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豈止在戰場(1 / 2)

——來自“濟青”一線的報告

這裏,沒有槍林彈雨,也不是硝煙彌漫的戰場。可二十局建工處300多名職工,在這裏將施工中的無數艱難險阻視為戰場上的一道道關口,斬關奪隘,勇往直前,湧現出來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

(一)

1990年3月15日,二十局在濟青高速公路項目國際標招標中一舉中標。3月17日,建工處副處長、項目部經理尹勝章率先遣組進駐工地安營紮寨。接觸菲迪克條款後,他們深知中標來之不易,但組織施工更難。

濟青公路工程是采用國際競爭性招標項目,按照菲迪克條款組織施工,監理程序既繁多又嚴密。施工中每道工序都要逐級報告,層層驗審,並經過監理工程師認可方能開工。施工嚴格按國際規範操作,監理人員現場監督,那一個環節上出現差錯,都將被亮“紅燈”,重則停工整訓,推倒重來,輕則當場糾正,經檢驗合格後再行施工。盡管隊伍上場後嚴格“受訓”3個月,可幹起來還是感到相當“別扭”。

兩年過去了。這支由鐵道兵集體改工的隊伍,以其獨有的勤勞、勇敢和智慧,不畏艱險,奮勇向前,經受了風風雨雨的考驗,在濟青公路建設中打出了“鐵軍”的威風。

(二)

在15公裏的線路上,有大、中、小立交橋14座,通道22座,板、管涵26座,土方量128.7萬方。其中由5隊施工的周長互通立交橋和4隊施工的孝婦河大橋,是全線的“卡脖子”工程。經過全體參戰人員奮力拚戰,周長互通立交1-5、1-6橋箱梁施工比原計劃提前1個月完工,孝婦河大橋樁基施工比原計劃提前了6個月,保證了大橋主體按期完工。工程進度和工程質量受到業主、監理和外國專家的高度讚揚,二十局副局長、濟青公路工程指揮長邢福海,給建工處冠了一個“一枝獨秀”的美名。

從去年8月開始箱梁臨時支架安裝,到11月30日晚10時澆注完最後一盤混凝土,周長互通立交橋施工時間,一直是以分秒為單位計算的。

項目部經理尹勝章說:“當時也是‘逼上梁山’,如拖延至冬季施工,勢必要采取保溫措施,加大工程成本不說,而且也難以保證混凝土質量,萬一出個問題,炸橋返工後果不堪設想,再說軍用梁租金還得多開支10多萬元。為搶出兩橋箱梁,我們組織200多人‘大會戰’,1000多方混凝土,分4次澆注完,職工們奮戰4天4夜,沒有一個叫苦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箱梁澆注的“大會戰”中,有5名臨時來隊的職工家屬始終參加了這場戰鬥,她們是:左明芬、宋玉芬、楚維傑、何誌瓊、閆錫書,濟青公路建設的史冊上,將留下她們的芳名!

去年5月,孝婦河大橋進入係梁澆注階段,當時陰雨連綿,河水泛濫,河床水位最深處達6米。怎麼辦?四隊職工以超人的膽略和勇氣,大膽實施截流圍堰方案,使河水乖乖地站立兩旁。

圍堰內開挖基坑難度很大。3台抽水機不停地向外抽著滲進來的水,河床底部全是淤泥流沙,每掘一尺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共產黨員、工班長趙成寶、李月昌各帶一個工班,冒著生命危險,跳進深泥坑裏開挖5號、6號基坑。他們用筐裝,用塑料袋背,好不容易挖出一個窩,一下子又被流坍下來的泥沙堵滿了。職工們想盡一切辦法,打樁,用木板、鐵皮攔截流沙,搭支簡易排架,車拉人挑,開挖進度不斷加快。

就是在這個爛泥坑裏,40多名職工苦戰了7晝夜。一天下大雨,職工們穿著雨衣夜戰,外麵流雨水,裏麵淌汗水,第二天早晨爬上岸來,這群“泥人”便癱倒在地,呼呼地睡著了。

5號坑挖好了,6號坑也挖出來了,他們迅速鋪底綁紮,係梁灌注在即。可天有不測風雲,由於連降暴雨,孝婦河三裏以外的梅家河蓄水庫水位超標,被迫開閘放水,頃刻間作業麵一片汪洋。

在搶挖基坑時,鋼筋班組長陳百平一歲的孩子突然抽風昏迷,還是別人和他愛人一起送往醫院搶救的,他卻沒離開自己的崗位。那滿頭白發的胡銀鬥師傅,吳清懷師傅和小年輕的較著勁兒幹,為的是早一天把基坑搶出來。幾天來,大家抱成一團,拚死拚活,可眼下……

四隊工人哭了,四隊幹部、技術人員哭了。一直在這裏坐陣指揮的段黨委書記楊順利氣得直跺腳。這一天,他和四隊的幹部、工人一樣,連一口飯也咽不下去。

(三)

在四隊淦河中橋,高掛著這樣一幅醒目的橫標:“無字為碑濟青路,青山作證築路人”。這裏住著22名工人,遠離鄉村,缺水缺電。入夜,漆黑一團,距住地50米處,還有一片墳地。大家也習慣了,每天天一黑就鑽進帳篷裏睡覺,天一亮就起床幹活,日複一日,年複一年。

沿線東去,筆者看到這樣一個場麵,在一座毗鄰的小橋通道和板涵洞裏,住有10多名工人,經打聽方知是五隊調度張躍軍突擊小分隊。在解家營橋麵鋪裝工地上,筆者采訪了張躍軍,原來他們一行12人已在這裏生活了14天了,上級要求必須在6月底前完成2座小橋、2座通道橋麵鋪裝和2座板涵台帽的施工任務。6月20、21日連續下雨,雨水順著板縫流下來,把他們的被褥都打濕了。張躍軍告訴筆者,剛來時因沒法支鍋灶,加上工程吃緊顧不過來,工人們吃方便麵喝冷水堅持了3天,工友林科青患感冒,曹安國鬧肚子,都沒歇過一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