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代對社神的崇拜基本上是繼承先秦的傳統。
當時農業是人們生存之本,因此,從中央到地方各級行政機構都立有祭祀地神的社,分別稱為帝社、郡社、國社、鄉社、裏社等。
古代不僅稱地神為社,而且把對大地的祭祀典禮亦稱作“社”。
《禮記·郊特牲》雲:“社,所以神地之道也”。
“社”和“郊”一樣,也是古代最重要的祀典之一,所以,人們常常將二者合稱為“郊社之禮”。
如上所述,郊祭的對象是天帝,可是祭地的社禮的對象卻複雜多了。
這是因為一則社神具有地方性的特點,二則當時在人們的觀念中土地自然神轉化為人神時產生的混亂極多,以致究竟誰當了人神化後的國家一級土地神,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不過,到戰國末年,比較普遍的說法集中於後土身上。
可是在西漢王朝得天下後的國家祭祀禮儀中,卻偏偏沒有祭祀後土。
漢武帝即位後,他即著手補上這一祭典。
據《漢書·郊祀誌》記載,元鼎四年(前113),武帝在雍郊天後,東至河東郡汾陰縣(今山西河津南),“立後土祠於汾陰上”,按禮官議定的儀式,祭祀後土,“上親望拜,如上帝禮”。
這樣,甘泉泰一,汾陰後土,再加上原有的雍之五,天地之祀總算規模齊備了。
(三)封禪之禮。
封禪一說由來久遠。
據《史記·封禪書·正義》解釋,“封”即“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禪”即“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
可見,“封”與“禪”為祭祀天地的一種特殊儀式。秦始皇是中國曆史上把封禪大典付諸實踐的第一位帝王。
西漢開國之後,高帝時社會經濟殘破不堪,平定異姓王的戰爭此起彼伏;惠帝、呂後時推行黃老政治;文帝時曾謀議巡狩封禪事,但因新垣平謀詐被誅事而作罷;景帝時又忙於平定七國之亂,因此,封禪之事始終沒有提上議事日程。
及武帝即位,由於他本好大喜功,十分迷信,因此對向天地報告成功的封禪大禮具有十分濃厚的興趣。
其次,此時漢王朝已具備了雄厚的物質力量,為舉行封禪之類的大典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再次,當時“天下艾安,縉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像司馬相如,臨死前還“遺劄出言封禪事”,寫道:“皇皇哉斯事,天下之壯觀,王者之丕業,不可貶也,望陛下全之。”
這種態度集中代表了當時相當一部分儒生及縉紳的願望。
總之,西漢舉行封禪大典,到漢武帝時才完全具備了實施的主客觀條件。
漢武帝首次舉行封禪大典是在公元前110年,為此還特地改定這年年號為“元封”。
舉行大典之前,漢武帝做了很長時間的準備工作,像對於封禪的儀禮問題聽從倪寬的建議,“乃自製儀,采儒術以文焉”等等。
這年冬十月(此時尚未改用夏正),武帝遵照“先振兵釋旅,然後封禪”的古義,北巡朔方,勒兵十八萬騎,威震匈奴;而後祭黃帝塚於橋山,釋兵涼如,並在甘泉“先類祠泰一”,作為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的演習。
三月,武帝東幸緱氏,禮登中嶽太室,並“東上泰山”,“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巔”,接著東巡海上,行禮祠八神。
一切準備就緒,四月,武帝回到奉高,這場封禪大典正式開始:“天子至梁父,禮祠地主。
至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縉紳,射牛行事。
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泰一之禮。”“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明日,下陰道。
丙辰,禪泰山下址東北肅然山,如祭後土禮。
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出封中。”
封禪完畢,武帝在泰山東北址古時留下的明堂裏接受群臣祝壽,滿意極了,於是下詔改元元封,並宣布巡幸所至之處免除租逋賦貸,大賜天下。
另外,又東至海上,“北至碣石,巡自遼西,曆北邊至九原”,於五月“滿載”而歸。
這次封禪,始建漢家之封。
此後,武帝遵循五年一封修的定製,在餘生二十多年中又共行了五次封修。
據《西漢會要》統計,西漢一代的封禪,全係漢武帝所為。
這在我國曆史上,也應算是一項創舉。
由以上可以看出,漢武帝祭祀活動中僅祭天、地之禮就相當紛繁蕪雜。
至於祭祀宗廟、園寢,以及祭祀山川、日、月、星辰、風、雨、雷電、雲和各種雜祀之禮,其更為龐雜。
這些祭祀的內容和禮儀要麼繼承上代並予以創新,要麼重建,它們共同構成了漢武帝時代一套完整的天上人間祭祀係統。
如此眾多祭祀所需的祭品,無一例外都要從勞動人民身上搜刮,直接加重了勞動人民的負擔。
而各種祭禮明白無疑地宣揚天地鬼神這些非人間權力的支配力量,使人產生敬畏,成為套在勞動人民脖子上的精神枷鎖。
漢武帝通過這些祭祀活動,借助鬼神天地的力量,來麻痹、愚弄勞動人民,借此加強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精神統治。
漢武帝求仙和祭祀還產生了兩個“副產品”在此需要附帶說明一下——其一,關於“五嶽”。
因為漢武帝的求仙和祭祀活動大都與山有關,所以,此時天下的名山又被整理了一遍。
當時的方士們認為天下有八個名山,三個在蠻夷之地,五個在中國。
中國的五個名山分別是華山、首山、太室山、泰山、東萊。
用現在的地域方位來說,華山在陝西,首山在山西,太室山在河南,泰山和東萊都在山東,五山皆在黃河流域,並沒有按漢代的疆域均勻分配。
後來規定,以河南的太室山為中嶽,山東的泰山為東嶽,安徽的中柱山為南嶽,陝西的華山為西嶽,河北的恒山(今河北保定西)為北嶽,從此,“五嶽”成為一個專門的典型且慣用的名詞(它也具體體現了五行思想)。
由於安徽並不很靠南,便又把湖南的衡山定為南嶽,而恒山也從河北移到山西去了。
到現在,我們習慣所說的“五嶽”,即古時五嶽的修訂本。
其二,關於“年號”。
我們知道,中國的皇帝都有年號,並且朝鮮、日本都沿用這個製度。
年號的創始也源於武帝的求仙和祭祀。
漢武帝在他即位的第十九年(前122)祀五帝時乘便打獵,獲得了一個怪獸,沒人能認識,猜想該是麒麟吧,於是便作了一篇《麒麟之歌》來記這件事,接著群臣們便請定這一年為“元狩”元年。
倒推上去,把漢武帝過去的十八年分成三段,每段六年,年號依次為“建元”“元光”“元朔”。
又過了六年(前116),汾陰縣挖得了一個大鼎,漢武帝認為是祥瑞之符,就改這年為“元鼎”。
再過六年(前110),漢武帝到泰山封禪了,便改元“元封”。
再過六年(前104),他改正朔,易服色,定“太初曆”,便改元為“太初”。
自此以後,中國的每個皇帝都一定有年號,並且逢到什麼祥瑞就改元。
這個製度雖然由迷信得來,但是年號使得年代有了個稱號,使用上就方便多了,人們一看年號就明白大致是哪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