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
彭德懷認為這一指示十分重要。
3月1日,毛澤東又在為中央軍委起草的指示中明確指出,朝鮮戰爭有長期化的可能,至少我應做兩年的準備,為此,誌願軍應采取輪番作戰的方針。
毛澤東進而指出:
我軍必須準備長期作戰,以幾年時間,消耗美國幾十萬人,使其知難而退,才能解決朝鮮問題。
軍事地位的改變使美國國務院認為政治解決朝鮮問題的時機已到。美國國務院在2月22日建議杜魯門發表一項聲明,公開聲明,政治解決的目標是恢複1950年6月25日前的狀況。
但美國軍方認為要美國保證尊重三八線從軍事角度說是不恰當的,它無險可守,沒有軍事意義,隻能束縛自己,而不能束縛中朝軍隊。
美國國務院與軍方一再磋商,到3月19日已就下列基本問題達成一致:美國不必要也不可能用武力來統一朝鮮,中國的幹涉已經排除了這種可能性,美國的目的隻能是“擊退侵略和達到一個穩定的局麵”,使“聯合國軍”能夠分階段撤退“聯合國軍”所“尋求和要守住的一條防線應當是在三八線以北,並且應當既是在戰術上可資防守的,又是實際上能夠得到的”。
20日,參謀長聯席會議通知麥克阿瑟,美國政府正在謀求政治解決,並要他就今後幾星期中如何既保障聯合國軍的安全,又與中朝軍隊保持接觸提出意見。
麥克阿瑟於當日回電,要求對聯合國軍司令部不要再加軍事限製。他指出,以他所統率的軍隊,在對他所加的限製下采取軍事行動,是不可能打敗中朝軍隊的。
顯然,美國政府已經認識到,無法用軍事手段解決朝鮮問題,也不願長期陷入朝鮮戰爭;但在戰線變化較大、戰局還不穩定的情況下,如果首先提出停戰談判,又恐怕中蘇會在台灣和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問題上要求補償,使美國在政治和外交上陷入被動。
因此,美國政府又不願意立刻以三八線作為軍事分界線實現停戰。
當時,馬歇爾認為:
恢複戰爭前的狀態,會使共產黨軍隊在三八線以北公開或秘密地集結,在現在或將來,這種軍事力量的集中將使美國和聯合國軍陷入危險。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
恢複1950年6月25日以前的狀態不僅在政治上不能被接受,從免於軍事冒險的角度看,也完全無法接受。
當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地區之後,美國政府認為軍事和政治形勢對其有利,開始積極謀求停戰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