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的所作所為,平凡而偉大。為早日修通濟青路,造福齊魯人,他們毫不猶豫地將一切艱難困苦置之度外,以實際行動譜寫著一曲曲催人淚下的奉獻之歌。
汽車隊隊長郭文政,被130萬土方壓得喘不過氣來,他上濟青兩年了,一天不拉地跟班作業,吃方便麵、啃冷饅頭是家常便飯。去年7月,賢淑的妻子張玉香帶著女兒千裏迢迢來到濟青路,他最有條件與她們母女倆去濟南、青島玩玩,可他們就連近在咫尺的天下第一村——周村也沒能去。
六隊雲南籍工人豐廷友,前兩天收到“姐姐病逝速回”的加急電報。小豐真是多災多難,他父母早亡,是姐姐把他拉扯大,13年前也是姐姐送他參軍當上鐵道兵的。不幸的是姐夫及姐夫家的兩位老人也先後離開人間,如今,可憐的姐姐又丟下兩個孩子匆匆地走了。豐廷友心如刀絞,恨不能生雙翅回家看姐姐最後一眼。6月21日,正在工地施工的小豐對筆者說:“我是隊上唯一的翻鬥車司機,打灰離不開。我的家是小家,這裏是大家,小家得顧全大家。”當問到是否給家寄錢時,小豐低下了頭,喃喃地說:“等5月份的工資發了全部寄去,我現在手裏一分錢也沒有。”
小豐呀小豐,你來濟青兩年了,每天幹10多個小時的活,有時遇上打灰,你沒白天沒黑夜地挺著幹,用你的話說就是:“隻要不倒下就幹”!你嗜好抽煙,可你買一包3角8分錢的“時代”牌香煙都是咬了牙的。你平時省吃儉用,到頭來竟然沒存下一分錢。
其實,又何止小豐一人?因為資金緊張,職工們雖然拚著命幹,可每個月的工資卻不能按時發下來。因為工資不能按時下發,6隊隊長王東祥一家三口在濟青工地過年,隻稱了兩斤凍肉,因為凍肉比鮮肉便宜。
5隊隊長劉世凱,女兒患上眼病,頭痛,視物不清,妻子賈忠南帶著女兒跑了幾家醫院也沒治好。便風風火火地跑來邀丈夫一塊去北京同仁堂醫治。因箱梁施工正進入關鍵時刻,劉世凱無法脫身,他飽含著愧疚的心情,送她們母女倆搭上進京的列車。
去年11月29日,周長互通立交1-5橋開盤打灰,這時正巧來了一車525號散裝水泥,當正在往大罐裏輸送水泥時,意外的事情發生了:水泥輸送車膠管破損脫落,水泥衝天而起,四處噴射,在場的200多人一下子驚呆了。如不及時接通管子,一車水泥將在幾分鍾內報銷。
說時遲,那時快,共產黨員、汽車隊修理工高榮貴,共產黨員、五隊材料員李方陸不顧一切地衝上去,用身軀緊緊地堵住管口,兩人配合迅速將管子連接起來。
10多噸水泥保住了,他倆渾身上下都是水泥,活像一尊雕塑的水泥人。
難怪山東省副省長張瑞鳳對這支能攻善戰的隊伍很感興趣,稱他們在濟青公路建設中“打出了‘鐵軍’的威風”!
是的!在他們身上,真正顯示出了當代築路工英勇頑強、深明大義、無私無畏的美德。
瞧!那一根根光亮如鏡的橋墩,那一座座巍然屹立的大橋,還有那不斷向前方延伸的公路,不正是他們及其親人們無私奉獻的曆史豐碑嗎?
(載1992年7月16日《開路先鋒報》)
評述
濟青之戰,對二十局來說是一場艱苦之戰,艱難之戰,難忘之戰!主要有三:一是按照“菲迪克”條款組織施工,這個被引入中國的先進的管理模式,對這支剛脫下軍裝不久進入市場的隊伍來說,一度不適應,吃盡了苦頭,經受了磨難。二是標價低,計價難,職工工資不能按時發放,參建人員在濟青公路施工中展現出博大的胸懷和拚搏奉獻的精神。三是施工環境艱苦,施工條件差,他們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逢山鑿路,遇水架橋,鐵道兵前無險阻;風餐露宿,沐雨櫛風,鐵道兵前無困難。”當年葉劍英元帥給鐵道兵的題詞,在這裏得以充分體現。濟青之戰,結局是圓滿的,無論政治上還是經濟上,最終是打了一個大勝仗。更重要的使我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心靈上、思想上、觀念上都是一次大洗禮,大更新和大解放!
對這篇通訊,二十局副局長邢福海審閱時,簽下了“請開路先鋒報予以發表”字樣,使這篇長通訊得以在局報上全文發表,並配發了兩張新聞圖片,收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