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晚年毛澤東論意識形態領域階級鬥爭(1 / 3)

意識形態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視野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意識形態不僅具有理論上的邏輯特征,而且更多的灌注了時代性很強的實踐內容,因此,社會每一次較大的變遷,都會引起理論界對意識形態的重新審視。研究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社會意識形態領域階級鬥爭的觀點,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社會主義時期階級鬥爭的主要戰線是意識形態領域

社會發展的曆史進程表明,完整形態的階級鬥爭即利益根本對立的階級之間的鬥爭,包括經濟鬥爭、政治鬥爭和思想鬥爭三種相互聯係的基本形式。恩格斯首先揭示了這一曆史事實,他說:“自從有工人運動以來,鬥爭是第一次在其所有三方麵——理論方麵、政治方麵和實踐經濟方麵(反抗資本家)互相配合,互相聯係,有計劃地進行著。”從意識形態是表現並維護階級根本利益的這一觀點出發,列寧特別重視意識形態這種階級鬥爭形式,強調掌握革命理論的重要性,得出了“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這一著名論斷。毛澤東繼承了恩格斯、列寧的這些光輝思想,結合中國革命鬥爭的實際,將三種鬥爭形式互相配合,成功地運用於長期的革命實踐,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其成功之處在於,他能夠從具體的鬥爭形勢出發,根據不同的時間、地點、條件,靈活地設計三種鬥爭形式的合理配置,善於根據時代的變遷來確定鬥爭形式的重點。毛澤東認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構成了社會的主要矛盾,矛盾雙方在根本利益上存在著尖銳的衝突,因此,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大眾必須向所麵對的敵人進行經濟的、政治的和思想的鬥爭。在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中國社會內部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兩個階級的矛盾鬥爭,不僅突出地表現為經濟戰線上的限製與反限製、改造與反改造的鬥爭,而且表現在政治思想戰線上。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國社會的又一個轉折點。適應社會結構的新變化,9月份,毛澤東主持召開的中共“八大”明確宣布,我們已經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轉變,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消滅,階級鬥爭已基本結束,國內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毛澤東一方麵對“八大”所作出的階級鬥爭基本結束,今後主要轉向經濟建設的結論表示認同,另一方麵又認為,基本結束就是還沒有完全結束。他在1957年春天的一係列會議和談話中反複強調這一點。他說,過去幾十年,我們主要的工作就是階級鬥爭工作,還不是建設工作。現在階級鬥爭這件工作基本上結束。所謂基本結束就不是完全結束了。又說,所謂基本結束,就是說還有階級鬥爭,特別是表現在意識形態一方麵,隻是基本結束,不是全部結束,這一點要搞清楚,不要誤會。這個尾巴是拖得很長的,特別是意識形態這一方麵的階級鬥爭。這些思想很快就在正式的文件中得到了表達。1957年3月的《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我們國內革命時期的大規模的急風暴雨式的群眾階級鬥爭已經基本結束,但是還有階級鬥爭,主要是政治戰線上和思想戰線上的階級鬥爭,而且還很尖銳。思想問題現在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問題。”綜上所述,毛澤東對生產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後的階級鬥爭形勢的估計包括兩個方麵的意思:一是大規模的群眾性的階級鬥爭已基本結束;二是還有階級鬥爭,主要集中在意識形態領域。

毛澤東的這一觀點,是基本上符合客觀實際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社會的階級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剝削階級已經喪失了他們原有的生產資料和政治權利,深受剝削階級統治和壓迫的工人和農民,已經變成了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被消滅了。再進行經濟上、政治上的大規模階級鬥爭已經不必要了。但是,國內外反動勢力在思想文化方麵還有相當的勢力,他們可以在這個領域同我們較量。因此,階級鬥爭在意識形態領域確實還沒有結束。幾十年來的曆史發展證明了毛澤東這一論斷的正確性。這一論斷既強調了階級鬥爭還沒有結束,又強調了階級鬥爭局限於一定的範圍,因而,既避免了階級鬥爭熄滅論,又與階級鬥爭擴大化理論有明顯的區別。

二、社會主義時期意識形態領域為什麼還存在階級鬥爭

1957年1月,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中,號召全黨“要照辯證法辦事”,同時他明確指出:“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對立統一學說,觀察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的新問題,觀察和處理國際鬥爭中的新問題。”因此,他首先用對立統一學說分析了意識形態領域階級鬥爭存在的根源。他指出:“社會主義社會也是對立統一的,有人民內部的對立統一,有敵我之間的對立統一。在我們的國家裏還有少數人鬧事,基本原因就在於社會上仍然有各種對立的方麵——正麵和反麵,仍然有對立的階級,對立的人們,對立的意見。”“就我國的情況來說,現在的階級鬥爭,一部分是敵我矛盾,大量表現的是人民內部矛盾。”毛澤東用對立統一規律來分析意識形態領域階級鬥爭的根源,是堅持矛盾普遍性的表現;同時他也指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特殊性,即階級鬥爭大量地表現為人民內部矛盾,這也就明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鬥爭已經不再具有它作為完整形態的階級鬥爭的組成部分時那樣的規模和形式了。用對立統一觀點分析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鬥爭,這本身並不是產生階級鬥爭擴大化的思想機製,這裏的關鍵是要看到製約這些鬥爭的條件以及由此決定的矛盾的特殊性質。

人們的一定的階級意識是對自己所處的經濟地位的反映。意識形態上的階級鬥爭則是經濟利益的根本衝突在思想上的反映。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的階級結構將決定著意識形態領域階級鬥爭的存在和性質。因此,毛澤東還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係的角度分析了意識形態階級鬥爭的根源。在1957年3月,他說,我們現在是處在一個社會大變動的時期,有幾億人口進入社會主義改造運動。全國各個階級的相互關係都在起變化。“這樣的大變動當然要反映到人們的思想上來。存在決定意識。在不同的階級、階層、社會集團的人們中間,對於這個社會製度的大變動,有各種不同的反映。”這個大變動廣大人民群眾是熱烈擁護的,但也有反對的。這就表現為社會主義思想和資本主義思想的階級鬥爭。這是因為,三大改造後,雖然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被消滅,但是,在公私合營的工商企業中,資本家還在拿取定息,他們還擔任合營企業的管理人員,還處於由剝削者向勞動者轉變的過程中,剝削根子還沒有完全脫離,同工人階級之間的階級矛盾還沒有完全解決。“被推翻的地主買辦階級的殘餘還是存在,資產階級還是存在,小資產階級剛剛在改造。”這些人的“思想意識是一定要反映出來的。一定要在政治問題和思想問題上,用各種辦法頑強地表現他們自己。”因此,“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基本勝利以後,社會上還有一部分人夢想恢複資本主義製度,他們要從各個方麵向工人階級進行鬥爭,包括思想方麵的鬥爭。”毛澤東上述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