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宮折桂”的典故
古人中舉,友朋都會以“寒宮折桂”作為恭賀語。桂花清香芬芳,猶如君子高潔,晉時的郤詵曾以“桂木一枝”自比,後世以桂花象征文人榮譽,即在科舉考試中出類拔萃的人。在古代傳說中,月宮裏除了嫦娥,還有蟾蜍、丹桂樹和玉兔,故月宮又稱“蟾宮”“桂宮”,此外又稱“廣寒宮”。自唐以來,人們又把“桂宮”與郤詵的典故結合,於是“蟾宮折桂”“寒宮折桂”便成了科舉及第和仕途得意的吉祥寓意。加上明清時期,鄉試在九月中旬放榜,正值桂花盛開,所以特別稱鄉試為“桂榜”。
“秋扇見捐”的典故
《秋風紈扇圖》是用了東漢班婕妤“秋扇見捐”的典故。班婕妤是漢成帝的嬪妃,入宮不久得到皇帝寵愛。可是後來皇帝移情於趙飛燕,班婕妤寫了一首《怨歌行》吐露心聲,詩中以秋季來臨,涼風吹走了炎熱,團扇將被棄置的情況,自比遭皇帝遺棄。唐寅則借嬪妃失寵比喻文人懷才不遇。
唐寅《秋風紈扇圖》,畫中一個女子手執紈扇(用細絹做成的圓形有柄扇子)在秋風中款款而行,颯颯秋風把她的裙子吹得搖晃不定,我見猶憐。唐寅畫題:“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他說秋天天氣轉涼了,佳人為何仍這樣念舊拿著扇子?請你看清楚吧!現實是世態炎涼的。其實,這正是畫家內心世界的反映。過去在考中秀才和舉人的時候,名流紳士爭相與他來往,今日落難江湖,那些人往哪裏去了?他就是女子手上那紈扇,夏天來了人們都用扇子,但秋天來臨扇子便被信手扔掉。唐寅很盼望遇到一位真正欣賞他的人,在他失落的時候仍對他不離不棄。
從以上幾幅人物畫可見,畫家表麵上是繪畫某些特定人物,但實際上是借著畫中主人公去表達自己的情感,有緣物抒情的意味,就如一篇抒情文,先詠歎客觀事物,然後發揮作者的感受。畫家更會根據人物形象,利用不同的線條描繪人物衣服的紋理,以表現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例如杜堇的《邵雍像》以簡潔流暢的線條畫出隱士的瀟灑飄逸;唐寅所畫的嫦娥,衣紋如行雲流水,表達出仙女出塵脫俗的氣質;秋風中的仕女,衣服用粗細對比強烈的線條,使衫裙在疾勁的風中飛舞。因此,要成為出色的藝術家,不僅要具備嫻熟的描寫技巧和多樣的表達手法,還需要有生活體驗和豐富的感情,作品才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