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聯合指揮2

成立中朝聯合司令部

1950年12月,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彭德懷約請金日成到誌願軍司令部會商中朝聯合司令部組成問題。

12月6日,金日成電報通知彭德懷,當晚起程,7日拂曉前到大榆洞誌願軍司令部,會談組成中朝聯合司令部和領導幹部配備問題。

當天,彭德懷將此情況電告毛澤東。

11日,彭德懷再次致電毛澤東:

為便於今後指揮,誌願軍司令部需南移至介川或德川以南。

當晚22時,毛澤東致電彭德懷並轉金日成,建議金日成及聯合司令部移至德川以南適當地點為宜,但必須注意隱蔽,不可大意。在江界和定州地區的人民軍兩個軍團,請金日成速令其接受彭德懷、金雄的指揮,並隨誌願軍向平壤以南出動作戰。

12月7日,彭德懷同金日成在大榆洞就中、朝軍隊組成聯合司令部具體問題進行會談,根據毛澤東、金日成在北京會談達成的原則,雙方商定:

中朝聯合司令部下轄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部及朝鮮人民軍司令部,但中朝聯合司令部不對外公布。凡屬作戰範圍及前線一切聯合行動,均以中朝聯軍司令部的名義下達之。並決定在數日內組成中朝聯合司令部。

會談後,彭德懷立即電告毛澤東:

本日與金日成會談甚洽,金日成同意組成聯合軍隊司令部。已商定人民軍第三軍團配合誌願軍第九兵團作戰,由宋時輪指揮。

12月上旬,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聯合司令部正式組成,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金雄為副司令員,樸一禹為副政治委員。

1953年2月,朝鮮政府又任命崔庸健為副司令員。金雄副司令員作為朝鮮人民軍前線司令官在前線指揮作戰。樸一屬副政治委員住在中朝聯合司令部,協調朝鮮人民軍與中國人民誌願軍聯合作戰。

中朝聯合司令部成立後,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部即派來一個軍事聯絡組,負責聯絡、協調人民軍和誌願軍協同作戰有關問題。該聯絡組直接歸樸一禹副政治委員領導。

關於中朝兩軍聯合指揮部的權力職責,周恩來為中共中央起草的《中朝雙方關於成立中朝聯合指揮部的協議》明確指出:

為更有效地打擊共同敵人,中朝兩方同意立即成立聯合指揮部,統一指揮朝鮮境內一切作戰及其有關事宜。

……

朝鮮人民軍及一切遊擊隊和中國人民誌願軍受聯合指揮部統一指揮。

協議還指出:

聯合指揮部有權指揮一切與作戰有關之交通運輸,即公路、鐵路、港口、機場、有線和無線的電話和電報等、糧秣籌措、人力物力動員等事宜。

……

凡屬朝鮮後方的動員支前、補充訓練及地方行政的恢複等工作,聯合指揮部要根據實際情況和戰爭需要向朝鮮政府提出報告和建議。

……

凡關作戰的新聞報道,統一由聯合軍隊指揮部指定機關負責編審,然後交朝鮮新聞機關以朝鮮人民軍總司令部名義統一發布之。

中朝聯合司令部給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誌願軍下達的一切命令,分別經朝鮮人民軍總司令部和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部下達。

中朝聯合司令部對外不公開。12月8日,中共中央複電彭德懷指出:

隻能在實際上組織起來。它對外既不公開,對內下達亦隻限於軍部及獨立師部,但有關作戰各事需統一指揮。

為此,《中朝兩方關於成立中朝聯合指揮部的協議》進一步明確:

為保持機密起見,彭德懷、金雄、樸一禹3人署名的命令,隻限於發給朝鮮人民軍總司令部和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部,下達則隻轉述聯合指揮部命令而不提及3人姓名。

聯合指揮司令部成立時,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部下轄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二、第五十、第六十六軍和第九兵團的第二十軍、第二十六軍、第二十七軍共9個軍,以誌願軍炮兵司令所屬的個炮兵師、工程兵指揮所所屬的4個工程兵團,還有一個鐵道兵師和4個後勤分部,共30多萬人。

誌願軍入朝參戰兵力最多的時候為19個軍,連同空軍、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鐵道兵等部隊,共135萬人。

朝鮮人民軍總司令部下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等4個軍團,有3個軍團參加第一線作戰,一個軍團擔任平壤防衛任務。另外還有遊擊部隊。

中朝兩軍聯合司令部成立後,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便開始在其統一指揮下,與“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作戰。聯合軍隊司令部先後指揮了第三、第四、第五次戰役。成立空軍聯合司令部

1951年3月,為了更好地指揮中朝空軍部隊協同作戰,經中朝雙方協商,成立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該司令部隸屬於中朝聯合司令部。

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的成立,經過了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

早在1950年12月,中國和朝鮮兩國空軍領導人會談時一致認為,需要迅速組成中朝空軍聯合指揮機構。

1951年1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總理周恩來致電朝鮮政府,“提議按照聯合軍隊司令部的組織原則,成立中朝空軍聯合集團軍司令部”。

經中、朝兩國政府商定,3月15日,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在遼東省安東成立,劉震任司令員,常乾坤任副司令員,朝鮮人民軍航空局局長王璉任副司令員、。

劉震於1915年3月3日出生在湖北省孝昌縣的小悟鄉劉家嘴一農民家庭。在貧寒的家庭環境裏,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

1930年三四月間,孝感東北部的革命運動迅猛發展,劉震在這個時候參加了赤衛軍。在鬥爭中,劉震逐漸認識到共產黨領導的紅軍是真正為窮人打天下的隊伍。在這種思想的驅使下,於1931年9月加入紅軍,被分配到陂孝縣紅軍遊擊大隊當戰士。

1932年春,劉震被調到鄂東北道委特務四大隊一分隊一班當戰士。同年8月,在河南光山柳林河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6月,中共鄂東北道委特務四大隊改編為紅二十五軍手槍團,劉震在一分隊一班當戰士。1934年5月,擔任二二四團一營一連指導員。

抗日戰爭爆發後,七十五師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三四四旅六八八團,劉震任政治委員。1937年12月,率部隨三四四旅開赴冀西平、井獲三角地區,伺機打擊正太、平漢路之日軍。

1938年六七月間,為了配合國民黨軍隊粉碎日軍對中條山的進攻,奉命率領六八八團三營600多人開進中條山。除配合國民黨軍隊的作戰行動外,劉震還支持發展當地群眾性的遊擊鬥爭,並積極擴充部隊,僅半年時間,就發展到近千人。同年11月,第三四四旅組建獨立團,劉震任團長,奉命到冀魯豫邊區開展鬥爭。

1939年2月,邊區部隊統一組成冀魯豫支隊,獨立團改為該支隊第一大隊,任大隊長。在支隊和中共魯西南地委的領導下,指揮第一大隊為保衛魯西南根據地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中央任命劉震為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司令員是對他的信任。

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工程部,6月29日,增設幹部管理部。

7月,由華東軍區空軍機關抽調人員,在遼東省東豐組建中朝空軍聯合轟炸機指揮所,聶鳳智任司令員。由華北、中南軍區空軍機關抽調人員,在遼西省開原組建中朝空軍聯合衝擊機指揮所,徐德操任司令員,吳富善任政治委員。

兩個指揮所歸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統一指揮。9月,東北軍區空軍政治委員周赤萍兼任中朝聯合空軍政治委員。12月,因作戰任務變化,撤銷轟炸機指揮所和衝擊機指揮所。

1952年1月16日,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與東北軍區空軍機關合並。在安東組織領導誌願軍空軍部隊的機關,對內稱東北軍區空軍機關第一梯隊,對外仍稱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

1952年9月,為了鍛煉組織指揮能力,取得指揮作戰經驗,華東軍區空軍指揮機構接替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的作戰指揮任務。

11月,華東軍區空軍司令員聶鳳智任中朝聯合空軍代司令員。

1953年1月20日,空軍第二軍軍部、空軍第三師等8個航空兵師和浪頭場站等單位,劃歸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建製。

4月,聶鳳智任中朝聯合空軍司令員。成立安東防空區司令部,歸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建製。成鈞兼任空聯司副司令員和安東防空區司令員。

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字,朝鮮戰爭結束。12月,東北軍區空軍司令部接替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的任務。華東軍區空軍指揮機構撤回南京。

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領導和指揮誌願軍空軍部隊英勇作戰,給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空軍以沉重打擊,完成掩護交通運輸、保衛重要目標和配合地麵部隊作戰等任務,為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做出重要貢獻。

當時,接梨樹是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所在地,也是蘇聯空軍首長、顧問和直屬機關、機要電台等所駐紮的重要基地。這一重地是經安東市政府和上級有關部門周密研究後,設在接梨樹原銅礦洞內外的,這樣既能抵禦對方的進攻,也能保證安全。

在洞外,誌願軍給蘇軍首長蓋起了兩棟小樓,在四周建起了食堂、俱樂部和辦公室。同時,又建起兩棟小平房,作為誌願軍招待蘇軍的招待所,隸屬安東空軍基地場站蘇軍招待處管轄。

招待所內有一個“執行排”和10多個擺台的人。他們是從大連調來的,大部分都會簡單的俄語對話。所長叫孟憲斌,是本溪南芬人。

在這裏,指揮部多次向朝鮮前線發出作戰命令。中、蘇、朝飛行員憑借這裏的指揮,打掉多架美國飛機。當然,誌願軍也親眼看到蘇軍犧牲的飛行員從這裏裝進火匣盒式的棺材裏。

當時,蘇軍首長胸前懸掛著飛行員的遺像,在哀樂的伴奏下,幾十個人眼含熱淚,將棺材裝上汽車拉到機場送回老家蘇聯。麵對這樣的場麵,招待所的戰士和蘇軍戰士一起淚流滿麵。

接梨樹這一紅色陣地的山洞內維修得非常好。有辦公室,有電台,有儲備食品及彈藥的庫房。洞內地麵是地板,裝有取暖爐,巷道有暖氣片,為防止雜音,房間全用紫紅色大絨布包上了牆皮。

招待員進入洞內清掃衛生時,鞋全脫下來放在洞外。每當發出空襲警報信號後,在洞口附近的人員立即鑽入防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