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試驗隊的邢書琴一個手指骨折上著夾板,還揣著假條上班,卸車時還爭先恐後搬東西;有的儀器裝車時用吊車才能吊上去,卸車時董維等幾個人硬是從車上抬下來;一級公路運輸車轉向軸壞了,王瑞銓馬上畫圖,到修理營幹一個通宵把車修理好了;發射陣地辦公桌很少,餘夢倫同誌掀起自己的被子,在床板前坐小馬紮,用手搖計算機進行運算。

試驗隊的任愛華聽說孩子病了,心疼得哭了,可當領導問她,你要回京嗎?她說:“不!”有的同誌孩子或愛人病重住院不能回去護理;有的老人病故,不能回去料理後事;有的年輕同誌推遲了婚期,堅守在崗位上……

此時的戈壁,滴水成冰。發射架和勤務塔沒遮沒擋,北風刮來飛砂走石,寒風刺骨。同誌們每天迎著朝陽以寒風為伴,送走晚霞以星鬥為伍,一幹就是七八個、十幾個小時。

12天中,16名同誌凍病了,領導勸他們休息,卻沒有一個人下火線。在零下12度的情況下,有的同誌為了保證測試順利進行,竟把自己的皮大衣脫下來蓋在儀器上,照常工作。

在發射場的40多天裏,試驗隊把團結協作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那時在基地還沒有電視,文化生活很單調些,可是大家過得很充實。大家天天唱著《團結就是力量》的歌曲,工作中不分彼此,不爭主角配角,與基地同誌密切配合,困難留已,方便讓人。

一時沒有工作的同誌主動到食堂幫廚。食堂的同誌在當時主副食供應匱乏的情況下,千方百計改善夥食,使大家吃飽、吃好。一有加班,就送飯到陣地。一有病號,把飯送到床前。在這天寒地凍中,總叫人感到心中像團火。

在振動箭試驗中,先後做了28種狀態下的43次試驗,基地發射團的同誌說:“你們講怎麼幹,我們都支持。”試驗隊要人給人,用車給車,處處給予方便。同誌們通力合作,用一天時間改裝完急需的短路器。試驗隊與基地同誌一起,用舊機殼一個上午做好控製器。

上海的同誌聽說火箭上儀器急需保溫,馬上送來保溫被。在基地發現問題向北京求援,後方馬不停蹄、晝夜突擊,用飛機運到靶場。前後空中緊急運輸12個架次,得到了空軍的大力支持。

在40多天的並肩戰鬥中,基地在人力、物力、食宿、通訊、文化生活等方麵給予大力支持,情如魚水。

後來,國防科委馬捷副主任在“1126”總結會上這樣說道:

試驗隊在東風靶場表現很好,大家團結得像一個人一樣。正是由於這種充滿社會主義精神的大協作,才有火箭騰飛、衛星上天的輝煌勝利。

為了保證火箭質量,出廠前科研人員就發現和解決了600多個問題,按說到達靶場的箭應該是沒有問題了,但試驗隊的同誌們卻沒敢這樣想,因為“115”的教訓太沉痛了!

大家把周恩來“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教導銘記在心,工作中“嚴”字當頭,嚴於律已,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點。他們多次發動群眾開展事故預想,把預想中提出的問題和建議300多條彙編成冊,下發每個小組,要求對一切可能帶來危險的蛛絲馬跡弄個水落石出,直至得到明確結論和排除隱患為止。

在42天裏,試驗隊又先後發現並排除了97個問題,更換了各種儀器43台件,平均每天有一件。問題這樣多,的確是壞事,但把隱患找出來,消滅在地麵,使這次發射獲得成功,壞事變成了好事。

為了更好地發射,試驗隊還對發射的安全問題做了充分地準備。從接到任務那天起,試驗隊就把安全質量擺到一切工作的首位,納入試驗工作的全過程,做到安全工作與試驗任務同計劃、同布置、同檢查、同評比。

為了保證試驗隊員和產品、儀器安全,試驗隊配備了專職保衛幹部和技安幹部。

各試驗小組設立了兼職安全員,製定了安全員崗位職責和專列行軍、產品裝卸、火工品及特種燃料運輸、儲存、使用製度、測試和試驗操作規程,製定了保密規定和以及食堂管理衛生要求,在整個試驗中,沒有發生任何事故。

試驗隊發揚了高度的紀律性,做到“一切行動聽指揮”,一切操作按規程進行。

正是因為大家嚴守紀律,照章辦事,行動統一,步調一致,保證了這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

此外,發射場還對產品進行了多次地麵試驗。比如為了摸清箭體和火箭控製係統的抖動頻率範圍及對飛行的影響,用另一枚火箭和配重星在發射台上進行加注與空箭等多種狀態下的抖動試驗,雖然試驗的結果證明不會影響飛行試驗的成功,技術人員仍作了認真的分析研究,並采取了相應的安全措施。

在對產品進行千遍萬遍的測試檢查工作的同時,各有關係統也都展開了紮紮實實的準備工作。諸如發射程序的擬製,氣象條件的擬定和天氣預報的準備,發射窗口的選擇等等,使各個係統始終處於良好狀態。

在對衛星和火箭進行檢測的過程中,衛星發射中心形成了濃厚的學術氣氛,出現了為排除故障而加班加點努力工作的良好勢頭,過去的好傳統重新被找了回來。

由於第一次發射失敗,返回式遙感衛星的地麵測控係統沒有得到考驗。為了實現“抓得住,跟得上,回得來”的即定目標,發射中心從9月份就開始了緊張的準備工作。

到10月下旬,分布在全國的10多個測控台站都完成了設備檢修、站內調試和計算程序的編製等任務,共進行了4次站間聯試。從10月15日開始,又分別進行了有關台站參加的衛星入軌段和回收段的模擬跟蹤演練和4次校飛。

通過一係列演練,鍛煉了隊伍,考驗了設備,指揮員做到了心中有數,操作人員技能熟練,測控設備狀態良好,通信聯絡暢通無阻,保證了衛星入軌段、運行段的跟蹤、測軌、遙測和測控工作的正常實施。

11月9日,在發射中心直接領導試驗任務的國防科委副主任馬捷向參試人員傳達了張愛萍的要求:

兢兢業業,戒驕戒躁,提高警惕,一絲不苟。

操作人員以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從可靠性入手,把握測試過程中的各個主要環節,順利完成了技術陣地的水平測試工作。

麵對返回式衛星首發失敗,中國人沒有停止探索的步伐,而是牢牢地記住了這個深刻的教訓。經過將近一年時間的努力,科研人員們終於重新拿出了一個質量可靠的產品。

中國的返回式衛星,即將飛天!

三、發射成功

●當天晚上,張愛萍從北京打電話指示說:“勝利在握,千萬不要疏忽大意。要雙人雙崗,精心操作,嚴密操作。”

●在北京,葉劍英高興地邊看著返回式衛星拍攝的照片,邊對大家說:“偏遠了400多公裏,沒什麼要緊嘛。我們第一次回收衛星,能落在中國大地上就是勝利!”

●張愛萍在詩中寫道:“長征萬裏遣尖兵,巡行太空戰鬼神。力爭朝夕越艱險,獲錦歸來舉世驚。”

● 發射成功

返回式衛星準確入軌

1975年11月15日,技術人員將星、箭轉運到發射陣地。

發射團的指戰員們經過10個晝夜的連續奮戰,圓滿完成了對接任務和發射前的各項檢查測試工作。

11月24日,衛星發射試驗臨時黨委根據試驗準備工作進展情況,建議於1975年11月26日發射衛星。試驗領導小組負責人徐明、任新民、石榮屺、吳鵬聯合簽署了“發射任務書”,經國防科委批準,開始對火箭進行推進劑加注,待機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