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並沒想到自己百年後,所封劉氏弟子會給自己的後代帶來那麼大的麻煩。
高祖故後,以後幾代君主奉行黃老政治,休養生息,盡量避免戰爭來減少對經濟和人民生活的影響。
這種懷柔政策同時也助長了地方勢力的發展,形成了和中央對抗的地方政權。
文帝前元三年(前177),濟北王劉興居首先舉起了反叛大旗,劉邦打算用同姓王安邦的美夢破滅了。
劉興居是齊悼王劉肥的兒子,高後時封東牟侯。
後來因誅呂氏之亂,和其兄企圖擁立齊王劉襄為帝。
文帝當政後,兄弟二人心存不滿。
當匈奴進攻河套時,興居趁機謀反,三個月即被消滅。
其本人在兵敗後自殺。
三年後淮南王劉長又糾集兵馬,在穀口(今陝西淳化南)叛亂,失敗後在發配途中自殺。
濟北、淮南二王的謀反,究其原因有許多被中央縱容的成分。
劉長是文帝的異母兄弟,按常例最應該對漢朝廷忠心耿耿。
他從小被呂後收養,仗勢欺人。
長大後他固執地認為是審食其害死了生母趙姬,就自作主張用斧子將審砍死。
文帝對他隨意殺人不但赦免無罪,而且允許他儀製同朝,助長了劉長的囂張氣焰。
同姓王謀反突出反映了中央執政的弊病所在。
朝中敏感的大臣早就觀察到王國對中央的威脅。
賈誼在其《治安策》中把漢朝形勢比喻成小腿腫得比腰還粗的病人,表現地方和中央勢力的不均衡;把王國威脅的危險程度比喻為下有火種的幹柴,可謂是危險之至。
賈誼提出用“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方法來削弱地方勢力,可惜他英年早逝,不能為文帝在這個問題上繼續出謀劃策。
景帝繼位後,地方勢力有更大發展,王國威脅迫在眉睫,其中首推吳王劉濞。
當年平叛英布時,高祖覺察到他有反相,就告誡說:“天下同姓一家,慎無反。”劉濞被封到物產豐富的吳國,他在此鑄錢、煮鹽,積累財富,招收天下人才,反心日益顯重。
針對諸侯國威脅,景帝采納了晁錯的“削藩”政策,決心加大解決地方勢力的力度。
晁錯關於“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其反遲。
禍大”的觀點也深深打動了景帝,因為在這種形勢下“無為而治”不合時宜。
景帝的“削藩”政策果然激怒了劉濞,他派人和膠西王劉聯係,同時約定川王、膠東王、濟南王、楚王和趙王湊成七國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景帝麵對聲勢浩大的叛軍有點不知所措,害怕戰爭的一貫心理使他用袁盎之計處死晁錯,企圖迎合劉濞“誅晁錯、清君側”口號來平息叛亂。
當七國軍隊義無反顧繼續北進時才使景帝清醒地認識到吳王之意不在“錯”,而是為了謀取皇位,終於開始全力以赴來剿除叛亂。
他任用周亞夫為大將,動用全國兵力,三月後平息了叛亂,把吳、趙等諸侯國分割成小塊,解決了其對中央的絕對威脅。
同時把官吏任免權收回中央,裁減了王國禦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等職。
雖然對“七國之亂”脅依然存在,仍然阻礙中央集權的執行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諸侯問題顯然仍是漢帝國治理朝政的隱患。
景帝通過平定“七國之亂”,看到黃老執政的弊端,認為應該有新的出路。
於是任用儒家代表衛綰和王臧做太子老師,讓小劉徹多方了解治國之道,為將來治國安邦做準備。
除了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外,匈奴對漢朝邊境的侵擾也是當政者的心腹大患。
北方少數民族匈奴,自戰國後期以來,不斷向中原地區侵擾,成為嚴重的邊患。
秦代築萬裏長城,修直道,目的全在防禦匈奴。
秦末,中原大亂,匈奴乘機擴大勢力。
特別是冒頓單於即位後,其西逐月氏,東破東胡,北服丁零,南並樓煩、白羊,成為北方頭號強國。
西漢建國後,鑒於匈奴的猖獗,劉邦於公元前200年,親率32萬大軍“往擊之”。
結果被匈奴人圍困於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北),整整七天。
“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後用陳平秘計,通過賄賂匈奴閼氏,使其勸說冒頓“開圍一角”,劉邦方得逃出。
此後,高祖采納曾勸其建都關中的劉敬的建議,與匈奴約為兄弟,結“和親”之約,歲貢獻,嫁公主,通關市。
如此,匈奴侵擾“乃少惠帝、呂後時,匈奴冒頓益驕,曾致書呂後,稱“願遊中國”,並用挑釁的口氣說:“陛下獨立,孤憤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呂後受此侮辱大怒,但畏於匈奴的強大,也隻好低聲下氣報書說:“單於不忘弊邑,賜之以書,弊邑恐懼;退日自圖,年老色衰,發齒墮落,行步失度,單於過聽,不足以自;弊邑無罪,宜在見赦。”並獻上車馬,以示親善。這樣雙方得以維持和親的局麵。
文帝即位後,複修和親,不過邊境衝突亦時有發生。
特別自漢使燕人中行說降匈奴後,在其教唆下,雙方衝突明顯升級。
當時漢京長安距匈奴最近處僅七百裏,輕騎一日一夜即可到達。
為此,漢廷在長安附近常常屯駐重兵,以防備匈奴。
總之,匈奴問題構成了漢初社會的另一大難題。
三、皇權和後權的矛盾
武帝聰明過人,愛好廣泛,又受名師指導,自幼就了解到各派學術思想。
敢為的武帝在少年時就開始尋找治國方針,尤其對實行王道、稱霸天下感興趣。
怎樣創立偉業,達到古代帝王盛世?
這一直困擾著他。
少年即位後,他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天下人才到朝廷策問。
建元元年冬十月(前140),武帝頒布詔書,命丞相禦史等高級官員和列侯及地方郡國推舉賢良方正到京城策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