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考核,第一就是考核這個問題。凡是能夠這樣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肯定會大有好處,當然也會出現瞎指揮,但總的來說會好一些。這是全國性的問題,是政治問題,也是思想問題,也是實際問題。

在談到要完整地準確地掌握和運用毛澤東思想體係,不能孤立地摘引毛澤東的話時,鄧小平指出:

這一句、那一句,有些還是假的。即使是真的,還應看是在什麼條件、什麼時間、什麼地點講的,隨便用到別的地方也是不對的。搞語錄是從林彪開始的,語錄並不能反映毛澤東思想體係。

這天下午,鄧小平接見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機關及沈陽軍區師以上幹部,並聽取沈陽軍區司令員李德生的彙報。

鄧小平在講話中指出:

我是到處點火,在這裏點了一把火,在廣州點了一把火,在成都也點了一把火。

批林彪也好,批“四人幫”也好,怎樣才叫搞好了,要有幾條標準。

第一,也是最主要的,是恢複我們軍隊的傳統。我們的傳統就是老老實實,說通俗一點,就是不看風使舵,不投機取巧,忠誠老實,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社會主義。

第二,消除派性,根除派性的影響。林彪、“四人幫”把軍隊搞分裂了,派性侵入到部隊,把思想搞亂,把組織搞分裂了。

第三,現在軍隊在地方在人民中的印象改變了,名譽壞了。什麼時候地方和老百姓看軍隊像老八路,像老紅軍,這樣就行了。

第四,遵守紀律,一切行動聽指揮。

當晚9時30分,鄧小平乘專列離開沈陽。

在東北視察的一路上,鄧小平反複闡述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重要意義,反複強調要完整準確理解毛澤東思想,獨立思考中國的現實問題,強調把工作重點轉到經濟建設上來這一戰略思路。

鄧小平對於在東北三省的談話內容,他後來回憶道:

我在東北三省到處說,要一心一意搞建設。國家這麼大,這麼窮,不努力發展生產,日子怎麼過?我們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難,怎麼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四人幫”叫嚷要搞“窮社會主義’、“窮共產主義”,胡說共產主義主要是精神方麵的,簡直是荒謬之極!我們說,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

落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在開始的一段很長時間內生產力水平不如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不可能完全消滅貧窮。所以,社會主義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逐步消滅貧窮,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則,社會主義怎麼能戰勝資本主義?

到了第二階段,即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經濟高度發展了,物資極大豐富了,才能做到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不努力搞生產,經濟如何發展?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優越性如何體現?

我們幹革命幾十年,搞社會主義30多年,截至1978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資隻有四五十元,農村的大多數地區仍處於貧困狀態。這叫什麼社會主義優越性?因此,我強調提出,要迅速地堅決地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鄧小平的一係列北方講話,推動了全國範圍的真理標準討論的深入開展,使天平迅速向堅持實事求是正確的一方傾斜,在一個很關鍵的時刻,給這場討論以有力的支持,也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鄧小平建議工作重點轉移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中共中央於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召開了至關重要的中央工作會議,為隨後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了充分的準備。

這次中央工作會議,是在北京長安街上的京西賓館舉行的。參加這次中央工作會議的,有中央黨政軍各部門和群眾團體的主要負責人,有各省、市、自治區和各大軍區的主要負責人,共212人。

整個會議期間共開了3次全體會議,其餘時間是分成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6個小組進行討論。

在開幕式上,時任中共中央主席的華國鋒宣布了會議的議題:

1、討論如何進一步貫徹執行以農業為基礎的方針,盡快把農業生產搞上去;討論《關於加快農業發展速度的決定》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試行草案)》兩個文件。

2、商定1979、1980兩年國民經濟計劃的安排。

3、討論李先念在國務院務虛會上的講話。

華國鋒在宣布了這些議題後,接著講道:

中央政治局決定,在討論上麵這些議題之前,先討論一個問題,就是從明年1月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這是一個關係全局的問題,是我們這次會議的中心思想。

事實上,工作重點轉移的建議,是鄧小平在東北考察中提出來的,中央政治局也接受了這一建議。

鄧小平提出的這一重大戰略決策,成為中國當代曆史的轉折點。

鄧小平認為,隻有解決好思想路線問題,才能提出新的正確政策。所以,鄧小平建議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在討論華國鋒在政治局常委會提出的三項議題之前,先討論全黨工作重點的轉移問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意了鄧小平的意見。華國鋒在開幕式上,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宣布了會議要先進行關於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問題的討論。

出席這次會議的胡喬木就華國鋒在工作會議開幕式上所說的“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是“新形勢的需要”這一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胡喬木在發言中說:

把工作的重點轉移講成是形勢的需要,這個理由不妥;應當說,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之後,就要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

建國後,我們已開始了這種轉移,但是沒有堅持住。因此,這次的轉移,是根本性的轉移,而不是通常意義上的轉移。不能給人一種印象,似乎今天形勢需要,就把工作重點轉過來,明天不需要了,還可以再轉回去。

把黨的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是中央工作會議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陳雲提出解決曆史問題

11月12日,陳雲參加中央工作會議東北組的討論會議。

據這個組的召集人之一,即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楊易辰後來回憶,12日這一天,陳雲來參加他們的會,問他們,你們敢不敢將我的發言一字不拉地上簡報?他們回答說,當然可以。於是,陳雲同誌就作了《堅持有錯必糾的方針》的發言。

實現四個現代化是全黨和全國人民的迫切願望,安定團結也是全黨和全國人民關心的事。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一致主張,從來年起把工作著重點轉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陳雲表示完全同意中央的意見。但陳雲認為,幹部和群眾對黨內是否能安定團結,是有所顧慮的。

陳雲指出:

對於那些在揭批“四人幫”運動中遺留的問題,應由有關機關進行細致的工作,妥善解決。我認為這是很對的。但是,對有些遺留的問題,影響大或者涉及麵很廣的問題,是需要中央考慮和做出決定的。對此,中央應該給予考慮和決定。

陳雲首先說到了震動全國的薄一波等61人的案件應予以平反:

薄一波同誌等61人所謂叛徒集團一案,他們出反省院是黨組織和中央決定的,不是叛徒。

1937年7月7日中央組織部關於所謂自首分子的決定這個文件,是我在延安任中央組織部長以前做出的,與處理薄一波同誌等問題的精神是一致的。我當時還不知道有這個文件,後來根據審查幹部中遇到的問題,在1941年也寫過一個關於從反省院出來履行過出獄手續,但繼續幹革命的那些同誌,經過審查可給以恢複黨籍的決定。這個決定與“七七決定”精神是一致的。這個決定也是中央批準的。我認為,中央應該承認“七七決定”和1941年的決定是黨的決定。

陳雲的發言一下子引起全會的關注。接著,陳雲又對陶鑄、王鶴壽和彭德懷等案件提出平反。他說:

陶鑄同誌、王鶴壽同誌等是在南京陸軍監獄堅持不進反省院,直到“七七抗戰”後由我們黨向國民黨要出來的一批黨員,他們在出獄前還堅持在獄中進行絕食鬥爭。這些同誌,現在或者被定為叛徒,或者雖然恢複了組織生活,但仍留著一個“尾巴”,例如說有嚴重的政治錯誤。

彭德懷同誌是擔負過黨和軍隊重要工作的共產黨員,對黨的貢獻很大,現在已經死了。過去說他犯過錯誤,但我沒有聽說過把他開除出黨。既然沒有開除出黨,他的骨灰應該放到八寶山革命公墓。

關於天安門事件……這是北京幾百萬人悼念周總理,反對“四人幫”,不同意批評鄧小平同誌的一次偉大的群眾運動,而且在全國許多大城市也有同樣的運動。中央應該肯定這次運動。

陳雲認為,專案組所管的屬於黨內部分的問題應移交給中央組織部,由中央組織部複查,把問題放到當時的曆史情況中去考察,做出實事求是的結論。“像現在這樣,既有中央組織部又有專案組,這種不正常的狀態,應該結束。”

陳雲的發言使會議氣氛熾熱起來

陳雲提出的問題,是涉及我黨曆史的重大問題,立即得到參加會議的多數同誌的熱烈擁護,大家積極響應,使會議的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

原總後勤部政委王平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

陳雲的發言剛一講完,小組裏便爆發了一陣熱烈的掌聲。待掌聲平息下來,陳雲同誌用征詢的口吻說:“我的發言,希望大會能給發個簡報,不知小組的同誌是否同意。”

大家一致舉手,“同意!”

在當天,大會簡報印發了陳雲同誌的發言。

陳雲的發言,衝破了中央工作會議的框框,在與會同誌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使會議氣氛立刻變得熾熱起來。

11月13日,東北組的與會代表在發言中表示,搞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有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陳雲同誌12日在會議上提出的幾件事是有關安定團結的問題,也是落實政策的問題,有必要加快解決。

中南組的同誌在這一天的發言中說:

陳雲同誌所提的這些問題是當前幹部群眾議論較多、關係全局的問題,在宣布工作重點轉移的時候,中央最好能給予解決。這對調動廣大幹部群眾的積極性,加強團結,是有好處的。

西南組的同誌也發言表示,陳雲同誌提出的幾個遺留問題影響較大,希望中央明確一下。這樣有利於實現四個現代化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

西北組的同誌也認為,這些重大的政治問題中央不正式表態,幹部群眾有抵觸情緒,最好能在黨的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之前,把這些問題講清楚。

胡耀邦在西北組發言說:

這些大是大非的解決,關係到安定團結,關係到實事求是作風,關係到維護毛主席的旗幟。

聶榮臻在華北組發言說:

關於案件問題,陳雲同誌在這次會上首先提出來,我很同意。這類問題相當大,各省都有一些,如武漢的“百萬雄師”、四川的“產業軍”等等。

王首道發言說:

隻有把遺留問題解決好,才能真正達到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把黨的工作著重點轉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