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張停火談判4
毛澤東對談判作出預測
1951年1月中旬,誌願軍前線部隊轉入休整,準備在兩個月後發動春季攻勢,爭取下一戰役開始後,連續作戰,一氣嗬成。
聯合國軍發起新的進攻時,中朝方麵軍隊剛剛轉入休整,部隊基本狀況尚未得到改善,運輸補給仍然極為困難,兵員還未來得及補充。
當時,美國和南朝鮮方麵地麵部隊已達25萬人,中朝軍隊雖有28萬,卻極度疲勞。
1月27日深夜,彭德懷在給毛澤東的請示電中申述誌願軍的困難,並建議:
為增加帝國主義陣營矛盾,可否以中朝兩軍擁護停戰,人民軍與誌願軍從烏山太平裏、丹丘裏線,北撤15至30公裏。消息如同意,請由北京播出。
彭德懷說,不許可放棄漢城、仁川,從軍事上說,這樣做甚為勉強,他要求毛澤東給予指示。
毛澤東於28日立即複電,意見十分明確。他不僅不考慮撤出漢城、仁川,而且要部隊繼續南進。
毛澤東指示說:
中朝兩軍在占領大田安東之敵軍以北區域以後再進行兩個至三個月的準備工作,然後進行帶最後性質的第五個戰役,從各方麵說來都比較有利。
毛澤東認為彭德懷關於限期停戰的建議是“不適宜的”,指出,“敵人正希望我軍撤出一段地區封鎖漢江然後停戰”,“這是我們決不能允許的”。
毛澤東強調說:
第四次戰役後敵人可能和我們進行解決朝鮮問題的和平談判,那時談判將於中朝兩國有利。
彭德懷經過慎重考慮,確信中朝軍隊進至大田、安東以北的設想是不現實的。他在31日給毛澤東的回電中再次申述誌願軍的種種困難,最後說:
第三次戰役即帶若幹勉強性,此次戰役則帶有更大的勉強性,如主力出擊受阻,朝鮮戰局有暫時轉入被動的可能。
根據當時具體情況,誌願軍的作戰方針是在西線,即漢江一線盡量阻擊敵人,在東線誘敵深入,造成有利於殲滅突擊之敵的態勢,而後集中主力實施反攻。
2月13日,中朝軍隊在東線取得橫城反擊戰勝利,並乘勝向橫城以西砥平裏發起進攻,遇頑強抵抗,幾至糧盡彈絕,16日被迫北撤。
在漢江防禦的西線部隊也打得極為艱苦。3月18日,美南朝鮮軍隊重新控製漢城。4月初,中朝部隊已基本撤至三八線以北。
敵軍發現我軍大量新部隊到達,也停止進攻。4月21日,戰役結束。在曆時87天的戰役中,敵軍一直向北發起猛攻,但也隻前進了100餘公裏。
2月15日,彭德懷趕回北京向毛澤東彙報。毛澤東認真考慮後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