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父親劉邦顯(3 / 3)

爸爸晚年回憶這段往事時說,耀邦比我站得高,看得遠。但我們都堅持調查研究,堅持實事求是,注重科學技術,注重發展生產力。曾因此與一些同誌發生了激烈爭論。他們整人往死裏整,我們隻爭論從不整人。他們從深入地調查研究和科學地分析得出來的結論曆史終將證明是正確的。

三 隨著爸爸的思緒漫遊故鄉

爸爸晚年常因食物嗆入氣管引發高燒和其他疾病。躺在病床上,常常回憶他的少年時期。我陪在爸爸床前,循著爸爸的思緒,盡情分享爸爸的少年生活樂趣與情操。

兒時的爸爸是由爺爺架在脖頸上,或牽著手,遊遍故鄉的山山水水。老家祖籍新豐塬,家住馬額塬,都屬於驪山的山水體係,都可登高眺望秦始皇陵墓。這裏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積澱著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隱藏著大自然最深沉的智慧,給予生於長於這裏的人們以最美好的啟迪,陶冶了爸爸的淳樸、自然的心性。

少年的爸爸,就是爺爺手把手教會他耕種莊稼的技藝。田地、場院的農活,父親全拿得起來。從爺爺最常講的一句農諺“人糊地一時,地糊人一年”中,爸爸悟出了一個大道理:大自然是會報複的,自然規律不可違背。爸爸一生都注重調查研究,堅持實事求是,認真做好工作。在任上,常年花大部分時間下基層搞調查,跑遍三秦全部縣市和大部分鄉鎮。

在爸爸十來歲時,目睹了爺爺曾經當了一年“保正”的經曆。所謂“保正”,即輔助鎮保長向農戶收錢糧的農村最基層的官。古雲,無官不貪,但爺爺硬是不向農民多攤派一文錢。一年下來還得賣了一畝地來補窟窿。爺爺說這樣做心安理得。

在同一環境中,不同的物種可能長成完全不同的結果。稻苗長成為大米,而稗子隻能是雜草。你爺的三弟問你爺“大哥,撈了幾個錢?”你爺吐了一口“羞先人呢!你不看你大哥撈錢不?”“我一生都記著這一幕,從那時就立誌要向你爺一樣成為一個正派人。”“我一生不多花公家一分錢,更不會貪汙一文錢,主要是你爺爺的榜樣。”

爸爸一生,清正廉明,要求子女要向他一樣一心撲在工作上,生活待遇聽從組織安排。我大學上的是五年製的原子能專業。到了1958年“大躍進”時,四年級畢業生供不應求,學校就從我們三年級學生中挑出一部分人,按四年級畢業生進行分配。我以學業未滿,專業不合格,表示希望讀完大學再說。父親勸我說“國家需要就要服從分配”。

我到公安部報到後,對我按三年大專待遇,轉正工資為48.5元,而我們班同時分配的同學,轉正工資都是55元。我忍了,但被來京實習的同學發現。他們建議我先向組織證明,他們回到母校後向學校反映這一情況。我向組織的反映不知怎麼被爸爸知道了,就從陝西托人捎話:一心搞好工作,不要鬧工資待遇。1963年,母校來函使我的待遇得以糾正。我對爸開玩笑說,我是你的崇拜者,對你的話言聽計從。但在我的工資待遇上你卻犯了主觀主義錯誤。

爸爸是黨培養的千百個廉潔奉公的幹部中的一員。他的特點僅在於,在少年時他就能發現並接受中華文化中任何閃光的思想,清廉為公就是這閃光思想中的一顆瑰寶。正是這個瑰寶是從他父親身上表現出來,他就更早更快地吸收下來,並在黨的培養下發揚光大,終生矢誌不渝。

雖然爸爸的身體越來越差,但他對父母的熱愛、對兒時夥伴玩耍的情景,與革命戰友的生死友誼,如涓涓細流,持續不斷的從他的心田中流淌了出來。我直後悔沒有多陪陪爸爸,把這些全都記錄下來。

聽說2007年2月27日父親離開人間的前夕,還在呼喚著我的名字。那時我遠在北京,由於患流感而未送父親一程,成為我永遠的遺憾。但這父親的呼喚與兒子的緬懷,將成為父子親情在時間與空間上的永恒。

懷念我的父親劉邦顯!

2007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