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1月26日,天氣晴朗,一向凜冽的戈壁寒風也停止了。科研人員一年刻苦努力的結果靜靜地矗立在發射台上。銀白色的箭體在陽光的照射下發著刺眼的光芒。

11時30分,隨著發射指揮員“牽動”、“開拍”、“點火”的口令,“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底部噴出桔紅色的火焰,隨著“轟隆隆”的震天動地的響聲,火箭拔地而起,攜帶著返回式遙感衛星衝出大氣層,飛向太空。

各個監測站點依次傳來消息:

火箭飛行正常!

遙測設備捕獲目標!

遙測跟蹤正常!

外測跟蹤正常!

衛星飛行正常!

星箭分離正常!

衛星準確入軌!

火箭在空中完成了關機、二級點火、分離等一係列動作後,把衛星送入了近地點高度173公裏,遠地點高度483公裏,軌道傾角63度的預定軌道。

返回式遙感衛星發射成功!

從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到第一顆返回式衛星進入太空,是中國航天的一個意義重大的裏程碑。

此刻,全體參試人員在歡呼第一個回合勝利的同時,更加熱切地期待著衛星飛回祖國大地的喜訊。

把衛星“送上去,收回來”是中央專委的要求,是這次飛行試驗的目標。

美國的“發現者”衛星從1959年開始發射,除因運載火箭的故障所導致的失敗外,僅以入軌的衛星計算,是在經過7次失敗後才使衛星回收得到成功的。我國能否在這次飛行試驗中一舉突破衛星返回這一難關,是全體研製人員和參試人員最為關注的問題。

按照預定計劃,衛星在空中要運行3天,將於11月29日返回地麵。大家都在熱切地等待著衛星返回的好消息。

衛星異常有驚無險

“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將返回式衛星送入軌道後,基地測控係統實時跟蹤,準確測量,迅速處理數據,很快得到了星箭分離的時間,衛星入軌幾分鍾即計算出了初軌根數。

王盛元立即從測控中心報告了北京指揮所。

當天,錢學森和馬捷等測控中心人馬不停蹄,乘飛機從發射場趕到了渭南。衛星上天後,主戰場便由東風場區移到了這裏。

這是中國開天辟地頭一次回收衛星,上上下下都極為關注,大家全都將心提到了半空中。

事有湊巧,就在錢學森一行下了飛機,剛剛走進測控中心之際,已經運行了幾圈的衛星突然發出了一種不祥之兆,技術人員報告說,遙測數據表明,星上氣壓下降,衛星處於不正常的危險狀態。

這是一個致命的故障!

錢學森事先不是沒想到衛星發射的種種波折,但他沒料到剛進測控中心的大門便得到了這樣的消息。

為了保障衛星運行3天和進行姿態控製,返回式衛星上裝有專門的氣源瓶。如果按現在這種情況發展,氣壓下降過快,唯一的選擇隻能是提前回收。

可是,這顆預定在天上運行拍攝3天的衛星,到此時才運行了不到一天的時間,剛打上去就收回來,空中拍攝計劃顯然就化為了泡影。而如果不提前回收,則要冒衛星因失去氣壓不受控製的風險,這更是大家不願麵對的。

眾人各抒己見,討論了半天,決心難下。

“我看,先就按王恕副部長的意見,讓衛星再運行一圈看看情況如何,”錢學森聽了一會兒討論,轉向正擦著汗的副參謀長郝岩,“讓軌道計算組再仔細分析一下,看看按現在這種情況還能維持多長時間。如果真要提前回收,最好趕在今天的最後一圈回來。”

軌道組組長祁思禹立即根據有關數據進行了計算和分析。來到到指揮大廳回報計算結果時,祁思禹見錢學森用一種審視的目光緊緊盯著他,心裏不禁有些發毛。

“計算結果如何?衛星到底還能不能堅持?”錢學森有意放緩語氣問道。

“能堅持!”祁思禹非常明白他現在所說的每一個字的分量,他更知道,在這種關鍵時刻,含糊其辭是絕對不允許的。

“你憑什麼能保證不出問題?”錢學森要的不是別的,而是嚴謹可靠的科學依據。

“憑什麼?”祁思禹愣住了,但他很快就一掀軍帽,堅決地說,“就憑我這一腦袋白頭發!”

大家看著祁思禹,一時都沒人說話了。

“從氣壓曲線下降的情況分析,後麵幾圈的下降有減少的趨向,我們認為這是衛星在調整姿態時發生的現象,”祁思禹胸有成竹地說出他的理由,“這種情況可以通過指令控製衛星,並使氣壓繼續維持下去。”

按照這個分析,專家們又經過慎重研究,最後向北京作了彙報。專家們在報告中說:衛星可以維持一天時間,建議第二天再考慮提前回收。

但是,衛星入軌後的這第一天,傳回來的遙測數據不僅沒有緩解人們緊張到極點的心情,反而使這種氣氛更顯得驚心動魄。

一開始,測控人員非常擔心衛星氣壓下降過快,導致最後失控,但等衛星運行到將近10圈時,氣源曲線卻又幾乎停住不動了。

到這一天最後一圈時,氣瓶壓力仍保持了原先的數值。不可思議的是,星上其他數據都很正常,地麵設備向衛星下達的各種指令也正常完成,星上反應非常靈敏。

測控人員已經冒著很大風險讓衛星堅持運行了一天,沒想到第二天,竟又出現了這樣一種新情況!

麵對衛星氣壓方麵的異常資訊,究竟是繼續維持運行還是提前回收?指揮部緊急召開會議,研究這一情況。

討論中,有的專家認為既然衛星氣源曲線顯示異常,就不應該繼續冒險,衛星已經基本完成了拍攝任務,現在回收還來得及,否則的話,萬一出了什麼差錯,就勢必導致前功盡棄,悔之晚矣!

“我看可以按原定計劃繼續運行。”祁思禹反對第二天提前回收,他梗著脖子說,“氣壓下降過快是不正常的,現在運行快兩天了,氣源曲線又顯示不動了,這更不正常。從目前得到的數據判斷,很可能是氣壓瓶的數據傳導係統在搗亂,而實際上衛星氣壓並沒有什麼大的問題。”

其他幾位專家當即對祁思禹的這一分析表示讚同,因為衛星到現在除了氣壓顯示有些波動以外,其他各個係統的運轉都處於良好狀態。

於是,指揮部決定按計劃進行。

迎接衛星返回地球

1975年11月29日,衛星在軌道上運行了3天,各個係統工作正常,完成了對預定地區的遙感任務。最後決戰的時刻終於來到了。

10時許,在渭南測控中心的指揮大廳裏,已經堅守了3天3夜的測控人員格外忙碌,指揮員正在下達著各種控製指令。

分布在全國各地的10多個測控站,開動數百套測控設備,牢牢跟蹤著衛星,緊張地測定了大量數據,並向衛星下達著各種控製指令。

此時,分布在秦嶺山區、黃土高原、長白山麓、魯豫平原、大江兩岸、南海前哨、世界屋脊、戈壁大漠的數百台測控設備,以銳利的“目光”,緊緊盯著在太空飛行的衛星,測下了它在每一瞬間的速度、姿態和方位。

在衛星返回前的一圈飛經長春和膠東兩個測控站時,測控中心即根據實測到的衛星軌道數據,準確計算並預報了衛星調姿指令和兩艙分離指令的時間。

當衛星運行到第四十七圈,從蘇聯上空進入中國上空時,設立在新疆台的前置活動站準時發出了衛星返回調姿遙控指令。這時,地麵遙測參數表明衛星調姿正常,衛星已經馴服地按順時針方向轉動了100度,頭部朝向地麵,做好了脫離運行軌道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