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張停火談判3

外交部闡述中方立場

1950年12月31日,中朝方麵發起第三次戰役,這是中朝方麵實施突破三八線敵人防禦陣地的進攻戰役。

誌願軍確定的是“穩進”的方針,即速戰速勝,適可而止,口不要開得太大,也不要打得太遠,西線打到漢城以北,對漢城逼近而不攻;東線隻越過北漢江。

東線南朝鮮軍沒有戰鬥力,很快被支願軍突破;西線美國側翼暴露,美第八集團軍司令李奇微於1月3日放棄漢城。

4日,中朝方麵占領漢城。至8日戰役結束時,美軍和南朝鮮軍已被迫退到三七線附近。

誌願軍連續三個戰役的勝利,使上上下下滋長了不同程度的輕敵速勝情緒。

1951年1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祝漢城光複》的社論。社論提出:

前進!向大田前進!向大丘前進!向釜山前進!把不肯撤出朝鮮的美國侵略軍趕下海去。

接著,北京城內還舉行慶祝活動。

彭德懷馬上覺得不妥,他當即表示,假如以後因戰爭需要撤出漢城,又怎樣辦呢?

1月8日,就在彭德懷下令停止追擊的當天晚上,金日成與朝鮮外相樸憲永趕往彭德懷指揮部,他們在祝賀第三次戰役勝利的同時,詢問彭德懷,為什麼在部隊乘勝追擊到三七線附近時,突然下令收兵?

蘇聯駐朝大使拉佐瓦耶夫指名道姓地責備彭德懷:“哪有打了勝仗卻不追擊敵人的?哪有這樣的司令呢?”他堅持中朝軍隊應不斷進攻,擴大戰果,乘勝追擊,一直打到釜山,將敵人趕下海去。

拉佐瓦耶夫還向斯大林報告此事。

彭德懷將與蘇聯大使的分歧如實地向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作了彙報。

由於部隊連續作戰疲憊不堪,糧食和彈藥供應不足,因凍傷減員人數甚至超過戰鬥減員人數,故擬在三八線以北數十裏處,停止進軍,待來年春季再戰。

當時,任解放軍代總參謀長的聶榮臻也認為,經過兩個多月的連續作戰,部隊非常疲勞,物資裝備損耗很大,亟須休整補充。所以向毛澤東建議,把下一次戰役的發動時間推遲兩個月。

毛澤東將彭德懷的報告轉給斯大林。

斯大林回電讚揚彭德懷是當代天才的軍事家,說朝鮮戰爭的一切軍事行動都應聽從彭德壞的指揮。斯大林還批評拉佐瓦耶夫,不準他幹擾戰爭決策,不久即把他調回國去了。

另一方麵,美國在進一步檢討朝鮮戰爭戰略方針的同時,繼續進行和平試探。

12月12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向國防部長馬歇爾提交了一份關於朝鮮停戰條件的備忘錄,並由美國駐聯合國代表轉交給“三人小組”,作為美國政府的正式立場。其主要內容有:

1所有有關政府及當局,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和北朝鮮當局,應發布命令,停止在朝鮮的一切武力行動,並予以執行;此項停火應適用於全朝鮮。

2.建立一條橫貫朝鮮縱深約20英裏的非軍事區,其南界大致沿三八線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