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明清時期,科舉已形成一個等級、規條、名目繁多和嚴苛的體係。唐代科舉僅有兩級,而明清則有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通過童試的稱為“秀才”,代表可以脫離平民階層,成為“士”了。要在鄉試中成功考取舉人,大概隻有百分之一左右的機會,但卻有無數讀書人考到鬢發斑白,也未能過鄉試一關,結果就成了我們在古裝劇中所見的那些潦倒窮秀才了!
杜堇(明成化時人)可算是有才華而又幸運的了,他考獲舉人,但在會試中失敗。或許自信受挫,或許覺醒人生誌向,想要從考試枷鎖中解放出來,於是便沒有卷土重來。他的作品《邵雍像》中的主人翁邵雍(1011-1077),是北宋著名的隱逸之士,自稱“安樂先生”,曾兩次被薦舉,但毅然拒絕,堅持過自耕自足的生活,以布衣終身。又據杜堇畫中的題字可知,這幅畫是與《陶淵明像》相配的,可見他傾慕古代隱士,但又自嘲為“無恥之蕩人”,不進取重考進士,過著投閑置散的生活。畫中邵雍身穿儒服,手執羽扇,道貌岸然,有超脫功名利祿的氣質,與陶淵明(365-427)不相伯仲。杜堇沒有見過邵雍和陶淵明,何以能夠捕捉隱士的形象?在中國人物畫的傳統中,畫家早就把賢人逸士形象化,畫中人皆氣宇軒昂,神態瀟灑,身穿白衣,迎風而立,塑造出飄逸的個性。畫家繪畫賢人逸士,不是為紀念某位古人,而是要借古人抒發誌向,正如杜堇借邵雍來折射歸隱之誌、不求功名的理想。《邵雍像》也反映出落榜失意的心境,所以可推想這是他考試後不久所畫的,由此可見當時競爭激烈的考試為讀書人帶來多沉重的壓力!勤學苦讀卻名落孫山,又給他們多大的打擊!
唐寅(1470-1523)生於明代中葉蘇州的平民家庭,父母做點小買賣,沒有值得炫耀之處,於是把唐寅視為唐家的希望,花很多錢供他讀書。唐寅天資聰敏,十六歲便以縣試第一名高中秀才,轟動江南。但少年得誌,難免恃才傲物,他沒有繼續學業,整天嬉戲鬧事,舉止放浪。師長們雖然對此感到不滿,但也拿他沒有辦法。唐寅荒唐的日子大約過到二十五歲左右,當時他的父母、妹妹相繼去世,接著妻子也因難產而離開他,這是唐寅人生第一個低潮。他整日悶悶不樂,自知不能再遊戲人生,必須苦讀才能有前途,才對得起父母,於是奮發用功讀書,並在南京鄉試考得舉人第一名。唐寅說他隻不過花了一年時間苦讀,考中“解元”易如反掌!並且刻了“南京解元”和“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印章給自己使用,好不意氣風發!
青雲路的下一步,便是上京考試。和唐寅一同上京赴考的同鄉徐經,竟然賄賂主考官程敏政(1445-1499)的書童,試前取得試卷,結果被人發現,連累唐寅、程敏政一同下獄。後來查出唐寅無辜,朝廷便隨便給他做個浙江藩府的小吏。唐寅當然不服氣,於是拒絕赴任,自此對政途失望,落泊地回到家鄉蘇州去賣畫謀生。
命運給唐寅開了一個又一個殘酷的玩笑,然而在他的畫作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仍持守著自尊和傲骨。例如《嫦娥圖》中唐寅題詩說:“廣寒宮闕舊遊時,鸞鶴天香卷繡旗。自是嫦娥愛才子,桂花折與最高枝。”詩意中的“寒宮折桂”,是恭賀讀書人中舉的語句。唐寅受了冤獄後回到蘇州賣畫,這幅畫表麵上是替人繪畫以作賀禮的,但出自唐寅手筆,無疑是耐人尋味的。“舊遊”是過去的事,過去他不是鄉試第一嗎?嫦娥所愛的才子呼之欲出,即是唐寅自己了。他自負才華,“折桂”也要折最高的一枝,可惜現實遭遇卻那麼不堪。可想而知,唐寅下筆畫這幅畫時,已經今非昔比,內心有非常的酸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