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公主指著旁邊的宮女說:從她們中間挑一個,好不好?
劉彘搖了搖頭。
長公主又說:那就把阿嬌給你做媳婦吧!
也許是機緣巧合,也許是事先教好的,小劉彘脫口而出:要是讓阿嬌給我做媳婦,我就蓋一座金子做的宮殿給她住。
這一下子把大家都逗樂了。
漢景帝也覺得他們很有緣分,就應允了這門親事。
從此後,“金屋藏嬌”也就作為一個成語流傳下來。
王夫人和長公主聯姻後,長公主經常說劉彘不是太子,怕委屈了阿嬌,於是加緊了她在宮中活動的步伐。
她派人監視栗姬,經常在景帝麵前揭發她,加重了景帝對栗姬的惡感。
長公主對景帝說:栗姬心胸狹窄,手段毒辣,立她為後,隻怕“人彘”的禍事又要發生了。
這番話讓漢景帝立刻打了個冷戰。
高祖劉邦死後,呂後毒害諸妃生的皇子,並把高祖愛姬戚夫人割去四肢,扔入茅廁,稱為“人彘”。
惠帝因此精神失常,不理朝政。
漢朝廷遂被呂氏控製,幾乎葬送了漢家江山。
景帝有一天身體不適,就到栗姬宮中尋找安慰,對她說:“吾百歲後,善視之。”意思是我死以後,要好好照顧所有的皇子。
栗姬恨不得其他宮妃全部死掉,更別說照顧她們的孩子了,立即回絕了這個要求,並出言不遜,使景帝拂袖而去。
通過這件事,景帝下了廢太子重新再立的決心。
長公主見栗姬已經失寵,就不斷在景帝耳邊說王夫人的好話,誇她賢惠大度,可以母儀天下。
景帝又想到劉彘出生時的祥兆,產生了易嗣和立王美人為後的念頭。
三、七歲皇太子景帝
前元七年(前150)正月,王夫人見時機已經成熟,便向栗姬發起了最後的攻擊。
她暗中派人唆使大行令上疏景帝:“子以母貴,母以子貴,今太子母號宜為皇後。”
景帝聽完大怒,認為是受栗姬指使,立刻論罪處斬了大行令,又不顧朝中條侯周亞夫、魏其侯竇嬰等大臣的反對,下詔廢太子劉榮為臨江王,將栗姬打入冷宮。
不久,栗姬受不了這種打擊,抑鬱而死。
四月,景帝立王美人為皇後,七歲的膠東王劉彘為皇太子。
在激烈的宮闈鬥爭中,劉彘坐享其母親和姑母的勝利成果,奪取了儲君位置,成了大漢帝國的繼承人。
皇帝是至高至尊、德牟天地的天子,劉彘這個名字顯然不雅。
古時“彘”、“徹”同音,所以景帝為劉彘改名為劉徹。
按照《莊子·外物篇》“心徹為知、知徹為德”的說法,景帝顯然是希望他能做一個有道明君。
劉徹封為太子後住在東宮,景帝專門任命德才兼備者為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對他培養和教育,讓他了解怎樣執掌國家。
文帝朝的政論家賈誼曾上疏把太子的教育當做興國安邦的大事提出來。
他說夏商周三代之所以長久,秦所以速亡,和太子的培養是分不開的。
因為“天下之命,懸於太子;太子之善,在於早諭教與選左右”。
文帝深許之,遂選晁錯為太子家令,來做景帝的老師。
景帝作為過來人,自然知道對太子施教的重要性。
他對劉徹教育培養的種種安排,都體現了這種苦心。
漢初統治者以黃老治天下,劉徹耳濡目染,自然十分熟悉。
為了擴大太子的知識麵,景帝選長於儒學的衛綰為太子太傅。
衛綰是代地大陵人,為人忠厚老成,循規蹈矩,做事無紕漏。
文帝時以功升遷為中郎將,景帝時以才德被拜為河間王劉德的太傅。
劉德在衛綰的指導下,愛讀古書,修禮樂,好儒術,行為端正,為人謙遜。
七國之亂時,衛綰因功升為中尉、封建陵侯,做太子太傅五年後升為丞相。
在他的影響下,武帝早期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被其君子乾乾不息,進取有為,實行仁政、重民、大一統,懷服四夷等主張所吸引。
聰明過人的劉徹也看到漢王朝的內憂外患,黃老思想有許多不可行的地方。
武帝感到儒家思想更符合他打算大有作為的計劃。
儒家思想塑造了他的政治觀,對他以後五十年創立的豐功偉業有深刻的影響。
景帝為了培養劉徹的實踐能力,經常讓他參加國事討論。
景帝後元年,主管全國刑法的廷尉,把一批案卷呈給景帝批閱。
其中有一件少年弑母案讓他十分頭痛。
這位少年叫防年,生母死後其父續陳氏為妻。
陳氏不賢,殺死防年父親。
防年為了報父仇,又殺了陳氏。
按照漢朝法律,弑母為大罪為極刑。
景帝認為如此處理有些不妥,就問劉徹應該怎樣辦。
劉徹仔細研究了案卷後說:“按大逆罪處置防年不好。
人們雖然說繼母如母,但陳氏並沒有盡到一個做母親的責任,不能算是母。
她親手殺死防年父親,已經斷了夫妻之情、母子之義。
防年殺死她當然也不能按弑母罪處。
應以一般罪論之。”
太子一席話,四座皆驚。
他合情合理的分析,讓廷尉大臣十分佩服,景帝也十分滿意。
少年武帝即顯露出超凡的治國才能。
在幫助景帝處理政務的過程中,劉徹又體會到法家倡導的尊君禦臣之術的重要性。
他多方麵吸收儒、道、法各家的營養,不斷增長治國安邦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