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推恩分子弟(2 / 3)

為此建元三年(前138)中山王劉勝利用到長安朝拜的機會,率先向武帝進言。

武帝亦頗動骨肉之情,遂暫時否決了有關官員要求削藩的建議。

但是麵對權力爭奪的攸關之計,武帝還是有自己的打算。

對於至親諸侯,他並不希望通過鐵與血來給予最後的解決,但如果有人對他的權力有什麼奢望,或對他的絕對權威有所疑問的話,他是不會顧及太多親情的。

河間王劉德通明經術,尤喜好收集遺書佚冊,有很大的影響,天下英傑俊儒多往赴河間,這就引起了武帝的猜忌。

據說,有一次劉德入京朝駕,兩人談論治國之道時,武帝對他所講的商湯、周文王以小國而取天下的事情弗然不悅,尖利地挖苦說:“湯王以七十裏取天下,文王以百裏取天下,你河間王也可以努力爭取麼!”劉德嚇得魂飛天外,再不敢多言,謝罪而退。

歸國後,縱酒玩樂,不再談論國事,以求個人苟安。

正值武帝在這種兩難處境之中搖擺不定的時候,主父偃為他提出了一個比較溫和但卻切中要害的新措施。

主父偃是齊國臨淄人,自幼學習“長短縱橫”之術,後又博覽群書,尤好《易》《春秋》及百家之言。

早年打算在齊地謀求政治上發展,但卻沒得到當權者的賞識,而其他正統儒士也排擠他。

由於沒辦法在齊地混下去了,隻好周遊北方各地,但怎奈時運不濟,總是懷才不遇。

元光元年(前134),他抱著一絲僥幸來到關中,投奔大將軍衛青門下。

衛青倒是來者不拒,談論之間,衛青覺得此人還有些見地,就向武帝推薦了他。

但一連說了幾次,武帝也沒理會。

主父偃錢也快花完了,經濟上很窘迫,衛青門下的諸賓客也都瞧不起他。

萬般無奈,他決定孤注一擲,直接上疏武帝。

沒想到奏疏早上送進宮中,到傍晚武帝就下詔召見他。

在碰壁幾十年後,主父偃的機運終於來了。

這一次上疏也正是他一生命運的轉折時機。

武帝這次召見的共三人,除主父偃外,另外兩個是徐樂與嚴安,他們都是因“上書言世務”而被召見的。

一進宮廷,武帝遠遠地就說道:“公皆安在?

何相見之晚也!”三人當即被拜為郎中,而主父偃不久通過上疏言事,一年之內,四次升遷,官至中大夫。

主父偃一朝得誌,深得武帝器重,這與他個人豐富的社會閱曆及其工於心計,尤擅長剖析利害關係的能力是分不開的。

他很會把握武帝的心意,總是能找到最恰當的時機為武帝出謀劃策,因此其進言每每被完全采納,成功率極高,升官晉爵自然也就是水到渠成理所當然的事了。

對於諸侯王國問題,長期的漂泊流亡生活使主父偃具有深刻的體會,對於各地區下層的實際情況也比一般朝臣更多一些感性認識,少空談而務實際,他所提出的策略與方法深受武帝青睞。

元朔二年(前127)正月前夕,他首次提出了他的“推恩建議”,內容如下:

古時候諸侯的封地不超過百裏,強弱形勢容易控製。

而今諸侯有的連城數十座,地方達到千裏,政令鬆緩他們驕奢容易行為淫亂,政令嚴急阻礙他們勢力發展就聯合起來對抗朝廷。

如果以法製力量割削他們,則叛逆便會發生,前朝的晁錯就是典型實例。

現今諸侯的兒子多達十餘個,但隻有長子才能繼承侯位,其餘子弟雖為骨肉至親,卻沒有尺土的繼承權,這樣仁孝的大道理不能得到貫徹。

希望皇帝陛下頒布詔令允許諸侯推恩澤分封所有的子弟,給子弟土地立為諸侯。

他們人人高興得到了所想得到的東西,皇上實施了德政,實際是分割了諸侯的國家,他們必然逐漸自行削弱。

據說這個方案是貪財的主父偃私受王國子弟賄賂而想出的一箭雙雕之策,既討好了諸侯王子弟,又為皇上去了心病。

武帝倒顧不著那麼多,他認為此策甚妙,馬上製定了具體實施方案,盡快頒行天下,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推恩令”。

“推恩”的實質在於“令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這就把困擾曆代皇帝的分封問題拋給了諸侯王們,在中央政府不動聲色的注視下,諸侯王國自行分化殆盡,化整為零,削藩裂地思想終於有了新的發展、新的突破。

在推恩的過程中,朝廷所要付出的不再是一塊塊實際的土地,而是一個個的封號。

王國愈封愈小,勢力越來越弱,便無力量與中央相抗衡。

簡直就是割自己的肉來為武帝賺名聲,實在居心險惡!

三、諸侯王問題的最後解決

實際上“推恩分子弟”早在景帝時期就有了最初的實行樣板,但當時主要在於一次性分大王國為若幹小王國,至於侯國亦一般不予過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