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學校畢業生代表會議上的講話(2 / 3)

第二個問題,不切實際的幻想和科學的理想問題。

青年人的思想是最活躍的,但他們在想問題中,往往有兩種不同的想法:一種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一種是科學的理想。

幻者,虛無縹緲也。幻想是不切實際的、無根據的妄想。有些知識青年,就是這樣的“幻想專家”,他們以為“十年寒窗”則可“一舉成名”,想不費力氣地成為什麼專家,成為什麼大人物、出人頭地,待遇很高,生活很好。有的人把追求生活享受作為自己的人生觀,說什麼:“沒有一身毛料衣裳是枉活一世。”這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個人主義的人生觀。俗話說:“苦盡甘來”,這說明隻有經過艱苦奮鬥,隻有曆盡千辛萬苦,才能換得愉快和幸福。那種還沒有受過一點苦,就打算坐享現成福的想法,不管其主觀願望如何,其結果隻能是把自己的享受建築在別人的受苦上。這種思想的實質,是剝削階級思想意識的反映。欲望生活,決不能拋開現實。我們國家的現實是:第一,建設得很快,但仍然很窮;第二,我們奮發圖強,勤儉建國,主要的物力財力要用到建設上,而不能大搞改善生活;第三,我們既要把自己國家建設好,還要幫助國際上的階級弟兄,不能隻管自己,不管他人。麵對這樣的現實,每一個青年人,都有責任為祖國辛勤勞動,創造集體的幸福。有了集體幸福,也就有了個人幸福,個人的幸福就在集體的幸福裏頭。不顧現實,不顧集體,去一味地追求個人幸福,隻能是一場“幸福”的幻夢。毛主席對青年人有過這樣的教導:“要使全體青年們懂得,我們的國家現在還是一個很窮的國家,並且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根本改變這種狀態,全靠青年和全體人民在幾十年時間內,團結奮鬥,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一個富強的國家。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給我們開辟了一條達到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實現,還要靠我們的辛勤勞動。有些青年人認為到了社會主義社會就應當什麼都好了,就可以不費氣力地享受現成的幸福生活了,這是一種不實際的想法。”每一個青年人,特別是幻想個人“幸福”的人,必須牢牢記住毛主席的話,做一個誌在國家、誌在世界的高尚的人。

幻想不可有,科學的理想不可沒有。生長在革命年代裏的人,理想就是革命的事業心,革命的雄心大誌,不能離開革命二字去談理想。所以每個人都應當在革命的大前提下,建立起偉大的理想來。如果一個青年人,毫無理想,毫無誌氣,庸庸碌碌,得過且過,這能叫革命的青年人,能叫毛澤東時代的青年嗎?青年人是人生的黃金時代,人在這個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年富力強,朝氣蓬勃,幹勁大,舍得鑽,必須在這個寶貴的時刻裏,有所造詣,有所建樹。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大都是在青年時代就打好了基礎。漢朝時期有個賈誼,十七歲時寫了兩本書叫《治安策》、《過秦論》;孔明27歲當軍師;三國末年有個王弼,十七八歲就是哲學家,注解易經;宋朝嶽飛青年時久戰疆場,屢立戰功,死時才32歲;牛頓22歲發現萬有引力;高爾基隻上了三年小學,但他把社會當做大學,勤於苦學,24歲發表了名著《馬卡爾·楚圖拉》,開始了他光輝的文學創作生活;我國數學家、天文學家祖衝之,青年時期把圓周率準確到第七位,比西方數學家早研究出1000年;醫學家李時珍,年輕時就整理《本草綱目》。再看看我們偉大的革命導師,他們更是在青春的年代就發出燦爛的光輝。馬克思、恩格斯,都是在20來歲時就成為著名的哲學家,發表《共產黨宣言》的時候,馬克思30歲,恩格斯28歲;列寧25歲就組織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30歲左右寫出著名的《俄國資本主義之發展》一書,創辦《火星報》,鬥倒機會主義,成立了布爾什維克黨;斯大林17歲參加革命活動,22歲發表革命論文;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20多歲上組織新民學會,主編《湘江評論》,30歲上和陳獨秀機會主義路線展開了鬥爭,《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的考察報告》等巨著,都是這個時期寫出來的。偉大的成就不是憑空而來,是靠勇敢、靠勤奮、靠苦功,除此之外,無捷徑可走。馬克思說:“在科學上麵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隻有那在崎嶇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列寧說:“誰害怕用功夫,誰就無法找到真理”;中國有句古話:“書山無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些都說明,人必須珍惜年輕時代,奮發有為,不虛度光陰。不僅要在學業上有所造就,而且要在思想上、品德上加強鍛煉。希望你們走出校門,參加工作以後,更要加倍努力學習。首先,認真學習毛澤東思想。毛主席是當代最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毛澤東思想是在帝國主義走向崩潰,社會主義走向勝利的時代,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同當代世界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發展的新階段。毛澤東思想是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行動指針,是反對帝國主義和現代修正主義的強大思想武器。毛澤東的道路,是中國人民勝利的道路,是世界人民勝利的道路。我們必須認真地讀毛主席的書,聽毛主席的話,按毛主席的指示辦事,經常不斷地用毛澤東思想改造自己,指導工作。同時,努力刻苦鑽研本行業務,抱著謙虛的態度,向勞動群眾學習,向前輩學習,向一切有長處的人學習,從苦學中換取真才實學,一定要在二十來歲、三十歲這個時期打下紮實的根基,成為既紅又專的青年,一顆紅心攻專業,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巨大的貢獻,讓青春放出異彩!同學們,“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這是曆史發展的規律,黨和國家在盼望著你們健康地成長起來,成為有指望的革命接班人,把革命的火炬高高舉起。

第三個問題,知識化和勞動化問題。

曆代剝削階級為了維護他們的統治地位,壟斷知識,編造了種種愚昧勞動人民的道德觀念。說什麼:“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說什麼“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說什麼“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因此,形成幾千年來讀書人鄙視勞動、鄙視勞動人民的惡習。我們革了孔夫子的命,要讓天下勞動人民知識化,知識分子勞動化。我們的教育方針是:“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知識的大門為勞動人民而開,讓天下勞動人民知識化,要天下知識分子勞動化,這是一個偉大的革命,是整個革命事業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認真貫徹我們的教育方針,培養出名副其實的勞動者,我們采取這樣一些措施:在校學生參加適當時間的體力勞動;大學畢業實行先勞動實習一年,然後正式工作的製度;正式工作之後,直接參加生產者除外,其他每年都要幹一定數量的勞動日。

我們黨的教育方針,在大學生當中是不是人人都擁護呢?絕大多數同學是擁護的,但也有極少數人不大讚成,對“勞動化”三個字很反感。他們說:“工業、農業勞動都不過是些重複的、簡單的動作,讓大學生去搞這號勞動,隻能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他們說:讓大學生勞動實習是“勞民傷財,得不償失”,“誤人的青春”,“何必多此一舉”。這些說法,實質是“學而優則仕”的剝削階級思想的反映,是完全錯誤的。黨和國家為什麼再三再四地強調領導、幹部、技術人員等腦力勞動者要參加一定數量的體力勞動呢?這是有著極其偉大的深遠意義的。

意義在於,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相結合,是我們革命的目的之一,隻有通過勞動人民知識化,知識分子勞動化,這一目標才能實現。因此,凡從事腦力勞動的人,都需要參加適當的體力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