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渭南地委工作的八年(3 / 3)

作為渭南地區地委書記劉邦顯深深清楚整個地區所轄的18個縣,幾乎全部是農業大縣,全省公購糧接近一半來自渭南地區,棉花的60%要渭南上繳,渭南地區是全省人民吃飯穿衣的基本根據地,如何提高糧、棉的產量,就是重中之重。

那時,農業沒有化肥,全靠農家肥;沒有機械化,全靠農民的雙手和牛、馬、驢等大牲畜;也幾乎沒有什麼優良品種,全靠當年收成中留下一部分作為來年的種子。但是,田間管理的好壞,也會影響收成的好壞。

經過不斷地下鄉了解,劉邦顯發現,同處在渭河平原,可渭南雙王鄉一帶的糧食產量就是比條件相同甚至自然條件更好的縣、鄉的產量高。作為地委書記,他一頭紮到了雙王鄉,吃在雙王鄉,住在雙王鄉。在這裏,鄉領導給他反映有個沒文化的中年婦女,務的棉花就是比別人的好,產量高。劉邦顯來到這個沒文化、名叫張秋香的中年婦女家中,每天和她一塊去棉田,聽她講,看她幹,一連許多天。到秋後,他又來到張秋香家,看她選留種子,稱量她一畝地能產多少斤棉。這樣,連續兩年,他跟蹤著張秋香,逐漸了解到這個沒文化的農村婦女棉花產量高的原因,主要在田間管理和選留種子這兩方麵,正是這兩方麵獨到之處,使得她務的棉花在渭南、在全省第一個達到畝產百斤皮棉的業績。這在當時是了不起的成績啊!劉邦顯迅速地把張秋香務棉經驗在渭南地區推廣,並把她的事跡和務棉方法向省委進行了彙報。很快,張秋香成了全省勞動模範,繼而成了全國農業勞動模範。一時間,省農科院、西北農學院、北京有關部門接踵而來,總結、學習張秋香經驗。

劉邦顯為了進一步解剖雙王鄉在原始條件下仍能讓糧棉高產的經驗,幹脆把自己的一個兒子直接放到雙王鄉一戶農家生活。從此,他來這兒的次數就更多了。

第二年,一個叫薛俊秀的青年婦女在學習張秋香經驗的基礎上,使棉花的畝產量創下新高,成為又一顆務棉新星。

上個世紀50年代成立的西安電影製片廠,拍攝的第一部故事片就是以張秋香、薛俊秀兩個務棉能手的事跡創作的。這部名叫《雪海銀山》的影片,記錄著為解決人們穿衣這一最基本需求中,我們的農民、幹部是怎樣在頑強地與天與地奮鬥的情景。

在抓棉花生產的同時,劉邦顯還把目光集中在糧食的高產戶上。一個叫劉述賢的中年農民在種糧方麵的做法也同樣吸引了他,他又采取了連續跟蹤的方法,發現劉述賢在澆灌、施肥、密植、選種等方麵,均有獨到之處,他種的大麵積小麥,畝產都超過了400斤,這在那個年代也是了不起的大豐收。劉邦顯把劉述賢也樹為典範。把他的田間管理方法給省委和有關研究單位送去,以期得到更大範圍的推廣。後來,毛澤東親自提出了農業發展的八字方針,這八個字是,水、肥、土、種、密、保、工、管。劉邦顯欣慰地笑了,畢竟他親自樹起的張秋香、薛俊秀和劉述賢三個勞模的農業操作方法得到了認可,並貫穿到八字方針之中;畢竟糧棉的產量在農業操作手段還較原始的情況下,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六 全麵貫徹“一化三改。”

到了1954年春,《中共中央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開始在全國農村大規模地宣傳實施,黨在農村工作最根本的任務,就是用淺顯易懂為廣大農民接受的道理和方法,把農民組織起來,逐步實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劉邦顯在農村工作中,也深深體會到原始的生產手段,一家一戶的生產單位,不但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弱,而且新鮮知識、先進經驗的學習和推廣阻力也很大,隻有把農民組織起來,集中大夥的力量,方可大大增強抗拒自然災害的能力,彌補生產手段的落後狀況,也更便於推廣好的經驗和做法。在具體做法上,劉邦顯采取的是宣傳動員,典型引導,絕不大轟大嗡,強迫命令。他在雙王鄉抓出典型,再以雙王的典型為實例,廣泛推廣。在整個合作化運動高潮中,他給各縣的領導反複交代:要掌握政策,要紮紮實實工作,不要做表麵文章,不要上報虛假或摻水分的數字;絕不能用簡單粗暴的手段對待有顧慮的農民,提倡說服教育,反對用強迫命令的手段推廣先進經驗。

到1955年春,渭南地區組成生產合作社的農戶已達全地區農戶的65%以上,而且絕大部分農業生產合作社當年就獲得了糧棉大豐收。到1956年,全地區完全實現了農業合作化,其中高級社就占了95%以上,糧棉的產量也上了一個新台階。

1956年春,渭南地區對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也進入了高潮。一個時期,幾乎天天敲鑼打鼓,這兒組成了生產合作社,那兒是公私合營,整天能聽到鞭炮聲。這時的劉邦顯卻極其冷靜,反複告誡地委和各縣委的負責同誌:決不能行政命令,決不許強迫工商業者,決不能硬性地拉郎配;隻能動員宣傳,以理服人,要嚴格執行政策,切忌過火行為。

1967年“文化大革命”遊鬥批判的高潮中,渭南地區的“造反派”把劉邦顯從西安揪到渭南,各縣巡回批鬥,其中的一個重要批鬥內容就是在貫徹過渡時期總路線時期,劉邦顯作為當時的地委主要負責人,極為右傾,對當時的農民、手工業者和資本主義工商業者不是采用革命的手段,而是在乞求他們。之後,劉邦顯對其中還比較理智的一些群眾代表講,當時整個渭南地區在“一化三改”中是非常成功的,因為政策方法掌握得好,很少有過激手段,也沒有出現大的風波,不但受到省委的肯定和表揚,而且,經濟上的成果、糧棉的增幅更是明顯。他對那些年輕的所謂“造反派”說:“革命”這個詞喊起來容易,但革命的對象卻不易搞清,革命的方法和策略就更需要學習了。

正是因為劉邦顯在渭南地委紮實的工作和明顯的業績,1956年,劉邦顯被選為陝西省出席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24名正式代表之一,而且是當時年齡最輕、參加革命鬥爭資曆並不很長的領導幹部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