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在於,隻有強調領導、幹部、知識分子等經常注意參加適當的體力勞動,才能使我們有效地“免除官僚主義,避免修正主義和教條主義,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你們這些青年人,沒有經過革命鬥爭,受的傳統革命教育又不多,應該更加警惕這個問題。應當永遠牢記:輕視勞動,脫離勞動,是一切剝削者的特征,是一個人變壞的根源。
意義在於,一切非勞動人民出身的人,或者長時期脫離體力勞動的人,隻有通過勞動才能“實行和工農群眾相結合”,才有利於改造思想。毛主席在“青年運動的方向”一文中說:“看一個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麼做標準呢?拿什麼去辨別他呢?隻有一個標準,這就是看他願意不願意並且實行不實行和廣大的工農群眾結合在一起。願意並且實行和工農結合的,是革命的,否則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毛主席這個指示意義極為深刻。曆史上一些由革命走上不革命、反革命道路的人,都是由於脫離群眾、離開真理的結果。因此,一切知識分子,必須到工農群眾中去,通過勞動,通過和勞動群眾同勞動、共生活,使自己的思想情感來一個徹底的變化,樹立起鮮明的階級觀點、革命觀點、勞動觀點、群眾觀點,練好革命的硬功夫,成為永遠不會墜入黑暗逆流的堅強的人。
意義還在於,一切知識來自實踐,隻有勞動實踐才能增長真知。一個人大學畢業,讀的書確實不算少,但是書本知識在沒有和勞動實踐知識相結合之前,它屬於間接知識,這種知識是不完全的、不穩定的,經不起考驗的。隻有經過親自實踐,間接知識才能轉化為直接知識。西安交大去年畢業的一位同學,下工廠勞動實習,開始擔任磨工原理講課,講得頭頭是道,工人反映良好,但是一上磨床實際操作,問題來了,一下就發生了機器事故。去年畢業實習的同學,還有人拆開機器,對不上牌號,安裝不起來。還有學農業的,浸壞了種子,喂死了兔子,甚至連皮棉和子棉也辨別不出來。可見書本知識再多,不親自實踐,總不算是真知。中國有句古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是人人都應該牢記的哲理。我省去年大學畢業生參加勞動實習的300名同學,經過一年的實踐,深知“躬行”二字極其重要。他們說:“勞動一年,勝讀書十年”;他們說:“和群眾一起勞動得益很深,有政治思想方麵的東西,也有專業技術的硬本領。”他們有的人已經拜工農為師。
同學們,必須徹底洗掉輕視勞動的舊觀念,樹立勞動至上的新思想。“萬般皆需要,唯有勞動高”。今年畢業的大學生,參加勞動實習的將比去年更多,一部分參加本專業的勞動實習,還要派一批到農村去,一麵勞動實習,一麵參加社教運動。凡是選到農村去的同學,希望你們心情愉快地接受這一次富有意義的、富有樂趣的生活考驗吧!毛主席說過:“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你們到農村去參加生產勞動和社教運動,正是與天奮鬥,與地奮鬥,其樂是無窮的,特別是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這是一次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主義革命運動,是一次最生動的階級、階級鬥爭的政治教育,對於你們這些年輕人來說,參加這樣一次運動,好處是極大的。
最後一個問題,家庭出身與個人前途問題。
聽說,有些出身於剝削家庭的畢業生,最近情緒低落,為自己的前途發愁,說:“咱條件不好,沒有什麼希望,混個畢業文憑算了。”這個問題有談談的必要。
家庭出身對一個青年人有沒有關係呢?當然有關係,生長在剝削家庭的青年人,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剝削階級的影響,同勞動人民家庭出身的青年,特別是同工人、貧下中農家庭出身的青年,在家庭得到的感受是不同的。一般地講,勞動人民家庭出身的人,階級觀點、革命觀點、勞動觀點和群眾觀點比較容易建立,生長在剝削家庭的人就比較難些。所以說,階級出身對一個人是有著一定關係的。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而他是個客觀事實。我們黨在四十多年的革命奮鬥中,經過了反複證明,毛主席早已指出的關於階級分析的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階級路線是革命的根本路線。因此,階級成分不能不論。但是,也不可以“唯成分論”。不能不對具體的人進行具體的分析,特別是青年學生,一般沒有直接參加過剝削,和直接掌握他們家庭命運的人是不一樣的;同時,十多年來上學讀書,一直受著無產階級教育,許多人在立場上、情感上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少數已有很大變化。如果不加區別地把這些青年人都一樣看待,那就不盡妥當了。
出身於剝削家庭的青年,一要承認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二要有決心清除這種影響。隻要自己有一個改造的決心,有敢於背叛家庭、背叛本階級的勇氣,與無產階級同命運、共呼吸,努力做到無產階級化,前途自然會是光明的。我們革命隊伍裏,就有不少人出身於剝削家庭,但他們作了家庭的叛逆,投靠了革命,為無產階級事業而奮鬥,他們同樣是黨的好兒女,受人尊敬,有的還擔負著很重要的工作。
這裏介紹兩個剝削家庭的叛子逆孫,作為同樣出身的人學習的榜樣:
一個叫丁方明,上海靜安區成都二中學生,共青團員,家庭極其豪富,祖父母二人每月生活費用四五百元,祖母一人就有四五個傭人侍候。丁方明在參加團課學習中,對自己的家庭引起了深思。他想“我家的人不勞動,生活卻比別人好,這是為什麼呢”?他帶著這個問題學習了毛選《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認識到資產階級生活是可恥的,他決心叛變這個家庭,要在剝削家庭裏做一顆紅色的種子。去年大年初一,和往年一樣,全家二十多個堂兄弟姐妹,整齊地排成一行,給祖父母叩頭,領拜年錢,丁方明不叩頭,不領錢,祖母破口大罵。從此和祖母決裂,一年多沒進過她的房門。從外地逃回的表哥,幾次托朋友找到工作,都在丁的揭發下被清洗。祖母、表哥等恨透了他,每月初一、十五、都要燒香咒罵丁方明。他一邊做封建家庭的反叛,一邊為黨爭奪後一代,經常給弟、妹傳授革命道理,借給書讀,領上看革命鬥爭電影,去年他哥哥高中畢業,弟弟初中畢業,沒有考上學校,組織上分配當學徒,祖母說:幹外號行當沒出息,住在家裏,我養活得起。丁方明用了幾天時間,給哥哥、弟弟講如何正確對待前途的問題,終於說服了他們,服從了分配。不久前,丁方明給團市委寫信,要求批準他參加農業生產。
另一個叫於爾中,也是上海黃埔區培光中學的學生,共青團員。父親原是個小老板,現在一個服裝廠裏幹活,一貫投機倒把。今年二月,於爾中對父親進行教育,要其向領導交代問題。父親不但不聽,反罵他:“教訓起老子來了!”後來於爾中向領導上揭發了此事,父親大發雷霆,罵他“忤逆不孝,敗壞祖德”。逼他下跪,用皮鞋打他,準備把鐵條燒紅燙他。他覺得自己做得對,毫不屈服。父親看硬辦法不行,又用軟辦法,每天找他談話,要他退團,說:“搞政治不合算,如果犯錯誤,就一腳踢開,一滑到底。”於爾中根本不理他那一套,說:“我選擇的道路是對的,不但不退團,而且想入黨,做一個革命者”。於爾中通過這場鬥爭深深體會到:“這不簡單是父子之間的鬥爭,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鬥爭”,表示“要和父親鬥爭到底,做紅色的革命後代”,並且申請到新疆去,為革命事業貢獻自己的一生。
這兩個青年,他們已經是毀掉舊裝換上了新裝,開始成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戰士了。像這樣的青年你能說他沒有前途嗎!
據說,畢業同學中,還有極少數以家庭出身好自居,特別是有的以家長是“老革命”自居,認為自己用不著刻苦學習和辛勤勞動,一切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實現。這樣的念頭必須立即糾正。我們說,家庭成分好,親屬是老革命,當然是好事。但如果把它當做包袱,或者企圖抱住家庭和先輩的光榮簿,不學習,不改造,不進步,自暴自棄,那就是非常錯誤的,而且是十分危險的。
今天講這一席話,希望同學們認清我們所處的時代和所承受的責任,把青春獻給偉大的革命事業,愉快地服從國家的需要,在今後的歲月裏,不斷地加強革命化、勞動化,使自己成為黨和國家有指望的一代人,永遠高舉起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為我國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建設事業,為世界革命事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吧!
1964年7月8日
(原件存陝西省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