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年輕時已認識文徵明(1479-1511),二人不單同鄉,而且同齡,因此一見如故,成為好朋友。文徵明的家庭背景和性情與唐寅剛剛相反,他出生於官宦之家,但小時候並不聰明,七歲才能勉強站立,十一歲方懂得說話,也就開始上學去。文徵明或許隻是比較遲熟,入學之後學業便有長足進步。父親的期望,加上自幼被儒家思想熏陶,他一心要考取功名。他在十九歲時考秀才,結果得第三等。可惜他後來在科舉中很不順利,二十六至五十三歲期間,他考了十次鄉試仍沒有考上,之後得到同鄉士大夫舉薦,以諸生身份入翰林院。經曆多番挫折,文徵明未有放棄經世致用的理想,雖然已經五十四歲,既然出現轉機,便懷著雄心壯誌進京。文徵明的官場生活不怎樣如意,特別是“大禮議”事件之後,他對新立的世宗(1507-1566)十分失望,又眼見許多官員因這事而遇害,使他看透了官場的黑暗和殘酷,對政治心灰意冷,於是決定辭官歸故裏。文徵明在北京任職隻不過短短三年又九個月,但這段經曆卻使他原來要施展抱負的誌向,給淘洗得一幹二淨!自此,他便潛心於詩文、書畫創作中。
文徵明在北京期間甚少繪畫,縱使偶然提筆,也畫得很簡略,大概是因為給政務羈纏,根本無暇創作。回到江南以後,他把內心的積壓化成創作動力,繪畫的山水風格出現變化,畫麵呈現的皆一片幽深繁密的景象,畫工嚴謹細致,可見文徵明晚年深深專注於藝術創作。繪畫《千岩競秀》和《萬壑爭流》時,文徵明已經達八十一歲高齡了。畫題是配合東晉顧愷之(約344-405)遊會稽山水後留傳下來“千岩競秀,萬壑爭流”的詩句,所以兩幅畫是“姊妹作”,而且構圖相同,皆采用“S”形布局,並繪畫在又窄又長的紙上。不過兩畫的內容卻不同,《千岩競秀》以山為主,《萬壑爭流》則以水為主。我們細心欣賞《萬壑爭流》,畫中河水依相對的斜向方式交錯爭流,中間夾雜著沙渚,使順流而下的河水泛起洶湧波濤,予人一股震撼的氣魄,讓觀賞者仿如參加了一次驚險的激流旅程。到了畫麵的最下方,河水開始歸於平靜,有幾位逸士穿梭其中。這樣看來,這幅畫就如文徵明的生命寫照——經曆多次考試失敗,被舉薦,如願任官,對政治徹底失望,辭官,回到家鄉——恰似畫中的布局,經過河水回旋激蕩,波折重重,最後還是過著簡泊安然的生活。
文徵明的生平可說是明代江南“失意文人”的代表,特別是在當時全國文化、經濟重心的蘇州,富有的家庭和官宦之家都會想盡辦法給他們的子侄接受最好的教育,希望他們考取功名,從而光宗耀祖或是延續家族的名望。在這種家庭出身的讀書人,自然會把科舉仕進作為目標,勤奮向學。雖然如此,當時的科舉考試競爭卻是如此激烈,士子在試場中屢次失敗的情況實在普遍。即使幸運地通過考試,也不擔保在明代混亂的政局中平步青雲,結果有的像文徵明般失望而回,有的更成了官場派係傾軋下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