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晚上21時多,突然警報拉起長聲。蘇聯空軍首長、顧問和顧問的夫人,還有一個10多歲的男孩急忙躲入洞內,一位從河南臨時來的招待員家屬嚇得直哭。蘇軍顧問的夫人立即上前勸慰,告訴他不要怕,還從衣兜內掏出糖塊遞給他。大約10分鍾後,警報聲終於解除了。
這個招待所和蘇軍關係很融洽,誌願軍戰士幾乎每天都和他們一起看電影。看蘇聯的電影雖然語言不懂,但故事情節也大體看得明白,大家都很感興趣。
1952年深秋的一天,上級突然來了指示:下午有高級首長來,一定要做好安全保衛工作,也要搞好這頓會餐。於是,大家開始忙活起來。
14時,從大門外開來7輛轎車、吉普車。一個滿麵紅光、身著黃呢子軍上衣,顯得格外身強力壯的人從車上跳下來。大家一眼便認出,他就是彭德懷。
戰士們一齊向彭德懷行軍禮。接著,又從車上下來三四個人,他們紛紛點頭向戰士們致意。這幾個人中有時任朝鮮副首相南日、丹東市長段永桀、十三兵團領導洪學智等。他們是來向蘇軍慰問、致謝、通報戰時情況的。
在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的日子使很多戰士終生難忘。有一位戰士後來回憶說:
從那以後,我的工作幾經變化,1985年從五龍金礦離休了。轉眼50多年過去了,可我始終無法忘記接梨樹這塊抗美援朝的紅色陣地。它凝聚著中、蘇、朝人民用鮮血凝結成的友誼。它激勵著年輕一代繼承先烈為保衛國家、為創造美滿生活而奮鬥不息的精神。
這位戰士的話,道出了所有空軍聯合司令部軍人的心聲。中朝決定設立鐵路司令部
1951年5月,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中朝雙方共同認為朝鮮鐵路必須置於統一的軍事管製之下。
經過協商,決定在中朝聯合司令部領導下設立中朝聯合鐵路軍事運輸司令部,統一計劃和指揮戰時朝鮮鐵路運輸、修複與保護等事宜。
該司令部以中國同誌任司令,朝中各出一人任副司令,下屬各級組織均由中、朝兩國同誌分任正副職。中國鐵道兵團及朝鮮鐵道修複機構均歸軍事運輸司令部統一管轄。
同年5月,中、朝兩國政府簽署《關於朝鮮鐵路戰時軍事管製的協議》。8月,中朝聯合鐵道司令部正式成立。賀晉年任司令員,南學龍和另一人為朝方副司令員。
中朝聯合鐵道司令部的成立,是中朝雙方經過長期談判的結果,體現了中朝兩國的利益和友誼。
誌願軍入朝後,隨著3次戰役的勝利和戰線的向南推移,中朝軍隊的後方補給線越拉越長。當時,保障軍隊後勤供應問題的重要性就突出地顯露出來。
鐵路、公路戰線上的廣大官兵,為保證道路暢通,多運物資,群策群力,千方百計克服困難,采取許多創造性的措施,提高搶修和運輸效率。
在鐵路戰線上,以李壽軒為副司令員和崔田民為副政治委員指揮的誌願軍鐵道兵團,晝夜奮戰,在反“絞殺戰”期間,根據“聯合國軍”飛機轟炸特點,采取以集中對集中、以機動對機動的搶修方針,保證搶修。
當“聯合國軍”集中力量轟炸平壤以北三角鐵路時,誌願軍鐵道兵則集中一半以上的搶修力量,保證這一地區的搶修。當“聯合國軍”飛機在這一地區遭到誌願軍空軍和高炮部隊的嚴厲打擊後,采取不定區的機動轟炸時,誌願軍鐵道兵團在保證三角地區搶修的同時,則集中一定兵力,作為機動,以便其他地區隨炸隨修。
在重要車站,均修築迂回線,在重要橋梁地區均修築了簡便橋。為提高搶修速度,多搶通車時間,夜間搶修時,采取枕木排架法代替大彈坑的填土。為迷惑敵機,盡量減少橋梁被炸,則采取了架設活動橋梁的辦法,黎明前拆除幾孔橋梁,使敵機以為是壞橋,而不必轟炸,黃昏後再將橋梁架好,保證夜間火車通行。
鐵道兵不但搶修任務重,而且除了防敵空襲外,還要冒著生命危險排除美機轟炸時未爆炸的炸彈,其中大量的是定時炸彈。這些定時炸彈浸入地下幾米深,隨時都有爆炸危險。
鐵道兵官兵以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和科學態度,及時排除這些定時炸彈。1951年10月,在平壤以北三角鐵路幾十公裏的路段上,就排除定時炸彈108枚。
鐵道兵湧現了許多排彈能手,其中第四師司令部見習參謀鍾英,3天中連續排除定時炸彈16枚;該師第四團戰士吳青山在幾天中排除定時炸彈22枚;該師班長田清洲和第一師戰士李雲龍,分別拆卸定時炸彈18枚和34枚。
誌願軍鐵道兵搶修能力之強,就連美國空軍也無可奈何地表示歎服:“共軍搶修部隊填補彈坑的速度可以和F-80飛行員的轟炸速度匹敵。共軍從我‘絞殺戰’一開始就能迅速地搶修被炸斷的鐵路。共軍修路人員和修橋人員,已經粉碎了我們對平壤以北鐵路線的封鎖,並贏得了使用所有鐵路線的權利。”
同時,由於戰爭影響,到1950年底,朝鮮的工業生產已完全停頓。為了恢複和保證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轉,中朝聯軍打過“三八線”以後,朝鮮政府便做出“關於1951年第一季度恢複及發展國民經濟計劃”等一係列決定。
特別是1951年2月22日“關於改進戰爭時期鐵路工作”的決定,提出鐵路“為恢複工農業生產而保證國民經濟運輸的任務”。
於是,中朝雙方在如何保證鐵路運輸及鐵路管理體製方麵的矛盾隨之產生。
誌願軍出國作戰,由於朝鮮遭受戰爭的嚴重破壞,資源不足,致使部隊供應不能取之於當地,而美軍裝備精良,機動性強。因此,中方的物資和裝備基本上要靠國內運來。但朝鮮山地多,運途遠,且路況十分惡劣,而誌願軍汽車數量本來就不足,加上敵機日夜轟炸,損失極大,公路運輸力量更顯緊張。
這樣,鐵路運輸的重要性就顯得特別突出。早在1950年10月底11月初,彭德懷即向東北局提出應加強鐵路運輸和建立統一指揮機構的要求,還請求中央派鐵道兵到朝鮮加強修路力量。11月6日鐵道兵團和鐵路員工誌願援朝大隊相繼入朝,與朝鮮人民軍鐵道搶修部隊、朝鮮鐵路員工並肩作戰。
為了改善鐵路運輸的管理,協調中朝雙方的運輸任務,確保前線的供給和傷員及時轉運,彭德懷在11月16日又提出建立中朝鐵路聯合指揮機構的設想。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方先後派人來朝鮮,經使館安排多次同朝方有關人員商談,但均沒有結果。直到12月3日金日成親自到北京與中國領導人洽談後,才取得原則上的一致意見。
到12月底,中國方麵成立以劉居英為司令員、餘光生為政委、葉林為副司令員的東北軍區鐵道運輸司令部,後來改為東北軍區軍事運輸司令部,負責組織支前運輸,並指揮搶修鐵路。
同時,設立朝鮮鐵道軍事管理局,由中朝雙方共管,並充實了力量。
1951年1月22日至30日,東北軍區在沈陽召開後勤會議,專門研究誌願軍後勤工作問題。
參加會議的有誌願軍各軍後勤部、各分部以及東北軍區後勤部、東北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
周恩來率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總後勤部部長楊立三、空軍司令劉亞樓、炮兵司令陳錫聯、軍委運輸司令呂正操等領導人,專程來沈陽參加會議。
會議開始後,周恩來在明確提出建立一條打不垮、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的任務。
經過這些努力,使中斷的鐵路運輸,在球場、定州以北恢複了通車。
1951年1月即接運2944列車,較上月增加44%。到4月,在軍管局管轄範圍內的1391公裏線路中,通車線路已發展到1321公裏,東達釋王寺,南到南川。
盡管鐵路線大體通車了,但後勤供應的根本矛盾並未緩解,除了敵機轟炸造成的損失外,最嚴重的問題是鐵路運輸內部管理混亂,缺乏統一調度。
由於各部門、各單位之間互不了解,強調各自的重要性,爭車、爭路、爭時間,矛盾和衝突時有發生。經常出現的情況是,搶運上來的不是急需物資而無人卸車。急需的物資又因前沿山洞被占而積壓在後方,由此造成列車運行時間普遍延長,熙川以北山洞嚴重堵塞。1950年12月底積壓重車竟達329輛。
鐵路軍管局雖然成立,也由雙方共管,但中朝之間仍然存在著很大分歧。在管理方針上,究竟應該采取軍管方式,還是僅僅實行軍事代表製,尚未確定;在運力分配原則上,究竟是首先搶運軍需物資,還是以民用和經濟建設物資為主,也有爭論。
再加上組織機構極不健全,人員思想情緒不夠穩定,鐵路運輸的處境仍然十分困難。
為此,彭德懷向毛澤東抱怨:對運輸問題“若無速效解決辦法,勢必延長戰爭”。如何協調好各方麵的關係,建立統一調度、統一指揮的鐵路運輸機製,從而保障鐵路運輸的安全、暢通,已經迫在眉睫。
關於建立中朝聯合鐵路運輸司令部的問題,早在12月金日成訪問北京時就確定了基本原則。
金日成回到朝鮮後對中國駐朝鮮大使柴成文說:
前些時候關於鐵路運輸的軍事管製問題,中國同誌多次與我們的同誌商談,我們總有些人,就是不懂得沒有軍事上的勝利什麼也談不上的道理。這件事在北京已經商妥……
但實際上,在具體談判中卻困難重重,阻力仍然非常大。成立聯合鐵道運輸司令部
1951年2月19日,負責談判成立中朝鐵路司令部的中方代表東北交通部部長葉林、後勤部副司令員張明遠、鐵道兵彭敏向中央報告:
在談判中,朝方往往對問題考慮不周,提出的意見前後矛盾,但其中心思想是明確的。
1、在中朝雙方的運輸量超過朝鮮鐵路運輸能力的情況下,反對中方提出的“應首先滿足軍需運輸”的原則,而對朝鮮經濟恢複的考慮較多……
2、要求朝鮮交通省參與對鐵路的管理。雖同意成立聯合軍運司令部,中方為正,朝方為副,受中朝聯合司令部領導。但需與交通省合署辦公,並建議中國也成立類似朝鮮軍事交通局的機構。
3、在鐵路管理機構問題上,反對實行軍管製。樸憲永提出恢複朝鮮原各鐵路管理局,而將已經成立的臨時鐵路軍管局改為定州管理局。
到3月中旬,雙方在鐵路管理的基本原則方麵仍然存在較大差距。軍管與鐵路行政合而為一,是戰時提高鐵路運輸效率的有效辦法,而鐵路軍管局則是中朝聯合實行軍管的具體組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