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初登帝位的尷尬(1 / 3)

一、先輩們留下的遺產

景帝後元三年(前141)正月十七日,劉徹滿十六歲的太子冠禮在高祖廟內隆重舉行。

舉行了冠禮,就標誌著成人,才可以娶妻生子,有了治人之權、執兵之權、祭祀之權。

不料劉徹舉行冠禮後十天,景帝染病,不久死於未央宮,享年四十八歲,在位十六年。

國不可一日無君,劉徹當日在父親靈柩前繼承大業,君臨天下,是為漢武帝。

登上皇位之後,武帝封母親為皇太後,祖母為太皇太後,長公主女兒阿嬌為皇後,入主中宮,實現他兒時“金屋藏嬌”的諾言。

同時封母舅田為武安侯,田勝為周陽侯,外祖母臧兒為平原君。

臧兒終於實現了重返富貴的夢想,當年下的賭注得到了回報。

漢武帝作為一代明君被華夏子孫世代傳頌,但是他的文治武功、漢朝盛世並不是他個人力量所致,而是帝國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

秦始皇雖然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結束了許多年諸侯分割、戰亂的局麵,但是他實行的苛刑猛政使人民難以忍受,終於在很短時間內被推翻了。

經過多年戰亂,劉邦建立的西漢社會經濟破敗,到處是一幅淒慘的景象,人口銳減,物資奇缺,米每石賣5000錢,社會各階層都十分貧困,甚至劉邦自己都難以配到四匹同色馬來拉車,將相大臣有時隻能坐牛車上朝。

劉邦對秦速亡的感觸很深,就派太中大夫陸賈來總結秦朝滅亡的教訓。

陸賈指出馬上可以得天下而不能治天下,他的思想對最高當局製定休養生息、輕徭薄賦國策,對漢初經濟恢複均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劉邦采納了多方麵意見,頒布了一係列法令,力求恢複生產,穩定社會秩序。

為了增加務農人口,除了軍人複員,流民回家,又頒布釋奴為民令。

同時縮短服役時間,定田租為十五稅一,來減少農民的負擔。

命蕭何製定漢九律,施刑寬舒,完全不同於秦時酷刑。

惠帝、呂後時期,繼續貫徹高祖時期國策,奉行“黃老”思想,采取各種辦法補充和完善高祖政策,大力推行教化,增加人口。

丞相蕭何死後,呂後依照夫訓任用曹參為相。

曹參是實現無為而治的政治家。

他任相三年,一切按蕭何遺製,與民休養生息。

有人作歌道:“蕭何作法,講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

載其清靜,民以寧一。”表現了當時人民安於恬靜生活環境的美好心情。

呂後先後任用蕭、曹、陳、王為相,一直堅持寬舒的政治政策,雖然她為人心狠手辣,報複心強,不過從曆史的角度看,呂雉仍不失為一個有功於國的執政者。

因此史學家司馬遷客觀地評價她說:“孝惠皇帝、高後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後女主稱製,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

刑罰罕用,罪人是希。

民務稼穡,衣食滋殖。”文景時期,經濟有所恢複,各種社會矛盾依然複雜多變。

政論家賈誼形容當時的社會形勢為:“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

說明當時朝廷和百姓仍不富裕。

漢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加深,滅呂氏之亂後,各諸侯王羽翼漸豐,潛伏危機,威脅中央。

這在漢朝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

針對社會形勢,文景繼續黃老“清靜無為”,謙讓寬容,嚴於律己,厲行節約。

文帝前元二年(前178)減免田租三十稅一,這種租率一直被奉為漢朝定製。

前元十三年(前167)又命人製定皇帝親耕、皇後親桑的禮儀製度,大造振興農業的聲勢。

景帝時允許人民遷移到地廣人稀的地方墾荒,擴大生產規模。

文景時廢除了“連坐法”這種酷刑。

諸如黥刑、劓刑、刖刑等殘害人肢體的肉。

刑也被廢除,並把分裂屍體的磔刑改為棄市。

多次大赦天下,力求政局穩定。

文景時帝王以身作則,儉省節約。

文帝曾想蓋一座露台,聽說要花費十戶中等人家財產,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他對內宮要求樸素,禁止浪費。

文帝最寵愛的妃子慎夫人也是衣不曳地,帳不綴花。

到武帝即位時,漢王朝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

《史記·平準書》中記載:“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

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

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這時如果有人乘坐一匹母馬到公眾場合就遭到恥笑。

和當初高祖“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的情況確實不可以同日而語了。

漢初統治者奉行的黃老政治,其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溫和政策,對漢初社會經濟的恢複,政局的穩定起了關鍵作用。

但對內縱容地方諸侯發展勢力,加劇了社會矛盾;對外忍耐匈奴挑釁攻擊,用和親的軟弱政策來安定邊境,使邊境人民生活在動蕩的戰爭中。

武帝繼承前輩豐厚物質財富的同時,曆史遺留問題也亟待他解決。

二、麵臨的兩大社會難題

劉邦建立西漢後繼承秦的統一模式和政治製度,但是他錯誤地認為秦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沒有實行分封製。

當平定了各異姓王叛亂,鏟除他們的勢力後,高祖分封了一批同姓王,並“刑白馬盟”,與大臣、宗室共同商定:“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這些諸侯國北起燕代,南至江淮,東到大海,基本上取代了以前異姓王的地盤。

劉邦分封同姓王時,他們多數年幼,迫於高祖威嚴,中央派丞相和太傅就能基本控製其軍政事務,諸侯國暫時處於穩定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