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長毛”的過程中,劉明章把全家都集中到臨潼縣城,考慮到長兒媳心思縝密,辦事謹慎,他就把家中事務全權委托給陳智娃管理。回憶那段往事,陳智娃說:“那時,癱瘓多年的婆婆去世,公公整天在外忙事,繼母又抽大煙,我不得不給她點火。家裏十多口子的飯食都得我安排,每天從早忙到晚。”
1906年,劉明章因一生操勞過度,剛過60歲就與世長辭。在去世前,安排長子管理廟劉村的田產,次子經營縣城的產業,三子擬恢複姓宋,延續宋家香火。劉明章謝世後不久,縣城的產業敗落。三兄弟分家,平均分了廟劉村的莊園、田地。三弟雖說名義上分家,但因年齡隻有七八歲,和劉世凱的長女幾乎一般大,所以還需劉世凱照料,幫他料理家產,照料他的生活,直到他長大成人後,又幫他成家立業為止。這時,全家一切開支全靠農業收入,陳智娃規勸丈夫,要注意緊縮開支,雖然夫婦為此不時有些口角,但因丈夫種田不惜力氣,妻子巧手安排一家大小的衣食住行,日子過得比較舒坦。
劉世凱家的生活之所以能長期平穩,多得益於陳智娃這個好內助。她管家有方,善於理財、理事,接人待物,在群眾中聲望較高。
民國初年,關中農村的基層政權建製,一個自然村設一村長(名曰鄉約),十個自然村組成一個聯保,設一保正。村、保這兩級建製,乃民間自治性質,政府不發俸祿,也沒有辦公地點,村長、保正就在自己家中處理上通下達事務。村長直接對村民,完全是服務性質,一般由該村中各戶輪流擔當,每任一月,保正在村與村之間輪流擔任,每村擔任一年,但輪流各個村子產生保正時,卻是在上一級政權提名下,由村中有權威的人推舉產生,一般擔任保正的人,多是有名望的鄉紳、富豪。
劉家有富裕家史,劉世凱又樂善好施,在周圍鄉裏口碑甚好,這就具備了當保正的資格。劉世凱也樂意為村民辦好事,陳智娃也覺得當保正是一件體麵的事情,這就是劉世凱願意出任保正的原因。然而保正這個職位,不需要直接與各戶接觸,從而有機會暗中向農民增派農業稅、壯丁稅等,一些保正貪贓枉法,鄉親十分憎恨,劉世凱又不願敗壞自己的名聲。
正當劉世凱夫婦拿不定主意的時候,村中有這麼一戶姓劉的人,出麵四處鼓吹,上躥下跳,使劉世凱最終決定出任保正。那個姓劉的自告奮勇要作保正助理,陳智娃對丈夫說:這個姓劉的家裏不富也不窮,為人喜歡玩弄權術,但又每每鑽營失敗,村人都視其為小爬蟲。他妄圖借助理的職位貪贓枉法,而把髒水全潑給你。寧願我們自己受難,也不能用這種人。保正的上級是鎮長,鎮長的辦事機構叫鎮公所,由鎮丁組成,鎮丁直接麵向保正。為達目的,這個姓劉的就唆使鎮丁為難劉世凱,陳智娃就和丈夫約定,讓會武功的劉世凱對蠻橫無理的鎮丁嚴厲警告,對講理的鎮丁好煙好茶招待,從而分化瓦解了鎮丁。雖然一年來,飽受窩囊氣,並賣掉了一畝地,但在其任職期間,保護農民免遭額外盤剝,從而得到鄉裏的好評。陳智娃安慰丈夫說,就當是破財免災。一年的折騰使全家更加和睦。
劉世凱在擔任保正期間,一次到那個姓劉的家辦事,剛跨進大門,就聽他的兒子勸說:世凱叔對咱家不錯,你何必要給人家使壞心眼呢?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姓劉的在給其獨生兒子完婚的前一天,兒子因馬驚喪命。劉世凱為這個正直青年的不幸夭折而悲傷,重禮送葬。
三 父母教子有方
劉邦顯降生時,父母已分別己是34歲和35歲了,給兒子取名積運,意為是他們積德才能幸運得子。劉邦顯之前,母親已生過十個孩子,都是女孩,僅存活了三個,母親給最小的姐姐取名饒饒,就是饒了我吧,不要總給我們女兒的意思。為了給劉家留下香火,劉世凱已打算娶二房。就在這個家庭走向危機的時刻,劉邦顯來到人間,父母的高興勁兒實在是難以言表,真是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全家大小無不圍著兒子轉。但是,事情就是那麼與願望作對,越是怕的事情越可能碰上。劉邦顯長到四五歲時,患過一次傷寒,高燒不退,昏迷不醒。劉世凱好不容易等到馬額塬上的一名醫生在別村看完病,將醫生請回家。劉邦顯服下藥後,不但高燒未退,反而更加厲害。劉世凱見此情景,坐臥不安,又要急著去追醫生。妻子看到這種情況,反而冷靜下來,對丈夫說:醫生藥用反了!麵對醫生難請的狀況,丈夫也隻好聽夫人安排。因為其妻陳氏出身醫生世家——南陳村名醫陳大夫之後,馬額塬上的南陳村是東漢名醫扁鵲傳醫與葬身之地,那裏至今仍保留著扁鵲的墓地和紀念堂。陳智娃從小得家人的耳濡目染,再加上聰明伶俐,故也略通醫道,在娘家就喜愛擺弄藥草。嫁到劉家,特別是劉家三兄弟分家之後,常常到田野挖些藥材,以防孩子們偶感風寒,頭疼腦熱,家中屋簷之下常年掛著車前、蒲公英、地丁草等常用中藥。陳智娃看到兒子病情惡化,知道不能再等,立即走到屋簷下,取下車前,熬了一罐湯藥,給兒子服下。待到天亮時,兒子終於轉危為安,對著周圍的父母、姐姐露出了笑容。就在這天早上,從鄰村傳來噩耗,由那位醫生治療的病人中,幾個富裕人家的孩子命喪黃泉。劉邦顯雖然那時還小,不諳世事,但總算是第一次經曆了那種為了敲詐錢財而喪失醫德、使用反藥、置人於死地的醜惡事件,劉邦顯由此感受到母親機智、冷靜和善良的天性。
劉世凱夫妻盡管對兒子百般嗬護,但始終牢記劉明章生前的囑托:他的子孫後代,世世代代都要培養他們讀書識字,知書達理。劉明章說:我一生受盡不識字的苦頭,我的大兒子因為保老丸影響了智力,故從小習武;二兒子從小學習經商;三兒子還小,還未教育,但他們都沒有如願成才。你們的兒子一定要培養成才,否則,我到陰間也不能瞑目!劉邦顯的未來凝聚了兩代老人的期望。
劉邦顯兩三歲時,父親用紅紙寫上了“上、下、左、右、天、地、人”幾個字貼在牆上,逗著他念,不幾遍,劉邦顯居然一一記住了,父母大喜過望,逢人便誇。母親手指《三字經》,一字一字地朗讀,兒子也跟著一字一字地朗讀。到五歲時,劉邦顯已讀完多本書。時光走過80個多個年頭以後,老人還對自己子女說:是你奶教我學會《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