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熏陶(3 / 3)

五歲的劉邦顯問父親“人之初,性本善”是啥講頭?因為廟劉村西有一個古堡,名曰“劉村舍”,古堡城牆高約10米,牆頂寬約1.2米。廟劉村的孩子經常到古堡上麵玩耍。父親指著劉村舍對兒子說:“我給你講個故事。這個古堡是明代的遺跡,原來住的劉老東家是從山西大槐樹遷來這裏的,看到這裏風調雨順,土地肥沃,就把所有的閑地種上了莊稼,每年收獲的糧食成千上萬,堆積如山。有一年,劉老東家路過長安,看到那裏正在賑災募捐,捐者你出一串銅錢,我出百兩紋銀。劉老東家走上前去問收捐的人:‘我可不可以捐?’收捐人見他穿著一身粗布大褂,手提一個舊布袋子,就不屑一顧地反問到:‘你有銀子嗎?’劉老東家說:‘我沒有。’話還未落,就引得滿場哄堂大笑。但劉老東家仍不慌不忙地說:‘我有糧食。’收捐人問:‘幾升糧食?’劉老東家說:‘你拿筆來,我寫個字據。’老東家端端正正的寫道:劉村舍捐小麥3萬擔。3萬擔是個什麼概念?一擔小麥重300斤,3萬擔重4500噸。當時的馬車一車最多拉1噸,那麼就需要4500輛馬車,4500輛馬車排成一行,長約4.5公裏,等於從秦始皇陵到臨潼縣的距離。也就是說,送糧的馬車,排頭已經到了臨潼縣,排尾還未動身。這事驚動了明朝皇帝,禦書‘劉村舍’三個大字,掛在城堡的大門上。但因年代久遠,古堡人走房倒,禦書也不見蹤影。”劉老東家急國之急,急人之急,與人為善的故事在劉邦顯幼小的心裏,留下了長久的記憶。劉邦顯從小就看到父親經常無償去修整村前村後的馬路,冬天自動打掃路上的積雪。父親助人為樂的精神在他的心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促使他後來走上了為人民服務的道路。

父母送七歲的劉邦顯上了私塾,學習四書五經、唐詩宋詞。私塾要求學生背誦課文,多數孩子讀書時搖頭晃腦,死記硬背,而劉邦顯不但背得快,而且力求融會貫通,學以致用。村裏人常常誇獎少年劉邦顯的一個例子是:從村裏到學校去的路上,有一條大路,但許多人總要從莊稼地中間抄小路,久而久之,將莊稼踩死,村裏人想了很多辦法阻止,但都無濟於事。少年劉邦顯看到這種現象,就想了個辦法,在路的兩頭各插了一個牌子,勸阻路人,從此再無人抄近路、踩莊稼。此事在村中傳為佳話。

劉邦顯的父親看到兒子勤學好問,心裏十分高興,就把兒子架在脖子上,走遍馬額塬的山山水水。廟劉村正好位於馬額塬的中心地帶。小時候,父親就指著南山(驪山)問兒子:“南山的山形像不像一匹駿馬向北駛來?”兒子說像,父親又架著兒子走到山腳下,讓兒子看山像什麼,兒子說像一個馬頭,父親就告訴兒子,馬額塬就因此而得名。父親又帶著兒子看塬東邊的零河和塬西的溪河,並告訴兒子:塬東的零河在北麵的孟家塬前折向西,與塬西的溪河相彙,流入渭水。傳說當年秦始皇選陵墓時,宰相李斯就選中了馬額塬,認為此塬背靠南山,三麵環水,且有孟家塬保護,形成天然的寶地,風水極佳,乃帝都之地也。秦始皇聽後十分欣慰,令趙高前來修陵。趙高是個奸臣,擔心秦始皇葬於此地,他便永無篡位之日,就使壞讓零河從塬北衝破孟家塬北流,使馬額的風水遭到破壞,秦始皇不得不選陵到驪山之北,即今日的秦始皇陵。

在溪河西邊的門村,父親說,這裏是趙國宰相藺相如的後人,藺相如被秦始皇處以割頭挖心的極刑,“藺”字去掉頭和心就剩下一個“門”字,藺相如的家族就是依照這種改名換姓的方法才得以保存下來。

在馬額塬西南角的槐樹劉村,父親指著大槐樹說,該村因為有一棵千年古槐而得名。據說,這棵古槐就是當年東漢皇帝劉秀鬥王莽時曾經拴馬的地方。槐樹劉村後麵的塚頭王村,因該村有一個墳塚而得名,有人懷疑這個墳塚與王莽家族有關。

父親帶著兒子來到馬額塬東南角零河源頭處的謝家村,說:“這裏出了個謝映登,謝映登是幫助李世民建李唐王朝的重要功臣。”驪山上至今仍保留有紀念謝映登的廟宇——明聖宮。父親告訴兒子,謝映登是馬額人民反抗腐朽勢力的代表人物,做人就要做向謝映登那樣的人,隻要有人敢魚肉百姓,就要起來造他的反。父親對家鄉的熱愛,對惡勢力的仇恨,深深激發了兒子愛家鄉、愛國家的情感,和對踐踏家鄉、危害國家的貪官汙吏的憎恨。

1930年前後的一天,年僅十三四歲的劉邦顯正在村前扶犁耕地時,感覺遠處似有人窺視。善讀書、勤思考的劉邦顯感覺到有事情要發生,就迅速將耕牛趕回家門前,並未卸套就跑回家中,告知了父母,父母立即采取措施,關緊大門,由父親帶著劉邦顯翻後牆逃走。當土匪跟蹤到後牆並放槍時,爺倆早已跑入青紗帳裏,直逃到孟家塬一個遠親家中。綁匪把其堂兄弟劉相臣、劉潤娃綁了票。劉邦顯父親知道兒子仍在綁匪的威脅之下,便借六月十五去驪山趕廟會的機會,混在人群中,經過臨潼縣城,繼而輾轉到了西安。在西安,他們人生地不熟。經過千辛萬苦,才送劉邦顯上了教會學校——崇道小學。

劉家為了從綁匪手中救人,賣掉了在縣城及宋家村的全部房子和地產,遭到空前的打擊。但事情總是一分為二的,正如老子所說,“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這次災難促使劉邦顯從一個鄉間小村走到了大城市西安,他得以開闊眼界,深刻觀察社會,為進入社會旋渦並走向革命開創了道路。

那時的劉家,完全靠種地為生,在農村還可以過上殷實的日子,但要出錢供兒子上學,那就捉襟見肘了。劉邦顯的吃飯全靠父親每十天從老家給他送一次冷饃。聽劉世凱老人講,有一年三伏天,他用當地稱作“地老鼠”的一種小推車,給兒子送去十天的糧食,馬額到西安九十多華裏,雖然起了個大早,但推到五裏溝附近時,已是烈日當頭,身上的衣服早已濕透。有一次口幹舌燥,他又沒錢買水,看見路邊天主教會門前站著一位青年婦女,苦苦乞求:“有勞大嫂給碗水喝。”該婦女看了他一眼,毫無反應,他就改口說:“大娘,施給一碗水吧!”該婦女答曰:沒有水。老人說口渴難忍,洗碗水也行,該婦女不但不給,反而進屋將大門關了。

老人講,在給兒子送飯的漫漫長路上,類似這樣的遭遇,他經曆過不知多少次!韓信都能受胯下之辱,他的這些經曆又何足掛齒呢!不管兒子信仰什麼,隻要能為天下人做好事,不負國家、不負祖宗,他就心滿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