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們有多少坦克?”

“暫時還沒有。”

“飛機、坦克都沒有,那不行!那不行!”

後來成為將軍的左勇昂然地回答說:

我們用劣勢裝備照樣可以打敗優勢裝備的敵人。我們不是已經消滅了國民黨800萬美式裝備的部隊嗎?

左勇的話使朝鮮人民軍深受鼓舞。

後來的事實驗證了左勇的話,誌願軍戰士與朝鮮人民軍情同兄弟手足,齊心協力,用步槍和手榴彈將以世界第一強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趕出了“三八線”,並使這支聯軍的總司令在“美國曆史上第一個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議”上簽了字。兩軍合力衝出封鎖線

1951年6月,隨著五次戰役的結束,敵我雙方轉入防禦相持狀態。

隻是在戰役的後期階段,從漢江北岸回撤過程中,六十軍一八〇師由於各種原因,慘遭重創,全師8000多人,包括負傷、陣亡、失散及情況不明的,達7600多人。

那些失散而沒有被俘的誌願軍官兵,後來慢慢地聚集起來,在一八〇師政治部主任的帶領下,在三八線以南冰天雪地的崇山峻嶺間,開始了長達300天的敵後遊擊戰。

這些失散的誌願軍戰士,利用美軍和南朝鮮軍怕打夜仗的心理,夜間主動偷襲一些美軍和南朝鮮軍的哨所或單個哨兵,得以補充彈藥和一點食物。他們一麵派人四處偵察,哪裏有可以突圍的地點,一麵派人到赤根山裏尋找朝鮮老鄉,設法搞糧食。

為了解決吃飯問題,他們不得不四處尋找機會,下山截擊對方的運輸隊,圍殲一些小股美軍和南朝鮮軍,以伺機突圍。這一來,便引起美軍和南朝鮮軍的注意,他們知道這赤根山上還有誌願軍部隊,就開始對赤根山進行圍剿掃蕩。

由於這些誌願軍都是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兵,對在敵後打遊擊戰有一套辦法。美軍和南朝鮮軍的幾次圍剿與掃蕩,都躲了過去。

1951年10月,朝鮮剛剛進入了寒風刺骨的冬天,寒風呼呼地刮著。戰士們選擇了兩個相距10公裏左右的向陽山坡,挖了兩個山洞。當他們山洞挖好後,大雪就封山了。

然而,為了解決吃的問題,他們不得不下山去截獲小股的美軍和南朝鮮軍運輸隊,以堅持生存下去。遊擊隊不斷的行動,使得美軍和南朝鮮軍十分不安。

1952年3月,美軍和南朝鮮軍請來曾侵略過中國的日軍作顧問,采用在中國使用過的“鐵壁合圍”戰術,出動3000美軍和南朝鮮軍,將赤根山口邊的所有村莊都燒光,然後向山上掃射,轟炸了一陣,接著衝向山林間。

誌願軍遊擊隊在這次突圍中,僅衝出了20多人。

1952年4月中旬,天氣逐漸轉暖,誌願軍遊擊隊慢慢地在山林間,向對方的前沿陣地摸去,天黑以後伺機衝過敵封鎖線。

誌願軍遊擊隊就這樣小心翼翼地走在叢林間。當太陽快要下山時,遊擊隊突然發現在他們的身後不遠處,有一小隊人在跟著他們。

遊擊隊立即鑽進小道邊的叢林中,潛伏下來。那一小隊人見誌願軍遊擊隊突然鑽進了山林,便一邊走一邊喊:“你們是不是誌願軍同誌,我們是人民軍敵後偵察隊,請誌願軍不要誤會。”

誌願軍遊擊隊一聲不吭地趴在山林間,沒有回答。那隊人一看誌願軍不回話,知道他們不相信。於是站在小路中間解開外麵的偽軍衣服,露出裏麵的人民軍製服。

原來,這是一支朝鮮人民軍第三軍團的敵後偵察隊,完成任務後返回路過這裏,偶然發現這一隊帶著武器,長發蓋臉的士兵,於是便悄悄地跟了下來。

等到跟近時才發覺這是一支被美軍和南朝鮮軍圍困在山上的誌願軍同誌,於是放心大膽地跟了上來。

這支人民軍偵察隊的隊長叫樸正林,他和誌願軍敵後遊擊隊領頭的一八〇師政治部主任,經過協商研究,決定一起衝出封鎖線。

人民軍偵察隊有15個人,誌願軍遊擊隊有18個人。樸正林說:

我們地形熟悉,把部隊分為3個小組,第一組由我們和誌願軍中還能打得動的編成混成組。第二組由我們派幾個領路的和誌願軍中負傷有病的編為一組。第三組殿後。

由於人民軍語言暢通,地形熟悉,誌願軍遊擊隊的官兵們也一致同意了樸正林的意見。

4月11日深夜,中朝兩隊官兵開始向“聯合國軍”封鎖線運動,在通過第一個前沿“聯合國軍”哨所時,沒有被“聯合國軍”發現,很快越過了“聯合國軍”的第一道封鎖線。但是在穿越“聯合國軍”的第二道封鎖線時,被“聯合國軍”發現了。經過約半個多小時的激戰,仗著人民軍地形熟悉,終於衝出了“聯合國軍”的封鎖線。

當時,由於戰爭條件十分艱苦,中央軍委把誌願軍能不能有飯吃,一直是作為能否取得戰爭勝利的重大戰略問題來解決的,對誌願軍的後勤保障極為關心。

早在1950年10月,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誌願軍時,毛澤東簽署的軍委命令中,明確規定:

中國人民誌願軍以東北行政區為總後方基地,所有一切後方工作供應事宜,統由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同誌調度指揮並負責保證之。

但是,由於缺乏現代條件下後勤保障的經驗,對美國空軍給我軍後勤保障造成的重要困難估計不足。因此,盡管我軍後勤保障早有準備和部署,但仍不適應前方部隊作戰的需要,尤其作戰物資的運輸補給極為困難。

在誌願軍遇到困難的時候,朝鮮人民主動伸出援助之手,他們有的向誌願軍送去糧食,有的送去衣服和被子。這些,都是中朝人民兄弟般情誼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