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的新聞公報送到毛澤東那裏時,他已經因患有嚴重的老年白內障,看不太清楚字了。這以前,他曾5次審閱過有關返回式衛星的飛行試驗報告。現在從報告到公報,所走過的漫長路程雖然充滿了艱辛,但畢竟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毛澤東以幾年來少有的高興心情,讓秘書人員給他一字一句念著公報,對一些字句作了修改,隨即簽發了公報。這是毛澤東最後一次簽閱有關尖端科技試驗的新聞公報了。
1976年5月,毛澤東又批準了繼續進行返回式衛星飛行試驗的計劃。但等到這年12月10日,第二顆返回式衛星從天外平安歸來時,他已經等不及再次審閱公報,於幾個月前辭世而去了。
中國的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雖說不是很完美,有點偏差,但總算基本回收成功了。通過這顆衛星的成功回收,我國獲得了大量的遙感探測資料。
自從衛星上了天,研製人員的心情時刻都是緊張的。發射前,大家擔心衛星能不能成功發射;入軌後,又擔心衛星能不能正常工作;順利運行了3天後,大家又要為衛星能不能正常回來而緊張。當衛星從九霄雲外轉夠了圈,順從地按地麵發出的指令返回到地球的預定位置時,大家的高興勁兒真是沒法形容了。
在返回式衛星回收指揮室裏,孫家棟等指揮設計人員聽到衛星安全落到地麵的報告後,整個指揮室的人們都激動得歡呼跳躍。
在指揮室坐鎮的張愛萍緊緊握著孫家棟的手,當聽到進一步的報告後又高興地擁抱了孫家棟。
這時,孫家棟即興向張愛萍提出:“張主任,你不給大家寫首詩慶賀一下?”
張愛萍頓時用濃厚的四川口音說道:“好哇,要得!”
當工作人員拿來筆墨紙硯後,張愛萍一邊潤筆一邊思考,片刻便揮灑寫出《歡呼長征火箭發射尖兵衛星首次回收成功》。
詩中寫道:
長征萬裏遣尖兵,
巡行太空戰鬼神。
力爭朝夕越艱險,
獲錦歸來舉世驚。
孫家棟看著“獲錦歸來舉世驚”的詩句,眼中濕潤了。他被張愛萍的膽略和情懷所感動,他被衛星首次返回獲得成功而激動。
20多年後的一次聚會上,孫家棟又回憶起了這件事,他非常遺憾地說:
當時大家的興致都很高,詩寫好後大家都在那裏圍著朗讀,因為有事我走開後不知道誰收起來了,詩本來是寫給我的,而我也僅僅是欣賞了一眼卻根本沒有得到。
後來,不知張愛萍怎麼聽說了這件事情,在他88歲高齡的那年,又專門寫了“遨遊太空”4個大字送給孫家棟,以表對孫家棟這位當年衛星總設計師做出的傑出貢獻的褒獎之意。
四、再創輝煌
●閔桂榮院長說:“我國的空間技術和發達國家相比有不小差距,我們稍有懈怠,差距就會加大,將來趕就更困難了,這種愧對子孫的事我們絕不能幹!”
●著陸場站齊站長說:“同誌們,我們現在是在跟衛星賽跑,就是天上下刀子,也必須按時到達虎頭山。”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張慶偉說:“用中國人自己生產的衛星把孩子們的實驗完成,實現他們空間科學探索的美好願望。”
● 再創輝煌
發揮優勢開創新天地
1985年底,閔桂榮出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或許他的任職早在人們意料之中,或許他本人缺少傳奇色彩,這次院長易人並沒有在研究院引起大的反響。
閔桂榮是我國著名工程熱物理學及空間技術專家。他1933年出生於福建莆田。1952年畢業於莆田市第一中學,1956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即現在的東南大學。
後來,閔桂榮赴蘇聯留學。1963年,從蘇聯科學院動力研究所熱物理學研究生畢業,獲蘇聯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20世紀60年代起,長期從事空間技術的研究和發展工作。在航天器熱控製方麵,負責完成了我國多種人造衛星的熱控製任務,並在航天器熱控製理論、方法和技術方麵做出係統和創造性的成就。
在衛星總體研製方麵,作為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參與領導完成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和多顆返回式衛星的研製和飛行工作。20世紀90年代,擔任國家“863計劃”航天領域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組織領導我國未來航天創新技術的研究工作,完成了大量的創新的科研成果。
閔桂榮中等偏瘦身材,不改的鄉音,一看便知道是南方人。他性情內向,不善辭令,但不乏剛毅與果斷。他寬寬的前額下,一副眼鏡平添了幾分書生氣。從外表看,他更像一位學者,一位科學家。他正是從一名專家走向領導崗位的。
中國實行對外開放後,閔桂榮是第一個在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的中國航天專家,他的論文在當時曾引起不小的轟動,得到與會者的高度評價。
閔桂榮從1965年起,踏上領導崗位,先後擔任過研究室負責人、衛星總體設計部副主任、主任和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1985年,閔桂榮又當上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
他雖然表麵上不動聲色,心裏卻似乎有一團火在燃燒,燒得他寢食不安。黨把擁有1800多名研究員、高級工程師和2000多名工程師在內的一萬多名職工的航天器研製單位的帥印交給了他,他能輕鬆嗎?
這時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形勢不容樂觀。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國家逐年縮減指令性研製任務,到閔桂榮上任之時,科研經費不足的矛盾已經日漸突出。
同時,由於航天技術在我國鮮為人知,社會上的知名之士還存在不少誤解,研究院內也眾說紛紜。一部分幹部、職工認為,搞航天產品風險太大,弄不好鬧個“賠本賺吆喝”,還不如搞民品來得實惠。一時間,議論叢生,人心浮動。
很顯然,我國的空間技術還要不要發展,研究院還要不要花主要精力研製衛星,已經成為矛盾的焦點之一。閔桂榮強烈地意識到,這個問題不解決,研究院的所有工作都無從談起。他要求全院職工,特別是幹部和技術骨幹,統一思想,統一認識。
閔桂榮本人則幾乎在所有會議、各種場合上,都不厭其煩地宣傳我國航天事業的巨大成就,宣傳發展航天事業對整個民族的緊迫性。他天生不具備宣傳鼓動家的素質,但一談起這些,他的話就會帶著灼人的熱度,滔滔不絕地從胸腔裏奔瀉而出,使人坐立不寧。他說:
航天技術是帶頭學科,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它,國防建設需要它,它關係到我國的國際地位和民族的長遠利益。經費再少,利潤再小,困難再大,我們也要花主要精力搞航天技術,這是研究院立院之“本”,失去了這個“本”,研究院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我國的空間技術和發達國家相比有不小差距,我們稍有懈怠,差距就會加大,將來趕就更困難了,這種愧對子孫的事我們絕不能幹!
我國空間事業10多年的成就有目共睹,我們不能因為有人說三道四就底氣不足,也不能因一時經費緊張就打退堂鼓!
這樣的話,閔桂榮不僅和他的助手講,向所、廠領導講,與工程技術人員講,還向應邀來院參觀、視察的領導和有關人士講。為了在院內外創造一種有利於中國空間事業發展的氣氛,為了求得上上下下的支持,閔桂榮真可謂苦口婆心,不遺餘力。
“大道理”無疑起到了煥發鬥誌、穩定軍心的作用。但科研經費嚴重不足畢竟是現實。如何運用國家有限的投資,創造較高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加快空間技術的發展速度,需要找一條新途徑。
閔桂榮著手研究院內部運行機製的改革了。
和那些大刀闊斧、新招迭起的改革者不同,閔桂榮看來更謹慎、更細致、更周密些。他深知,改革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一著不慎就可能導致無法挽回的損失。他寧可在改革方案出台前絞盡腦汁,也不願在遭受挫折後浪費精力。他和他的助手們對每個改革方案、改革措施,都在進行反複討論、多次研究、廣泛征求意見後,再付諸實施。實施過程中,還不斷根據實際情況加以補充、完善。
幾年來,研究院以“經濟技術承包責任製”為龍頭,進行了配套改革:實行所、廠長負責製、任期目標責任製和任期終結審計製,同時理順黨、政、工之間的關係;下放權力,所、廠有經營自主權、機構設置權和工資分配形式決定權;開發性科研事業單位試行企業化管理,收益上交包幹;推行從所、廠到科室直到班組的單位內部經濟技術承包責任製,明確責權關係,實行全麵承包;行政後勤部門向經濟實體過渡,實行有償服務。
這些改革措施剛剛實行時也並非一帆風順,叫苦連天者有之,發牢騷講怪話者有之,冷眼旁觀者也有之。而閔桂榮卻鐵了心,不管有多少泥濘,反正要把研究院的車輪推到改革的大路上。
經過閔桂榮幾年的不懈努力,全院職工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本來大家都眼巴巴地盯著盛在“金飯碗”裏的那點“皇糧”,現在呢,很少有人能坐得住了。走向社會,走向市場,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幹部職工,在軍工行業第二次創業的路上開始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