭趕往工地”;“大喜的日子新娘找不到新郎”;“她抱起孩子親又了又親,奶喂了一次又一次”。由於采訪深入,我將這些忘我工作的建設者們的生活環境,現場對話都寫進了文章,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稿子拿到《勞動周報》社,被發表在頭版頭條,該報社劉光賢總編還親自為這篇稿子撰寫配發了《無需呼喚莎士比亞》的評論。後來劉“老總”和報社其他同誌還告訴我,這篇文章發表後在社會上引起很大轟動,報紙當天脫銷,很多讀者打電話、來信,或跑到報社談感受,有幾位老人在報社說著說著就哭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