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高坐在王椅上,麵對底下芸芸眾生,提出了“欲聞大道之要,至論之極”的問題,要求他們從理論的高度來闡述。
素以研究《公羊春秋》著稱的董仲舒圓滿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推出公羊派儒家理論,技壓群芳,博得武帝歡心,解答了武帝多年的困惑。
他認識到儒學才是他一直尋覓的治國思想。
武帝做太子時的老師衛綰、王臧也是儒生,當然支持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
於是武帝任命推崇儒學又是外戚的竇嬰和田為丞相和太尉,儒生趙綰為禦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
朝臣中儒家勢力立刻強大起來,他們積極活動建立明堂,用儒家思想執掌朝廷。
不料如此熱熱鬧鬧的尊儒活動卻引起了後宮竇太後的不快。
竇太後名漪,又叫漪房,清河觀津(今河北武邑東)人。
傳說母親早逝,父親君;下有一個小弟,名廣國,字少君。
父母雙亡後,兄妹三人無依無靠,日子過得十分艱難。
漪房長大後做了一名養蠶女,采桑養蠶掙錢度日,還要照顧年幼的弟弟。
呂後時竇漪被選為宮女。
一方麵因為家境貧寒,不得不走;另一方麵幼小的弟弟無人照顧,放心不下。
漪房望著尚不知情的小廣國心如刀絞,淚如雨下。
她從驛站打了一盆水給弟弟梳洗幹淨,又要了一碗飯讓他吃飽,叮嚀了又叮嚀,囑咐了又囑咐,然後才依依不舍地上路進京了。
竇漪剛進宮時隻是侍候呂後的一名普通宮女。
過了一段時間,呂後把身邊侍女挑選了一部分送給各諸侯王表示關愛,漪房也在被選之列。
她心想,如果能分到趙國,離家鄉近一點,可以和親戚取得聯係,照顧弟弟小廣國。
於是便去懇求負責此事的太監,他們答應後竇漪十分高興,天天做夢都夢見回家了。
誰知臨行時卻發現自己被編在去代國的名冊中。
竇漪恨透了說話不算數的太監,傷心地大哭起來,執意不走。
大家隻好勸了又勸,她才勉勉強強、悲悲切切地上路了。
竇漪為人忠厚,性情溫順,易於和人相處。
雖然她十分不情願到代國,還是盡心盡力地服侍代王和王妃。
她的人品讓代王很欣賞,不久得到寵幸,生下一女二男,即後來的長公主劉嫖、景帝劉啟和梁王劉武。
代王妃本有四個兒子,但都很命薄,母子五人先後去世。
這樣竇漪的大兒子劉啟就成了代王的長子。
呂氏集團被粉碎後,朝中大臣合議立其母賢惠、本人“仁孝寬厚”的代王劉恒為漢朝第四代天子,原來卑微無勢的代王君臨天下。
文帝前元元年(前179)正月,長子劉啟被立為太子,同年三月,“母以子貴”,竇漪順理成章地冊封為後,昔日采桑女母儀天下。
竇漪本性淳良,早年有坎坷的生活經曆,所以為人不驕不躁,在宮中和其他嬪妃友好相處,從來沒有發生過爭風吃醋的事。
薄太後是織女出身,偶爾受幸於高祖後一直遭受冷落。
婆媳倆相似的生活經曆使彼此更能互相理解。
薄太後指定立竇漪為皇後,又特下詔命,追尊竇後父親為安城侯,母親為安城夫人。
命令在清河郡設園邑二百家的大墓來供奉竇後父母,並設專門官吏奉守,比照靈文園先例祭祀。
竇氏家族紛紛入朝做官,後來任相的竇嬰就是趁此機會踏入政界的。
竇後的兄長竇建被接到京師,弟弟廣國卻不知去向。
原來竇漪入宮後不久,弟弟就被賣作家奴了。
他受盡了欺淩折磨,幾次倒賣,最後落到宜陽,在山中燒炭時遇上塌方,險些喪生,不久隨主人到京城落戶。
他聽說新立皇後姓竇氏,清河觀津人,便認定就是自己日夜思念的姐姐,於是上書自陳,要求相認。
文帝和竇後在宮中接見他。
事隔多年後,廣國長成壯實的小夥子,姐弟兩個互相都不認識了。
竇廣國想起小時候姐弟分別情形禁不住淚流滿麵,他回憶當初臨別時姐姐給他梳洗、喂飯。
這件事給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一直是他以後苦日子聊以自慰的美好回憶。
竇後聽完後,確定他就是日夜思念的弟弟廣國,兩人抱頭痛哭,終於相認了。
為了避免像呂氏家族那樣外戚專權,朝中大臣認為對竇氏兄弟的教化很重要。
於是周勃、灌嬰等人選著名學者做老師,對他倆進行德行教育。
經過教育的竇氏兄弟雖然地位尊貴,卻從來不驕傲對人,成為謙謙君子。
竇後被立不久,就得了一場病雙目失明了,文帝移寵於慎夫人和尹姬。
竇後為人豁達,從不爭寵,安心相夫教子。
文帝執政平和、英明,竇後又有婆婆撐腰,皇後位置一直很穩固。
文帝死後,景帝劉啟即位,竇漪尊為皇太後,竇氏勢力有了發展。
竇太後派人把父親當年淹死的湖填平,修成大墳,號為竇氏青山。
把弟弟竇廣國封為章武侯,兄長竇建已故,其子竇彭祖為南皮侯。
從昆弟子竇嬰在七國之亂中以軍功封為魏其侯,後來官至丞相。
竇氏一族顯世於漢朝廷。
竇太後從封後到太皇太後已有四十年曆史,在朝廷中有很大勢力,朝中大事必須向她請示。
竇太後年輕時跟文帝學習黃老思想,執行夫訓。
史稱竇氏“好黃帝、老子言”,並且令她的兒子和族人也“不得不讀《老子》,尊其術”。
把黃老奉成天條的竇太後當然不能容忍小孫子胡鬧,就著手幹預朝政,皇權和後權產生了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