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求仙與祭祀(2 / 3)

而且,黃帝還采掘五首山的銅,在荊山腳下鑄造大鼎,鼎成之後有龍垂長須下凡來接黃帝上天。”武帝聽完後長歎道:“我果真能像黃帝那樣登天成仙,我就會像脫去鞋子那樣拋棄我的妻子兒女。”武帝這次仿佛看到了真正的成仙之道,他立即拜公孫卿為郎,讓他作為自己的使者前往太室山去拜謁神仙。

過了些時候,漢武帝巡狩到朔方,經過橋山時瞧見了黃帝塚,不禁疑惑了。

身旁的方士忙解釋道:“黃帝成仙後,群臣想念他,便把他的衣冠葬在這裏。”

漢武帝很快又釋然了。

盡管漢武帝已受過文成將軍和五利將軍的騙,但他對能夠求得登仙之術仍然深信不疑。

公孫卿也接受了文成和五利失敗的教訓,把神靈說得十分玄妙,似乎就在可即和不可即之間。

他向漢武帝鼓舌道:“仙人無求於人主而人主有求於仙人。

求仙之意不誠或時間不充裕,神仙都是不會來的。

神仙之事迂誕,隻有經曆時日,才能招致神仙。”漢武帝不知其為拖延之術,反倒覺得他說的有道理,便令各地修繕宮室、名山、神祠,以待神仙。

元封元年(前110),漢武帝在封禪泰山前東巡大海的路上接到公孫卿的報告,說夜裏見到巨大無比的大人足跡。

漢武帝便親自去看大人跡,但卻很像獸跡。

而大臣又接著報告說看見一老父牽著一條狗自稱去見巨人,倏忽間就不見了。

武帝一聯想,便相信大人即為神仙,而神仙就在可即和不可即之間。

第二年,公孫卿又上奏稱在東萊山見到了神仙,而神仙也想見見漢武帝。

可其後不久他又勸漢武帝說:

“仙人是可以見到的,隻是陛下總是突然前去拜訪,因此神仙受驚而不肯見。

現在陛下應多建高樓台館,供奉祭品,仙人就會來的。”

漢武帝又一次和神仙失之交臂。

很顯然公孫卿一方麵仍以神靈之玄妙來說明求仙的困難,另一方麵以建造樓閣來繼續拖延時日。

此後,漢武帝更加虔誠地修煉了。

他命令人在長安修建飛廉、桂館,在甘泉宮修建益壽、延壽館,讓公孫卿持節設具以候神仙;又在長安建造通天台,以召諸神仙。

可是花費了這麼多的錢財物,就是不見神仙下臨,也未煉成黃金,真是枉費了心機。

再後來,漢武帝為了安慰自己欲仙不能的心情,便在建章宮北挖了一個“泰(太)液池”,池中建造了蓬萊、方丈、瀛洲三個“仙島”,以此來寄托他的精神希望。

求仙屢屢不得,漢武帝終於“益怠厭方士之怪迂言矣”,然而卻始終不甘心,“翼遇其真”。

征和四年(前89),漢武帝最後一次入東海求神仙。

時年已68歲的他,隨著歲月的流逝,自身的衰老,越來越怕死,希求長生的願望也更加迫切。

最終,他仍然懷著一無所獲的失望心情,拖著衰老而疲憊的身軀,回到了長安。

後元二年(前87),天之驕子漢武帝還是帶著終未成仙的深深遺憾逝去了。

二、重建祭祀體係

在中國古代曆史上,祭祀為每一朝帝王禮樂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從自然界的天地日月山川林澤,到冥冥之中的祖宗鬼神,無不虔誠祭祀。

《禮記·祭統》

稱:“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

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周禮·天官·大府》亦雲:“邦都之賦,以待祭祀。”由此可見祭祀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古時祭祀數目之繁多、儀式之複雜更是無以複加。

西漢王朝自建立至武帝以前,雖然高帝、惠帝、文帝、景帝等都進行了祭祀活動,但卻均未能建立一個完整的祭祀體係。

漢武帝即位後,他依恃漢初六十餘年積累起來的雄厚物質基礎,在祭祀方麵不僅繼承以往的傳統,而且還不斷創新,有所補充,從而完全按照人間世界建立起了一個與之相應的天上世界,整齊了漢代的祭祀體係。

(一)祭祀天的郊禮。

古人對天的信仰常常具體化為對天帝的崇拜。

戰國秦漢時代,人們認為“天有五帝”。

所謂“五帝”即白帝、青帝、黃帝、赤帝、黑帝。

很顯然,這種“五帝”觀念與陰陽五行學說在當時的盛行是直接相聯係的,也是那個時代帝製運動的曲折反映。

古代對天的祭祀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做“郊”。

“郊”就是城外的意思。

由於古時“天子夏親郊祀上帝於郊”,故把這種祭祀也稱為“郊”。

郊是限於國家最高統治者帝王舉行的一種祭天之禮。

秦朝建立後曾在雍州立有祠祀上帝的“四”祠白、青、黃、赤四帝。

其祭祀之法是:三年一郊,大約在歲首(十月),天子親臨郊外舉行郊祠,“上宿郊見,通權火,拜於鹹陽之旁,而衣上白,其用如經祠雲”。

西漢王朝建立後,漢高帝劉邦曾增立北祠黑帝,祭法如秦製。

至此,祠祀五帝的“五”之禮俱備。

漢文帝前元十一年(前169),文帝親自到雍郊見五帝,實行親郊之禮。

漢武帝即位後,祭天之禮屢有創新。

元光二年(前133),漢武帝親郊雍之五,“後常三歲一郊”,基本成為定製。

當時人謬忌曾上書說:“天神貴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東南郊,日一大牢,七日,為壇開八通之鬼道”,建議祀祭泰一。

漢武帝聽後欣然同意,立即令太祝在長安城東南郊,按謬忌所述的方法進行祠祀。

後來又有人上書說:“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祠三一:天一,地一,泰一”,他也同樣一口應承,遂在泰一壇上祠三一。

元狩三年(前120),齊人少翁(即為武帝求仙的那一位)得到武帝寵信,“作甘泉宮,中為台室,畫天地泰一諸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並要使漢武帝“與神通”,但結果“其方益衰,神不至”。

後二年,漢武帝大病,“巫醫無所不至”。

先前曾有人說過“上郡有巫,病而鬼下之”,武帝便“召置祠之甘泉”。

此時武帝病情加重,遂使人問神君,上郡巫便傳達神君的回答說:“天子無憂病,病少愈,強與我會甘泉。”漢武帝早就想與神仙相通了,聽到這個回答,心中一高興,病竟好了大半;等到了甘泉,病居然痊愈了。

武帝對神君萬分崇敬與感激,於是“大赦,置壽宮神君”。到元鼎五年(前112),漢武帝又在甘泉立泰一祠壇,完全模仿謬忌泰一壇的樣式,共三層。

“五帝壇環居其下,各如其方;黃帝西南,除八通鬼道”。

這一年十一月初一是冬至,在黎明朦朧時分,武帝便行“始拜泰一”之禮。

那天夜裏,“有美光”,天亮時,“黃氣上屬天”,群臣因而大受鼓舞,以為這是上天的“

福兆祥”。

後來,武帝又在汶上造明堂,把泰一和五帝也祠在堂上。

五帝分司五天,泰一做他們的總管。

這泰一,無疑是人間最高統治者的象征,武帝自然也就成了天上世界的皇帝。

顧頡剛指出:“戰國時破壞的天上秩序,到此時又建設起來了。”(二)祭祀地的社禮。

古人認為天有天神,即上帝,地也有地神,稱之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