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述可見,毛澤東從戰略高度提出對幹部進行認識論教育,是應當充分肯定的,這對於克服經濟工作中的主觀唯意誌論傾向,對於克服由於處於執政黨地位而可能給某些幹部帶來的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錯誤傾向是有好處的。事實上,這次倡導對幹部進行認識論教育,對於我們黨領導的經濟調整,對於經濟建設初步轉向穩定的軌道起了重大的作用。然而,我們又不能不看到,由於對階級鬥爭形勢的日益嚴重的估計,使這次認識論教育,一方麵是想在實踐中,在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過程中,認清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性,更好地進行現代化建設,但另一方麵卻在實踐中使全黨對階級鬥爭形勢的認識越來越不正確,最終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發生。這是值得記取的沉痛教訓。
三、一元論的辯證法
1950年毛澤東就曾說過:“現在的主要問題是辯證法在社會主義如何自由運用的問題。”從此以後,他自覺將辯證法運用於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麵,既有效地指導了社會主義建設,同時又使辯證法理論獲得了新的發展。這個發展主要表現為,他在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深入研究了唯物辯證法諸規律之間以及規律與範疇之間的關係,對唯物辯證法的結構和體係作了新的邏輯運演,提出了以對立統一規律為理論支點的唯物辯證法一元論新體係,並在此基礎上對辯證法的有關問題作了新的發揮。
(一)一元論辯證法體係思想的形成
建立一個一元論辯證法新體係的思想,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在一些哲學談話和哲學批注中明確提出來的。
1964年8月18日,毛澤東在同幾位哲學工作者談哲學問題時,有人請他講講三個範疇——對立統一、量變質變和否定之否定——的問題。他說,恩格斯講了三個範疇,我就不相信那兩個範疇。對立統一是最基本的規律,質量互變是質和量的對立統一,否定之否定同對立統一規律並列,這是三元論,不是一元論。最根本的是一個對立統一。沒有什麼否定之否定。1965年12月21日在杭州會議上的講話中又說:辯證法過去說是三大規律,斯大林說是四大規律,我的意思是隻有一個基本規律,就是矛盾的規律。質和量、肯定和否定、現象和本質、內容和形式、必然和自由、可能和現實等等,都是對立的統一。1965年,毛澤東在讀李達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綱》(內部討論稿)時批注道:辯證法的核心是對立統一規律,其他範疇如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聯係、發展……等等,都可以在核心規律中予以說明。蓋所謂聯係就是諸對立物間在時間和空間中互相聯係,所謂發展就是諸對立物鬥爭的結果。至於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應與現象本質、形式內容等等那樣,在核心規律的指導下予以說明。舊哲學傳下來的幾個規律並列的方法不妥,這在列寧已基本上解決了,我們的任務是加以解釋和發揮,至於各種範疇(可以有十幾種),都要以事物的矛盾對立統一去說明。
綜上所述,毛澤東關於建立一元論的辯證法新體係的基本思路是:辯證法的核心是對立統一規律,辯證法的基本規律隻有一個,辯證法的其他規律和範疇,都應在基本規律的指導下予以說明。具體說來有以下幾點:
其一,辯證法所謂的聯係就是對立物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聯係,而發展就是對立物之間又統一又鬥爭的結果和表現。離開了對立統一,就難以說明聯係和發展的實質。
其二,質量互變就是質和量、質變和量變的對立統一。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之所以是量變和質變兩種狀態,正是因為事物都是對立的統一。量變狀態時是事物的內在矛盾處於相對統一的狀態;質變是處於一事物向他事物轉化,即統一物分解的狀態。正是因為事物內部矛盾的又統一又鬥爭,才推動了事物不斷地由量變轉化為質變。
其三,否定之否定也是對立的統一。事物的發展,每一個環節,都是肯定與否定的對立統一。否定之否定也是受對立統一規律支配的。
其四,關於辯證法的其他範疇,如現象和本質、內容和形式、必然和自由、可能和現實等等,都是對立統一。離開了對立統一規律,也無法說明這些範疇。
毛澤東明確提出建立一元論辯證法新體係的構想是20世紀60年代的事情,但其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
20世紀30年代,毛澤東在延安係統研究哲學的時候,除了讀了經典作家的一些重要哲學著作外,還研讀了蘇聯的一些哲學教科書,因此,那時他關於辯證法規律的一些思想,就與這兩個方麵有著密切聯係。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恩格斯在其《自然辯證法》中把辯證法的基本規律表達為相互並列的三大基本規律,即量轉化為質和質轉化為量、對立麵的相互滲透、否定之否定三大規律。列寧在世時沒有見到過恩格斯的這部著作,當然也就不知道恩格斯有三大規律的提法。他在讀黑格爾辯證法著作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關於辯證法規律的觀點。他雖然也提辯證法的基本規律,但特別強調對立統一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蘇聯20世紀30年代的哲學教科書顯然是兼收並蓄了恩格斯和列寧的觀點。這些著作既講辯證法的三個規律,又講它的實質和核心。但在具體講這個問題時又有些差別,有的按照恩格斯排列的順序來講三個基本規律,即將“量轉化為質和質轉化為量”放在第一位,比如西洛可夫和愛森堡著的《辯證法唯物論教程》;有的則將對立統一規律放在首位,比如米丁著《辯證唯物論與曆史唯物論》。這雖然僅僅是排列順序的差異,但反映了對對立統一規律在辯證法體係中地位和作用的看法。毛澤東詳細讀過這些哲學教科書,並作了許多批注。這些批注表明了毛澤東在當時就特別注重列寧的提法,並且選擇了先講對立統一規律,再講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這樣一種排列順序。他為延安抗大寫的哲學講義《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的第三章“唯物辯證法”中就明確了他的排列順序:矛盾統一法則,質量互變法則,否定之否定法則。並指出這些“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法則。”在《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中,他還說,列寧常稱事物矛盾法則是辯證法的核心,它在辯證法中是一個最根本的最具有決定意義的法則。因此,我們的辯證法,就從這個問題講起,並且把這個問題講得比其他問題詳細一些。1937年5月李達的《社會學大綱》出版。這本書在研究辯證法的範疇時寫道:“對立統一的法則、由質到量及由量到質的轉變的法則、與否定之否定的法則,是辯證法的三個根本法則。這三個法則之中,對立統一的法則是根本的法則,是辯證法的核心,其他兩個法則,可說是對立統一法則的不同的顯現形態”。1938年1月17日至3月16日,毛澤東讀了這本書,當讀到這段文字時,他不僅在最後一句話的下麵畫了著重線,還在“根本的法則”前麵加了個“最”字。這一切都說明毛澤東對對立統一規律在辯證法體係中地位和作用的重視,其中就隱含著一元論辯證法新體係思想的種子。
建國以後,毛澤東非常重視運用辯證法,特別是運用對立統一規律來分析、觀察和解決問題。1957年1月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中,他針對否定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矛盾的形而上學觀點強調指出,社會上的事情總是對立統一的。社會主義社會也是對立統一的。因此,“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對立統一學說,觀察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的新問題,觀察和處理國際鬥爭中的新問題”。同年2月27日,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他就得出了如下結論:“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認為,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根本規律。這個規律,不論在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們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著的對立麵又統一,又鬥爭,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和變化”。在這裏毛澤東雖然不是直接講三大規律的關係,但強調對立統一規律的核心地位,這一點是非常明確的。1958年1月在《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中,談到了三大規律,繼續將對立統一規律排在首位。1959年底到1960年初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他再一次論述辯證法的規律問題,指出,世界上沒有不能分析的事物,隻是:(1)情況不同;(2)性質不同。許多基本範疇,特別是對立統一的法則,對各種事物都是適用的。這樣來研究問題、看問題,就有了一貫的完整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這裏,毛澤東不僅一般地講了對立統一法則的根本地位問題,而且講到了他在整個辯證法體係中的“特別”地位,這就向提出一元論辯證法體係的構想邁出了一大步。20世紀60年代以後,中蘇關係繼續惡化,毛澤東對國內階級鬥爭形勢的估計也日趨嚴重。在他看來,蘇聯已經變修,而中國如果不注意也有變修的危險。毛澤東認為,蘇聯之所以會出現修正主義,發生資本主義複辟,從思想根源上來說,源於斯大林不承認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矛盾的形而上學思想。斯大林在論述辯證法規律時,既不按恩格斯的講法提三大規律,又不照列寧的講法突出對立統一的地位,而是把聯係的觀點、運動變化的觀點、量變質變的觀點、對立而鬥爭的觀點並列為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四大特征,明顯地忽視了對立統一規律在辯證法中的核心地位。不僅如此,他還得出了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關係同生產力狀況“完全適合”,不存在矛盾的形而上學的結論。斯大林的這種觀點對我國理論界的影響是很大的。對此,毛澤東是堅決反對的。正是針對斯大林的這種觀點,在總結無產階級專政曆史經驗的基礎上,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進一步研究了辯證法的結構,提出了一元論辯證法體係的新構想。
由此可見,毛澤東建立一元論辯證法新體係的構想是他在研究經典作家思想的基礎上經過深入思考的結果,是他20世紀30年代哲學思想的符合邏輯的發展。因此,他的這一思想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科學性。也正因為如此,他以此為理論支點,使自己的辯證法理論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同時,又因為這一構想的提出具有特殊的時代背景,也就難免具有時代的局限性。
(二)一元論的辯證法與辯證法的新發展
一元論的辯證法,強調對立統一規律的核心地位,認為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最根本的規律,它不僅是存在於自然、社會、思維整個世界的各個方麵和過程中的最一般規律,而且也是反映自然、社會、思維最一般規律的唯物辯證法體係中的核心線索。我們不僅可以用它來分析研究整個世界的運動、變化和發展,而且可以用它為理論支點來分析說明唯物辯證法的其他規律和範疇,納入這樣一個新的體係中,不僅會使我們對這些規律和範疇產生新的認識,有利於發揮辯證法指導現實的功能,而且會使我們在新的辯證法體係的指導和規範下,更科學地觀察和研究社會實踐,總結建設中的經驗教訓,豐富和發展辯證法理論自身,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寶庫增添反映時代精神的新的內容。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一方麵在運用和發展辯證法理論的過程中構築新的辯證法理論體係;另一方麵又在新的體係的指導下研究辯證法的規律和範疇,從而對辯證法作出了新的發展。這些發展除提出了一元論的辯證法體係構想外,還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麵:
1.關於物質的無限可分問題
建國以後,毛澤東對自然科學中的哲學問題的研究非常重視,他在這方麵的突出貢獻就是,運用對立統一規律研究物質結構問題,提出了物質無限可分的思想。
早在1955年在許多科學家還把質子、中子視為物質最根本的組成部分的情況下,毛澤東就提出了物質無限可分問題。這年1月,毛澤東親自召開了一次專門研究我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發展問題的會議。在會上,他悉心聽取了科學家們的彙報,觀看了儀器表演,詢問了有關問題,作了一係列重要指示。就是在這次會上,他談到了原子核內部的結構問題。他利用對立統一規律分析說:原子裏頭分為原子核與電子,它們是對立麵的統一。原子核裏頭又分為質子和中子,它們也是對立麵的統一。一分為二是普遍的現象。質子、中子、電子也仍然是可分的。現在實驗上雖然還沒有證明,將來實驗條件發展了,將會證明它們是可分的。半年以後,美國第一次發現了“反質子”,一年以後,又發現了“反中子”,證明了毛澤東的正確預見。
1957年11月18日在莫斯科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上,毛澤東在吸取新的科學成果的基礎上又說:“在原子裏頭,就充滿矛盾的統一。有原子核和電子兩個對立麵的統一。原子核裏頭又有質子和中子的對立統一。質子又有質子、反質子,中子又有中子、反中子。總之,對立麵的統一是無往不在的”。
20世紀50年代,日本著名物理學家阪田昌一遵循物質無限可分的思想,通過實驗研究,提出了“基本粒子”還可再分的論點,並發表了《基本粒子的新概念》的文章。1963年秋,毛澤東從《自然辯證法研究通訊》上讀到了阪田的這篇文章,很是欣賞。1964年8月18日,他在北戴河同幾位哲學工作者談話時,特別談到阪田這篇文章中提出的基本粒子並不是最後不可分的粒子的觀點。他談到:“列寧講過,凡事都可分。舉原子為例,不但原子可分,電子也可分。可是從前認為原子不可分。原子核分裂,這門科學還很年青。近幾十年來,科學家把原子核分解了。有質子、反質子,中子、反中子,介子、反介子,這是重的,還有輕的。至於電子同原子核可以分開,那早就發現了。電線傳電,就利用了銅、鋁的外層電子的分離。電離層,在地球上空幾百公裏,那裏電子同原子核也分離了。電子本身到現在還沒有分裂,總有一天能分裂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這是個真理。不信,就試試看。如果有竭,就沒有科學了。世界是無限的。時間、空間是無限的。空間方麵,宏觀、微觀,是無限的。物質是無限可分的。所以科學家有工作可做,一百萬年以後也有工作可做。聽了些說法,看了些文章,很欣賞《自然辯證法研究通訊》上阪田昌一的文章。以前沒有看過這樣的文章。他是辯證唯物主義者,引了列寧的話”。不久,北京舉行國際學術討論會,阪田昌一作為日本代表團團長參加了會議。8月23日,毛澤東接見與會各國科學家時,同阪田握手,當麵稱讚他的文章,並向在場的其他領導人推薦。8月24日,毛澤東又邀請於光遠、周培源等哲學家和科學家到中南海談阪田文章,說:“世界是無限的。世界在時間上、空間上都是無窮無盡的。在太陽係外有千千萬萬個恒星,它們組成銀河係。銀河係外又有千千萬萬個銀河係。宇宙從大的方麵看來是無限的。宇宙從小的方麵看來也是無限的。不但原子可分,原子核也可以分,電子也可以分,而且可以無限分割下去”。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恩格斯曾針對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所流行的原子不可再分的機械論觀點進行過反駁,並預言原子可分,原子隻不過是物質分割的無窮係列中存在的一個“關節點”。後來列寧又預言“電子和原子一樣,也是不可窮盡的;自然界是無限的,而且它無限地存在著”。毛澤東在總結20世紀中葉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所提出的物質無限可分性思想,顯然是對恩格斯和列寧這些天才思想的繼續和深化。同時,這一思想的提出,也是毛澤東哲學思想自身的邏輯發展。毛澤東既然將對立統一規律視為宇宙的根本規律,這就必然要涉及到自然界中的對立統一問題。用對立統一分析自然界,徹底貫徹一分為二的觀點,這就必然得出物質無限可分的結論,這是符合邏輯的。因此,物質無限可分思想的提出,無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還是在毛澤東哲學理論體係的完善上,都占重要的地位。
20世紀50年代前後,物理學對微觀領域的研究獲得突破性進展,相繼發現了一大批基本粒子,麵對這種情況,許多物理學家認為,基本粒子構成了“物質的原始”,不能再分割。毛澤東在這種背景下提出物質無限可分的思想,顯然是對這種觀點的抑製和批判。我國的自然科學工作者,正是在毛澤東物質無限可分性理論的指導下,於1965年9月到1966年6月間,提出了強子結構的“層子模型”理論,並引起國際物理學界的關注。1978年,美國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格拉肖,在第七屆國際粒子物理學討論會上,建議把誇克這些假設中的新的組成部分命名為“毛粒子”,以紀念已故的毛澤東主席。後來,他曾解釋說,他之所以這樣命名,是因為這與中國的毛澤東主席有聯係,按照他的哲學思想,自然界有無限的層次,一個比一個更小的無窮地存在著,因此,我想取用他的名字。
2.關於總的量變過程中的部分質變問題
關於總的量變過程中部分質變的思想,蘇聯哲學工作者在20世紀30年代就有所論及,曾有過“過程內部的飛躍或質量內部的飛躍”的提法。隨著蘇聯哲學著作的傳入,這一思想在中國當時的哲學論著中得到了迅速的反映。李達1937年在《社會學大綱》中將其稱為“部分的飛躍”;艾思奇1939年在他所擬的哲學《研究提綱》中明確提出了“部分的質變”的概念;郭化若1940年在《軍事辯證法》中也使用過“小的質變”的提法。但這一問題在這些著作中都沒有得到展開論證和詳細說明。
毛澤東在20世紀30年代寫的《矛盾論》等著作中,也蘊含了這一思想,但從未明確使用“部分質變”的概念。從現在所掌握的材料看,他最早明確講“部分質變”問題,是在1958年1月的《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中,但也隻是作為工作方法提出來,並沒有加以詳細論證。他說,社會主義有許多發展階段,進到共產主義時代了,又一定會有很多很多的發展階段,從這個階段到那個階段的關係必然是一種從量變到質變的關係。我國現在經濟上的平衡和不平衡的變化,是在總的量變過程中許多部分的質變。若幹年後,中國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那時候完成一個飛躍,然後再繼續量變的過程。這年11月在第一次鄭州會議上,毛澤東提出要區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集體所有製和全民所有製兩個不同質的階段問題,指出不要把這些不同質的階段混淆起來。這裏涉及到了部分質變問題,但沒有明確提出“部分質變”的概念。
1959年底到1960年初,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過程中,毛澤東結合社會主義製度鞏固與發展的關係等問題,全麵、係統地論述了他關於部分質變的思想理論。毛澤東將對立統一規律應用於事物發展過程理論的研究,重新審視了量變與質變的關係,邏輯地引出了總的量變過程中部分質變的結論。他認為,量變和質變是對立的統一,量變中有部分的質變,不能說量變的時候沒有質變;質變是通過量變完成的,不能說質變中沒有量變。質變是飛躍,在這個時候,舊的量變中斷了,讓位於新的量變。在新的量變中,又有新的部分質變。在一個長過程中,在進入最後的質變以前,一定要經過不斷的量變和許多的部分質變,如果沒有部分質變,沒有大量的量變,最後的質變就不能來到。
為了講清部分質變的道理,毛澤東結合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列舉大量的事例進行了多方麵的論證和說明。他針對蘇聯教科書中關於“徹底鞏固”集體農莊、“徹底鞏固”社會主義製度的提法指出:“徹底鞏固集體農莊所有製”。“徹底鞏固”這四個字看了不舒服。任何東西的鞏固都是相對的,怎麼能徹底呢?如果自有人類以來,所有的人都不死,都徹底鞏固下來,這個世界怎麼得了?宇宙間,地球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斷發生、發展和死亡,都是不能徹底鞏固的。人也是在從生到死的這個過程中,經過童年、少年、青年、壯年到老年這樣不同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既是一個量變過程,同時也是不斷地進行部分質變的過程。難道能夠說,從小到大,從大到老隻有量的增加,沒有質的變化?人死了就達到整個的質變,這個質變是通過以往的不斷的量變,通過量變中不斷的部分質變而完成的。
在上麵這些論述的基礎上,毛澤東還初步探討了部分質變的形式問題。比如,他講道:一個工廠,廠房有了,規模有了,裏麵的機器設備部分地更新,這就是部分質變。打垮蔣介石這是一個質變,這個質變是通過量變完成的。要有三年半的時間,要一部分一部分地消滅蔣介石的軍隊和政權,而這個量變中間同樣有部分質變。設備現代化就是經常更新和改進使用的設備,辦法是用新部件替換機床和機器的舊部件,安裝更完善的發動機和各種裝備,這就是部分質變。
毛澤東還論證說,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不斷地進行的,這是事物發展的連續性,但是每個階段總是有個“邊”,這又反映了事物發展的階段性,承認質變或部分質變,就是承認了這個“邊”,在社會主義思想戰線上經過不斷的量變,不斷地部分質變,總有一天資本主義思想的影響完全肅清了,到那時,這種思想改造的質變也就完成了,然後又會開始新的量變過程中的部分質變。毛澤東的這些論述清楚地表明了他關於階段性部分質變的思想。
總之,毛澤東關於總的量變過程中部分質變的思想理論,不僅為馬克思主義的不斷革命論和革命發展階段論奠定了哲學理論基礎,對革命和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而且使這一沉寂了30多年的哲學原理,得到了係統、完整的闡發,並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對於深化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研究,豐富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理論寶庫做出了重要貢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3.關於肯定否定規律問題
毛澤東在提出並論證一元論辯證法體係時,還將否定之否定規律納入新的體係進行分析,用對立統一規律來說明和解釋否定之否定規律,從而得出要改“否定之否定規律”這種稱謂為“肯定否定規律”的結論。
1958年1月在《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中,毛澤東說:對立統一的規律,量變質變的規律,肯定否定的規律,永遠地普遍地存在。這裏毛澤東隻是改變了關於否定之否定規律的提法,還沒有展開論述。1964年8月18日,毛澤東與幾位哲學工作者談話時,在講了辯證法的一元化思想,不同意將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平行並列後,接著說:沒有什麼否定之否定。肯定,否定,肯定,否定……事物發展,每一個環節,既是肯定,又是否定。奴隸社會否定原始社會,對於封建社會它又是肯定。封建社會對奴隸社會是否定,對資本主義社會又是肯定。這是現在掌握的毛澤東論證肯定否定規律的最詳細的材料。在這裏,毛澤東運用對立統一規律的原理,以社會運動過程為例,剖析了事物發展過程中肯定和否定之間的對立統一及其相互轉化,闡明了事物運動發展過程的本質特征。在毛澤東看來,任何事物本身都既包含著肯定因素,又包含著否定因素,是肯定因素與否定因素的對立統一,因而事物運動發展的每一個環節或階段,都反映著事物內部肯定和否定兩種因素的矛盾運動,反映著肯定和否定兩種相反的運動趨勢。當事物的發展從一個環節轉化為另一個環節,從一個階段轉化另一個階段時,前一個環節或階段中的否定因素就轉化為肯定因素,同時又產生新的否定因素。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這樣由肯定走向否定,到新的肯定,再到新的否定和新的肯定的過程,都是這種肯定、否定、肯定、否定,……循環往複以至無窮的係列運動。
毛澤東的上述思想與他以往的思想既有聯係又有區別。在以往,他也曾主張提否定之否定規律。如前麵已提到毛澤東在抗大講課時曾把“否定之否定法則”列為辯證法的三大根本法則之一。在延安時期,毛澤東是主張提“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到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也使用過否定之否定來揭示事物的發展過程。如在1958年5月8日八大二次會議的講話中,他說,事物總要走向自己的反麵。希臘的辯證法,中世紀的形而上學,文藝複興。這是否定之否定。中國也是如此,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這是辯證法,封建時代的經學,這是形而上學,現在又是辯證法。列寧的辯證法,斯大林的部分形而上學,現在的辯證法,這也是否定之否定。1965年他在李達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綱》(內部討論稿)的批注中也提到否定之否定。這一切都說明,毛澤東是承認否定之否定規律,而且在一定的時候,也主張用“否定之否定”這一稱謂來表達這一客觀規律的。
但是,從延安時期起,毛澤東在論評這一規律時,就表現出了另外一種傾向,那就是對“否定之否定”或三段式的普遍性持懷疑態度。在讀《辯證法唯物論教程》時,他在批注中曾說:“過程中的階段有表現為否定之否定的,社會現象中此例甚多。但不是一切都表現為否定之否定,例如動植物之生涯”。他雖然當時沒有也不可能明確提出用“否定之否定”稱謂這一規律不妥當,但在批注中已明顯地看出他更注重對這一規律的本質的闡發,即強調肯定否定的矛盾性以及由此決定的辯證否定的意義。在批注中他把否定之否定的本質明確概括為辯證的否定。他說:“否定不是破壞一切,一刀兩段,不是絕對的否定,而是先行的東西中間包含有後來的東西,後來的東西中間包含有先行的東西。沒有否定的運動,也就沒有肯定的運動。一切過程都是如此”。這裏明確強調了肯定否定的普遍性。毛澤東哲學發展中的這種傾向,是以對立統一規律理論為前提的,因而隨著建國以後他對對立統一規律在辯證法體係中的核心地位的強調,將“否定之否定規律”的稱謂改為“肯定否定規律”的提法,也就是邏輯的必然了。從這個角度來看,毛澤東在1964年8月18日談話中講的“沒有什麼否定之否定”,並不是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樣是對否定之否定規律本身的否定,而是否定這種提法。在他看來應當把“否定之否定”納入肯定、否定、肯定、否定……的無窮係列中,因為從這個肯定否定對立統一的無限係列看,“否定之否定”隻反映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或環節,而這個階段或環節也是肯定否定的對立統一。基於上述看法,毛澤東認為改稱“肯定否定規律”更能準確地反映宇宙的這一客觀規律。
毛澤東運用對立統一規律來分析事物的發展過程,將否定之否定規律改稱為肯定否定規律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就這一規律的基本內容來講,它反映的是事物運動發展過程中每一環節或階段內部的肯定和否定的對立統一關係,以及事物發展運動過程的波浪式運動。波浪式運動實質上是肯定否定矛盾運動的表現形式,因而用“肯定否定規律”比用“否定之否定規律”更能全麵準確地概括事物發展的全過程。從形式上來講,辯證法的其他規律和範疇,如對立統一、質量互變、現象本質等都是用成對的概念來表達的,唯有“否定之否定”例外。改用“肯定否定”的表達形式,就使它與其他規律和範疇的表述一致起來了。所以,用“肯定否定規律”更能反映事物發展的全過程,更容易被人理解。毛澤東的這一修改值得引起應有的重視。
(三)毛澤東一元論辯證法思想的局限性
綜上所述,毛澤東關於建立一元論辯證法體係的構想,從理論上強調對立統一規律的核心地位,將其他規律和範疇統率於對立統一規律之下予以說明,這既是對列寧辯證法思想的具體說明和發揮,又是對他以往辯證法思想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不僅為我們建構一個邏輯嚴密而又有利於發揮其實踐功能的唯物辯證法體係指出了一條可行的基本思路,而且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結合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對唯物辯證法的許多思想作出了新的發展。這都是應當充分肯定的理論貢獻。
然而,任何思想的形成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毛澤東的這一思想也不例外。這不僅表現為由於時代的限製,他沒有充分地展開這一思想,還表現在由於各種條件的限製,他在有限的具體論述中,也存在某些缺陷。比如,他注意到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不能與對立統一規律並列,這是對的,可當他將這二者與其他範疇並列在一起時,卻沒有注意到已經降低了它們在辯證法體係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他注意到對立統一規律對理解和說明其他規律和範疇的作用時,卻沒有注意到其他規律和範疇對理解對立統一規律的作用。總而言之,他在強調對立統一規律的核心地位時,具有忽視和降低其他規律和範疇作用的傾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毛澤東在辯證法理論上的這種傾向性,導致了一些人對辯證法的片麵性理解,在講解和學習辯證法時,隻講對立統一規律,不講其他規律和範疇,用對立統一規律代替整個辯證法。而對對立統一規律的理解又偏重於鬥爭的一麵,忽視同一的一麵,這就為“鬥爭哲學”的盛行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從而給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造成了極大的危害,這是應當認真記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