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父親(2 / 3)

父親的生活一貫簡樸,從不特殊化,兩袖清風。在父親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的熏陶下,幾十年來,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美德在家庭和子女中已代代相傳蔚然成風。

父親生長在農村一個勤儉的勞動家庭。他常對子女說祖父直到70多歲還是家裏的主要勞力。還能推土車墊牲口圈。他上學就是靠自己背饃或祖父推獨輪車為他送饃,常年以開水泡饃為餐完成學業,最終走上革命道路的。父親經常告誡子女們說:“怕吃苦,貪圖享受的人最沒出息”。所以他要求子女們從小就要樹立熱愛勞動,不怕髒累,積極參加家務勞動和公益活動的觀念和習慣。我上小學時父親在渭南工作,放了寒暑假就要給家裏挑水、剁柴,幫姑奶燒火拉風箱。父親還常常直接指示我清掃家屬區的院子和道路。由於父親的嚴格要求和參加實際的勞動鍛煉,我們都較早地掌握了生活上自立的本領。1969年我複員回來,看到幾個剛上初中和小學的弟弟從和麵、揉麵到擀麵、切麵、蠡麵的過程十分麻利,真是讓我刮目相看,簡直就是“專業”水平!“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可見他們平日參加家務勞動決不是蜻蜓點水式或偶爾為之了。

父親一輩子都不講究吃穿,更對奢侈浪費,特殊化深惡痛絕。他始終保持著家鄉農村的飲食習慣和口味,主食就是麵條,蒸饃或鍋盔,菜就是涼調蘿卜絲,油潑蔥花。要變花樣就是打攪團或蕎麵餄餎之類,吃頓羊肉泡饃、素餃子或煎餅就是改善夥食了。父親的飲食習慣常受到家人和醫生的批評,而他卻是頗為自得其樂,而且說這是他下基層去農村和群眾打成一片的有利條件之一。子女們雖然沒有完全沿襲父親的飲食習慣,但也都保持了他老人家留傳下的節儉傳統,非常愛惜糧食,從不暴殄天物。

父親衣著樸素,平時總是布衣布履,僅有的皮鞋和毛料衣服也隻是在因工作需要、有要求時才穿著。他常說“穿得像個新女婿,自己把作,也脫離群眾”。上世紀80年代初,有一次他到勝利飯店參加會議,就因為穿著太普通,竟然被門衛擋在門口不讓進,還是別的參會同誌認識他才解了圍。回到家父親還把這事當笑話說。在父親的影響下,子女們對穿著也都從不挑剔,有什麼穿什麼,新舊無所謂,有補丁也不嫌棄。也可能由於父母工作太忙,子女太多,也有實在顧不過來的時候。1966年夏天,我休假回來,到長安路小學去看望住校的少明、少民和少林,三個弟弟蹦跳著跑出來,讓我詫異的是沒有一個人的鞋子是完好的,六隻腳全都是“前看見大蒜,後看見雞蛋”。我趕忙帶他們每人買了一雙布鞋。我問他們,鞋都成這樣了也不給家裏說?他們笑著說“涼鞋穿著舒服。”

幾十年來,父親的房間一直懸掛著毛主席“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麵”的題詞,這是父親一生所努力遵循的“座右銘”。時時處處身體力行。他雖身居高位,卻自覺地把自己置身於普通群眾之中。我印象特別深的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的幾件事。1961年冬我出差路過西安在家住了幾天,發現家裏生活也非常困難,大家都處在吃不飽的狀態。上高中的大弟少英因缺乏營養得了浮腫和肝炎,學校給患病同學每人補助了一斤黃豆,少英竟然生嚼著吃完了。小弟少林才5歲,身體比較虛弱,吃飯時想吃點糖都讓姑奶非常為難。還是我看到家裏有一小堆甜菜,就熬了兩罐頭瓶糖稀,暫時應了急。在省委幹部學校任副校長的母親,最大的努力就是每天下班回來,用小手帕兜一手帕豆腐渣回來補貼家裏。雖然人民大廈和八號院內都設有特供小賣部,可以有限製地買點生活必需品,但是父親堅決不讓去那裏買東西,就是要遠離“特供”二字。組織上決定給常委以上領導每人補助一袋麵粉,公務員都扛回家了,父親敏感地問哪來的麵?公務員說明情況後父親讓退回去!公務員說常委每人都有,別人都拿了!不願往回退。一向和善的父親這次竟然大發脾氣,厲聲說道:“退回去!我不管別人,群眾的饑荒沒有解決,我有什麼理由搞特殊?”公務員隻好委屈地含著淚把麵粉退了回去。我看到家裏放著一輛舊自行車,就對母親說我想用一下去找同學。母親說,這是你爸上班用的,秘書長們每人一輛,為了節省汽油,從8號院到建國路去都騎自行車,你不能用。母親說的我能理解,長期以來,不能影響父親的工作和休息,不能翻動父親案頭的書籍文件,哪怕是一張參考消息,更不能以順便為由搭乘父親的汽車,早就成了家庭成員必須遵守的規矩。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父親是一個政治信仰非常堅定的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無私的貢獻給了他為之奮鬥的事業。父親在青年求學時期就毅然投身革命,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繼而成為當時地下工作的地方領導者。為了國家和人民的解放,他一身浩然正氣,長年累月,不避艱險,不畏困難,拋家舍業,出生入死出色地完成了組織交給的工作任務,為共和國的建立立下了豐功偉績。新中國成立後,父親無論是在渭南地委,還是到省委、省人委、省政府工作,都是以實幹的成績贏得了領導和群眾的讚譽,稱他和張鐵民等領導同誌為“陝西的實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