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軍品的人,思想也在變化,他們開始珍惜每一粒“皇糧”。閔桂榮院長一再強調的“質量第一”的思想變成了各級領導和科技人員的自覺行動,“縮短研製周期,降低成本”成了大家努力的目標,一批青年技術力量加入了軍品隊伍,其中一部分已成為骨幹分子。
一支精悍的軍品隊伍逐漸形成,他們盡最大努力使每一粒“皇糧”都放出最高的熱量。因此,到1988年試行院長負責製時,閔桂榮反而從容多了。在他上任後的兩年多時間中,已有5顆衛星發射成功。
20世紀80年代初,中央為軍工部門製定了“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軍養民”的方針,一時間,在國民經濟建設中具有人才、技術、設備優勢的各國防軍工單位,開始把工作重點轉入國民經濟主戰場。開發民品,發展商品經濟,在國防科技工業戰線叫得越來越響。
叫得響不一定走俏。閔桂榮上任後發現,雖然大家都強調發展民品重要,也羨慕那些捷足先登者,但科技人員中真正願搞民品的並不多。許多人寧可把住軍品“金飯碗”碗沿搶一勺稀粥,也不願靠自己的本事到民品市場上掙一碗幹飯。
調查發現,影響科技人員開發民品積極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些人擔心搞民品會影響職稱評定、級別晉升等。為此,院製訂了軍民品隊伍在技術職稱評定中一視同仁,民品開發中貢獻突出者可破格提拔的政策,並規定了有利於調動開發人員積極性的分配和獎勵政策。
調查還發現,一些領導幹部由於思想觀念仍停留在產品經濟的框子裏,影響了一些單位的民品開發工作。
1987年,在閔桂榮的支持下,全院開展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教育,要求幹部職工從“經院式”研究和產品經濟的窠臼中跳出來,摒棄重研究輕實際、重理論輕應用的舊觀念,麵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學會在商品經濟的海洋中遊泳。
在有關部門組織的商品經濟理論講座上,閔桂榮每次都坐在最前排,聚精會神地聽著、記著。接著,閔桂榮又大力推廣五〇八所十室的經驗。
這個室曾利用研製衛星鍾表機構的技術優勢,研製開發出國家急需的“雄雞牌”洗衣機定時器。經過幾年艱苦創業,他們走出了一條開展橫向技術合作開發民品的成功之路,形成了以該所科研設計為龍頭,聯合全國10多家企業共同開發生產洗衣機定時器的專業生產集團。年產值由1984年底的20萬元猛增為1987年的2000萬元。
1988年院工作會議上,閔桂榮在向全院各單位推薦五〇八所的經驗時指出:
空間高技術轉入民用領域應當堅持一個指導思想,那就是利用技術優勢發展相關民用產品,走橫向聯合的道路,加速衛星單項技術向民用的轉移。
閔桂榮還說:“我們院建院20年來先後獲得過700多項科研成果獎和600多項技術革新獎。其中包括自動控製技術、遙感技術、溫控技術、計算機技術、精密加工技術、特種技術工藝和新型材料技術等方麵的成果。這些如能推廣應用於民用部門,將會給研究院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
政策教育、思想教育和典型引路“三管齊下”,加上不斷完善的經濟技術承包責任製,放活了一大批“等、靠、要”的科技人員,給研究院裹足不前的民品生產注入了活力。
幾年中,研究院的民品開發有了大的起色,形成了一批支柱產品,並開始承攬各種技術工程項目。其中,五〇四所的醫用X光電視填補了國內空白,產品銷售占國內市場的65%以上,並已出口創彙。
五〇八所牽頭成立的洗衣機定時器生產集團在國內洗衣機行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全國有15家洗衣機廠家使用“雄雞牌”定時器。
五〇二所的STD總線以其完美的設計、齊全的品種和超群的性能價格蜚聲國內計算機行業;五二九廠開發的化工、電站大型工程測控係統,吸引了國內許多用戶,在“引黃濟青”工程中,他們廠的方案在幾十家競爭者中一舉奪魁。
如果說,大力加速衛星單項技術商品化,是閔桂榮關於“天地結合”的指導方針之一的話,那麼大力開發與衛星配套的地麵設備,就是他“天地結合”方針之二了。
閔桂榮認為,空間技術研究院由於對衛星的性能、技術指標了解最清楚,在開發與衛星配套的地麵設備方麵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他反複宣傳這一“天地結合”應當成為研究院的主要方向。
1988年,當他得知有關部門正在為建立氣象衛星接受站進行招標時,立即指示院機關組織強有力的技術陣容參加投標,結果得到了標的為3000多萬元的大項目。
與此同時,各種衛星數據站、通訊站、電視接收站和轉發站、氣象雲圖接收站、導航設備等開始在各有關廠、所研製。
1988年9月,我國第一顆實驗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發射成功,五二九廠研製的高分辨氣象雲圖接收設備清晰地收到了這顆衛星發回的大氣雲圖。
1988年,研究院的民品開發躍上了新台階。麵對全院上下幾年努力的成果,閔桂榮好像聽見了陣陣急促的腳步聲,看見了一個個忙碌的身影。他們在各地開出了高科技之花,又讓它們結出高效益之果。
這一切在閔桂榮看來還僅僅是開始。他又在謀劃著、思考著如何貸款和利用外資建立支柱產品生產線;如何整頓現有公司,使它們成為開發、銷售民品的重要方麵軍;如何發揮全院綜合技術優勢,承攬較大規模的工程項目……
閔桂榮關於“天地結合”的指導思想,正在並將繼續指導研究院在民品開發中創造一個新天地。
返回式衛星走出國門
自從閔桂榮擔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以後,他就把眼光瞄準了年交易總額高達數十億美元的世界航天市場。幾年來,他一直耐心等待時機,尋找突破口。
1986年,第一次機會來了。
急於進行太空試驗的法國馬特拉公司,表示了願意使用中國的返回式衛星平台進行搭載試驗的意向。閔桂榮意識到這是一個稍縱即逝的絕好機會,沒有片刻猶豫,當即寫報告呈送航天部。
上級批準後,閔桂榮一方麵組織人員與馬特拉公司進行實質性談判,一方麵督促有關單位做好各方麵的準備工作。
1987年初,就在閔桂榮積極組織科研人員,準備用中國的第十顆返回式衛星搭載法國的微重力試驗箱的時候,中國的半導體專家林蘭英等科學家表示,希望在返回式衛星上進行砷化镓單晶生長試驗。
這讓閔桂榮為難了,當時衛星的進場日期已定,在狀態已經確定的情況下要增加有效載荷,衛星整體就要做狀態變動,布局也要改變,而挪動其中任何一個位置,都有可能導致整星失去平衡。
尤其是做砷化镓單晶試驗用的晶體加工爐,裏麵的溫度高達1200度,衛星帶著它就像帶上了一個隨時可能發生不測的“小炸彈”。
然而,中國科學家們的試驗實在太重要了,當時世界上還沒有任何國家在空間微重力條件下的衛星中進行過砷化镓單晶生長試驗。如果試驗成功,將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經濟前景。在空間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誰先上天誰就是第一!
究竟是先搭載法國的試驗箱,還是中國的試驗箱?能不能實現一次性全部搭載?如果一次搭載,能不能在短短5個月的時間內實現衛星的改造。閔桂榮一時也想不明白,於是他就找來衛星總設計師王希季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作為衛星總設計師,王希季需要回答閔桂榮院長的3個問題:
第一,能不能利用我國自行研製的返回式衛星進行微重力搭載試驗?
王希季幹脆地回答:“能!”
第二,能不能在短時間內,即在還有5個月就要發射的下一顆返回式衛星上進行搭載試驗?
王希季思考片刻後回答:“能!”
第三個問題是當時爭議頗大的。一種意見認為,如果進行搭載就全部上法國馬特拉公司提供的有效載荷,既能賺錢又可打入國際市場。另一種意見認為,應該先上國內的,特別是砷化镓單晶試驗,爭取世界第一。
王希季的回答卻是:“國內國外的,全上!”
衛星總設計師的自信讓閔桂榮吃了一顆定心丸。也更堅定了他讓中國的返回式衛星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決心和勇氣。閔桂榮也更加積極地為返回式衛星的發射進行組織工作。
1987年7月,碧海藍天,涼風送爽,來自四麵八方的遊人雲集在北戴河海濱消夏避暑。在一處幽靜的療養院裏,住進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們是14位在“四化”建設中做出重大貢獻的中年科技工作者,接受黨中央的邀請來此小憩。
7月20日,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北戴河親切地接見了14位科學技術專家和他們的家屬。當晚,中央電視台向全國播發了這條消息。當中央領導同誌與這些科技精英一一握手時,人們從熒屏上見到了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衛星總體設計及熱控專家閔桂榮。
7月21日,鄧小平又接見了他們並與閔桂榮合影留念。這是黨中央給予中國知識分子優秀代表的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