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政治心理的趨向是增強團結的紐帶。在一定的條件下,特別是當社會出現大的波動,比如國內發生了重大的政治事件或國家麵臨異族入侵時,社會成員的政治心理的趨同方麵,往往反映了社會成員的大多數人的要求和願望。在這種情況下,社會政治心理就會成為聯結人們之間關係的紐帶,使全社會成員間的凝聚力增強起來。毛澤東在整個民主革命時期注重把握人們的政治心理,特別是在抗日戰爭爆發後,黨和毛澤東除了在人力、物力和製定正確的戰略戰術方麵進行不懈的努力外,在這一方麵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毛澤東認為:“如此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沒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動員,是不能勝利的。……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要勝利又忽視政治動員,叫做‘南其轅而北其轍’,結果必然取消了勝利。”這種政治動員、政治鼓動、政治號召,使全國人民通過政治心理活動的同頻共振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波,增強了戰鬥力,確保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同樣重視了這一點。
(二)政治理論或政治意識形態
毛澤東不僅注意研究作為低層次政治意識的政治心理的作用,而且更重視作為高層次政治意識的政治理論或意識形態的作用,並將其運用於革命和建設的政治實踐中。毛澤東對政治理論或政治意識形態的闡發集中在兩個大的方麵:
1.在實踐中發展政治理論,增強政治主體政治意識的自覺性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因此指導中國共產黨進行革命鬥爭的政治意識形態顯然是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理論,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毛澤東認為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隻是指導政治實踐的普遍真理,我們采取的隻是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要想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還必須將其與中國的革命政治實踐結合起來,創立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理論。在這個問題上,毛澤東強調以下三點:
其一,在實踐中形成正確的政治理論。毛澤東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從來特別強調馬克思主義在政治實踐中的地位和作用,但他自始至終是反對教條主義的。他主張應該在實踐中形成指導實踐的正確理論。本世紀20年代後期和30年代前期,中國革命中存在著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和把共產國際指示、蘇聯經驗神聖化的錯誤傾向,給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造成了重大的損失。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此進行了反對和抵製,並在這種反對和抵製中自覺地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創立了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與此同時,毛澤東還從理論上對此進行了總結和闡發,提出了要在政治實踐中發展政治理論的正確思想。他在1930年5月寫的《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明確指出:“無產階級要取得勝利,就完全要靠他的政黨——共產黨的鬥爭策略的正確和堅決。共產黨的正確而不動搖的鬥爭策略,絕不是少數人坐在房子裏能夠產生的,它是要在群眾的鬥爭過程中才能產生的,這就是說要在實際經驗中才能產生。”因此,必須把馬克思主義一般理論與中國的實際結合起來,在實踐中找到正確理論的生長點。“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毛澤東提出的這一理論原則貫徹於他一生的理論創造生涯。正是在實踐中,他形成了以《新民主主義論》為核心的新民主主義理論,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一係列正確理論。
其二,在實踐中檢驗政治理論正確與否。對於政治理論形成以後,到底正確與否,毛澤東認為也必須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檢驗,“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隻能是社會的實踐。”“馬克思列寧主義之所以被稱為真理,也不但在於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等人科學地構成這些學說的時候,而且在於為爾後革命的階級鬥爭和民族鬥爭的實踐所證實的時候。”毛澤東在這裏是從一般意義上講的,但也同樣適用於關於政治理論的情況。不僅馬克思主義的一般政治理論是如此,指導具體政治實踐的政治理論也是如此。比如對於中國應該向何處去的問題,在40年代曾發生過激烈的爭論:頑固派認為,中國既不是半封建社會,也不是半殖民地社會,所以“救中國的方法”既不能進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也不能進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而是要按“四大家族”的樣板發展資本主義,實質是建立封建法西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以中國的托派為代表的“左”傾空談派認為,中國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是“資本主義社會”,因而“救國方案”不能是進行民主主義革命,而應該發展“社會主義運動”。動搖不定的民族資產階級認為,應該走中間道路,在抗日戰爭勝利後,建立一個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同時,共產黨內部也有一些人由於受“一次革命”的影響,也幻想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畢其功於一役”。這些對於中國向何處去的政治理論式的政治方案,哪一個是可行的呢?這隻能在實踐中得到檢驗。亦即哪一個能夠拯救中華民族,引導我們走向解放之路,哪一個就是真理。毛澤東提出的新民主主義理論是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科學思想主張,實踐證明,他的這一理論是正確的。
其三,在實踐中發展政治理論。整個世界時刻處在發展變化的過程中,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獲得檢驗的政治理論也不會是僵死不變的教條。因此,毛澤東特別強調真理在實踐中同謬誤作鬥爭對自身發展的意義。他說:“有比較才能鑒別。有鑒別,有鬥爭,才能發展。真理是在同謬誤作鬥爭中間發展起來的。”又說:“馬克思主義必須在鬥爭中才能發展,不但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也必然還是這樣。正確的東西總是在同錯誤的東西作鬥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這是因為:“為了判斷正確的東西和錯誤的東西,常常需要有考驗的時間。”毛澤東自己所闡明的正確的政治理論都是在同錯誤傾向作鬥爭的過程中形成的,而且也是在實踐中逐步完善的。無論是他創造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的理論,還是他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都無例外。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毛澤東認為應該在新的實踐中寫出新的理論,用以指導新的實踐。比如,毛澤東在1959年底到1960年初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說,對於我國說來,馬、恩、列、斯的書必須讀,這是第一。但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人,任何國家的無產階級的思想界,都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任何國家,任何時候,單靠老東西是不行的,單有馬克思、恩格斯,沒有列寧寫出《兩個策略》等著作,就不能解決1905年和以後出現的新問題;單有1907年的《唯物論和經驗批判論》,就不足以應付十月革命前後產生的新問題。適應這個時候的需要,列寧就寫出了《帝國主義論》等著作。我們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末期抗日戰爭初期寫了《實踐論》和《矛盾論》,這些都是適應當時的需要而不能不寫的。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時代,出現了新的一係列的問題,如果不適應新的需要,寫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論,也是不行的。
2.政治理論或政治意識形態的作用
毛澤東不僅強調政治實踐對政治理論的作用,而且對政治理論或政治意識形態的作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廣泛的探討。對於政治理論的作用,他認為有以下三個方麵:
其一,凝聚作用。我們的政策,不光要使領導者知道,幹部知道,還要使廣大的群眾知道,因為群眾知道了真理,有了共同的目的,就會齊心來做。這和打仗一樣,要打好仗,不光幹部要齊心,還要戰士齊心。群眾齊心了,一切事情就好辦了。我們黨曆來主張革命要依靠人民群眾,大家動手,反對隻依靠少數人,發號施令。我們要教育人民認識真理,要動員人民起來為解放自己而鬥爭。經過政治教育,紅軍士兵都有了階級覺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權和武裝工農等項常識,都知道自己是為了自己和工農階級而作戰。因此,他們能在艱苦的鬥爭中不出怨言。
其二,維護和批判作用。政治意識反映政治關係或政治生活,又能動地反作用於政治活動。這種反作用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政治意識對政治活動的維護和批判作用。這是因為政治意識特別是理論化了的政治意識,在對社會現實的反映中,不僅包含著對社會政治的發展“是如何”的判斷,而且還包含著社會政治的發展“應如何”的內容。也就是說,在政治理論或社會意識形態中就內在地包含了對社會政治現實和政治發展的評價。這種評價無非就兩種:一是維護,二是批判。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此曆來十分重視。馬克思曾經在闡述“武器的批判”和“批判的武器”的關係中昭示了這方麵的天才思想。恩格斯則首次明確指出階級鬥爭應包括經濟、政治和思想鬥爭三種相互聯係的形式,強調了理論鬥爭的重要性。他說:“自從有工人運動以來,鬥爭是第一次在其所有三方麵——理論方麵、政治方麵和實踐經濟方麵(反抗資本家)互相配合,互相聯係,有計劃地進行著。”列寧也十分強調意識形態鬥爭的重要作用,他在《怎麼辦》一文中指出:“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對意識形態作用的強調就是對意識形態的維護和批判功能的強調,毛澤東繼承並發展了經典作家這方麵的思想,在整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靈活地掌握政治意識的維護和批判作用,並將其運用於實踐中。一方麵,他重視意識形態或政治理論對中國無產階級政黨的政治活動的合理性的論證,另一方麵,又注意對敵對勢力的意識形態及其活動的批判。這些成果集中體現在他寫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論持久戰》、《反對本本主義》、《論人民民主專政》和《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一係列的著作中。他強調,意識形態是整個革命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幫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敵人作鬥爭,也就是說要發揮維護和批判的功能。他曾就文藝這種意識形態的作用,作過一段精彩的論述:“有三種人,一種敵人,一種是統一戰線中的同盟者,一種是自己人,這第三種人就是人民群眾及其先鋒隊。對於這三種人需要有三種態度。對於敵人,對於日本帝國主義和一切人民的敵人,革命文藝工作者的任務是在暴露他們的殘暴和欺騙,並指出他們必然要失敗的趨勢,鼓勵抗日軍民同心同德,堅決地打倒他們。對於統一戰線中各種不同的同盟者,我們的態度應該是有聯合,有批評,有各種不同的聯合,有各種不同的批評。他們的抗戰,我們是讚成的;如果有成績,我們也是讚揚的。但是如果抗戰不積極,我們就應該批評。如果有人要反共反人民,要一天一天走上反動的道路,那我們就要堅決反對。至於對人民群眾,對人民的勞動和鬥爭,對人民的軍隊,人民的政黨,我們當然應該讚揚。”同時,毛澤東還強調這種批判作用,不僅僅局限於對敵人及其意識形態的批判,也包含對自己的自我批判,他說:“人民也有缺點的。無產階級中還有許多人保留著小資產階級的思想,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都有落後的思想,這些就是他們在鬥爭中的負擔。我們應該長期地耐心地教育他們,幫助他們擺脫背上的包袱,同自己的缺點錯誤作鬥爭,使他們能夠大踏步地前進。他們在鬥爭中已經改造或正在改造自己,我們的文藝應該描寫他們的這個改造過程。”所以,毛澤東一直強調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重要性。從政治意識角度來說,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覺悟水平越高,政治意識的水平也就越高,與敵人進行鬥爭的活動也就越自覺、越有力量。
其三,指導作用。科學的政治理論是對社會政治發展規律的正確揭示和對社會政治發展趨向的正確預測,因而它對人們的政治活動具有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這一問題非常重視,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才傾盡畢生精力,在從事政治活動的同時,進行政治理論的創造活動。馬克思的《資本論》和列寧的《帝國主義論》的寫作就是為了給人民革命提供指導的。毛澤東也非常重視政治理論對政治活動的指導作用,並寫了大量的總結中國革命的政治理論的著作,以指導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他說:“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於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於拿了這種對於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理論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現在列寧說過的一句話:‘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然而馬克思主義看重理論,正是,也僅僅是,因為它能夠指導行動。”“斯大林說得好:‘理論若不和革命實踐聯係起來,就會變成無對象的理論,同樣,實踐若不以革命理論為指南,就會變成盲目的實踐。’”政治理論的這種指導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首先,革命政治理論能夠規定人們鬥爭的政治方向。毛澤東在《青年運動的方向》一文中結合當時全國革命的形勢寫道:“中國古代在聖人那裏讀書的青年們,不但沒有學過革命的理論,而且不實行勞動。現在全國廣大地方的學校,革命理論不多,生產運動也不講。隻有我們延安和各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青年們根本不同,他們真是抗日救國的先鋒,因為他們的政治方向是正確的,工作方法也是正確的。”為什麼延安的青年政治方向正確呢?因為“他們在學習革命的理論,研究抗日救國的道理和方法”。其次,掌握革命的政治理論能夠有效地增進人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革命自覺性,促進革命的健康發展。在革命戰爭時期,他強調指出:“中國共產黨是在複雜的環境中工作,每個黨員,特別是幹部,必須鍛煉自己成為懂得馬克思主義策略的戰士,片麵地簡單地看問題,是無法使革命勝利的。”在社會主義時期,他也多次號召:“全黨都要注意思想理論工作,建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隊伍,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和宣傳。”實際上這都是在強調革命理論對於提高革命者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增強革命自覺性的重要性。毛澤東強調,在學習革命理論時,要使自己鍛煉成這樣的理論家,即“他們能夠依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地解釋曆史中和革命中所發生的實際問題,能夠在中國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種種問題上給予科學的解釋,給予理論的說明。”可見,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更重要的在於領會其精神實質,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增強革命的自覺性。最後,革命的政治理論能為人們的活動提供堅強的信念,堅定革命的必勝信心。革命的政治理論是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是對政治發展的曆史趨勢的科學說明,掌握了這些理論,就能夠使人們在遇到困難時不氣餒,在遇到挫折和失敗時,時刻想著“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毛澤東無論在革命時期還是在建設時期都強調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學習,就是為了讓人們自覺地掌握革命的理論,從而明確政治方向,增強思維能力,強化革命信念,推動革命發展。
三、培養正確的政治意識
政治意識是政治活動的指導。有無正確的政治意識,是政治主體在政治上是否成熟的標誌,也是政治主體能否勝利地奪取政權、成功地運用政權、堅決地捍衛政權的思想前提。因此,毛澤東將培養革命政治主體的正確政治意識視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他在革命的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對於正確的政治意識的內容以及培養正確的政治意識的途徑和方法進行了係統的闡發。
(一)正確政治意識的基本內容
正確的政治意識,即無產階級的政治意識,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毛澤東以馬克思主義關於政治意識的一般原理為指導,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政治實踐,全麵闡述正確的政治意識的內容。這些內容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一般政治意識理論的實質和內在精神,又具有中國的特色,灌注了中國政治發展規律的特殊內容。
1.階級意識
國家是階級鬥爭的產物和表現,有了階級和階級鬥爭才有國家政權,因此,以爭取政權和掌握政權為目的的政治主體,就必須首先掌握階級和階級鬥爭的觀點,培養鮮明的階級意識。這樣,掌握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和階級鬥爭理論就非常重要。
首先,在革命時期,分清敵友是革命的首要問題,“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中國過去一切革命鬥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而“我們要分辨真正的敵友,不可不將中國社會各階級的經濟地位及其對於革命的態度,作一個大概的分析。”由此可見,革命的首要問題是分清敵友問題,而分清敵友的問題,歸根結底是階級問題。因此要用階級分析方法來分析這一問題,也就是要有清醒的階級意識。這是貫徹於毛澤東一生的一個基本思想。
其次,在社會主義時期不能消除階級意識。其一,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無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裏的鬥爭,還沒有結束,這個鬥爭還是長期的,資產階級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觀改造世界。在這一方麵,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誰勝誰負的問題還沒有真正解決。也就是說,在意識形態領域裏,無產階級思想不去占領,資產階級思想必然去占領。正如列寧所說,問題隻能是這樣:或者是資產階級的思想體係,或者是社會主義的思想體係。對於社會主義思想體係的任何輕視和任何脫離,都意味著資產階級思想體係的加強。其二,按照馬克思主義的一般觀點,階級、國家、政黨,最後都是要消滅的。而無產階級專政就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因此,為了最終消滅一切階級、政黨和國家,現在還要加強黨的領導和人民民主專政,“凡是曆史上發生的東西,都要在曆史上消滅。因此,共產黨總有一天要消滅,民主黨派也總有一天要消滅。消滅就是那麼不舒服?我看很舒服。共產黨,無產階級專政,那一天不要了,我看實在好。我們的任務就是要促使它們消滅得早一點。這個道理過去我們已經說過多次了。”“但是,無產階級政黨和無產階級專政,現在非有不可,而且非繼續加強不可。否則,不能鎮壓反革命,不能抵抗帝國主義,不能建設社會主義,建設起來也不能鞏固。列寧關於無產階級政黨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決沒有象有些人說的那樣‘已經過時’。”
2.政權意識
毛澤東對此闡發的主要內容有:其一,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革命的中心任務和最高形式是武裝奪取政權。在中國,離開了武裝鬥爭,就沒有無產階級的地位,就沒有人民的地位,就沒有共產黨人的地位,就沒有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民主革命就是為奪取政權而鬥爭。其二,槍杆子裏麵出政權。武裝鬥爭,離不開槍杆子。每個共產黨員都應懂得這個真理:“槍杆子裏麵出政權”。延安的一切就是槍杆子造出來的。槍杆子裏麵出一切東西。從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學說的觀點看來,軍隊是國家政權的主要成分。誰想奪取國家政權,並想保持它,誰就應有強大的軍隊。沒有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其三,“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這個專政必須和國際革命力量團結一致。這就是我們的公式,這就是我們的主要經驗,這就是我們的主要綱領。”其四,“新的社會製度還剛剛建立,還需要有一個鞏固的時間。不能認為新製度一旦建立起來就完全鞏固了,那是不可能的。需要逐步地鞏固。”其五,凡是要推翻一個政權,總要先做意識形態的工作,革命的階級是如此,反革命的階級也是如此。
3.民主意識
毛澤東無論在革命還是建設時期,都特別強調要搞好革命和建設,必須增強民主意識。其一,中國缺少的東西固然很多,但主要的就是少了兩件東西:一件是獨立,一件是民主。這兩件東西少了一件,中國的事情就辦不好。一麵少了兩件,另一麵卻多了兩件。多了兩件什麼東西呢?一件是帝國主義的壓迫,一件是封建主義的壓迫。現在我們全國人民所要的東西,主要的是獨立和民主,因此,我們要破壞帝國主義,要破壞封建主義。其二,資產階級的舊式的民主政治,在外國實行過,現在已經沒落,變成反動的東西了。這種反動的東西,我們萬不能要。中國的事情一定要有中國的大多數人做主,資產階級一個階級來包辦政治,是斷不許可的。“有些人說:老百姓沒有知識,不能實行民主政治。這是不對的。”其三,解決民主政治的問題,才能增強政治上的抵抗力,才能準備軍事力量。中國抗戰主要地依靠自力更生。如果過去也講自力更生,那麼在新的國際環境下,自力更生就更加重要。自力更生的主要內容,就是民主政治。其四,“由於我們的國家是一個小生產的家長製占優勢的國家,又在全國範圍內至今還沒有民主生活,這種情況反映到我們黨內,就產生了民主生活不足的現象。這種現象,妨礙著全黨積極性的充分發揮。同時也就影響到統一戰線中、民眾運動中民主生活的不足。為此緣故,必須在黨內施行有關民主生活的教育,使黨員懂得什麼是民主生活,什麼是民主製和集中製的關係,並如何實行民主集中製。”其五,民主增強軍隊的戰鬥力。紅軍的物質生活如此菲薄,戰鬥如此頻繁,仍能維持不敝,除黨的作用外,就是靠實行軍隊內的民主主義。官長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開會說話的自由。其六,世界上隻有具體的民主,沒有抽象的民主。在階級鬥爭的社會裏,有了資產階級的民主,就沒有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民主。“我們的這個社會主義的民主是任何資產階級國家所不可能有的最廣大的民主。”“我們的民主不是資產階級的民主,而是人民民主,這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這種人民民主的最高表現是人民具有“管理國家、管理軍隊、管理各種企業、管理文化教育的權利,實際上,這是社會主義製度下勞動者最大的權利、最根本的權利。”
4.民族意識
在一定的時期內,在外族入侵、本民族麵臨危機的時候,要用長期的合作來支持長期的戰爭,“就是說使階級鬥爭服從於今天抗日的民族鬥爭,這是統一戰線的根本原則。”這是因為,“在民族鬥爭中,階級鬥爭是以民族鬥爭的形式出現的,這種形式,表現了兩者的一致性。一方麵,階級的政治經濟要求在一定的曆史時期內以不破裂合作為條件;又一方麵,一切階級鬥爭的要求都應以民族鬥爭的需要(為著抗日)為出發點。這樣便把統一戰線中的統一性和獨立性、民族鬥爭和階級鬥爭,一致起來了。”實際上就是把民族意識和階級意識一致起來了。“隻有民族得到解放,才有使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得到解放的可能。……為此理由,每一個共產黨員必須發揮其全部的積極性,英勇堅決地走上民族解放戰爭的戰場,拿槍口瞄準日本侵略者。”為了戰勝侵略者,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都要提高民族覺悟,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共產黨員應在民族戰爭中表現其高度的積極性;而這種積極性,應使之具體地表現於各方麵,即應在各方麵起其先鋒的模範的作用。”
5.團結意識
無論是在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團結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毛澤東在革命和建設過程中都注重增強人們的團結意識。在革命過程中,毛澤東指出,要想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這就從製定戰略和策略的出發點的高度強調了增強團結意識的重要性。其一,無產階級隻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解放全人類,是實現全人類的徹底的解放,如此巨大的事業,沒有廣大的革命同盟軍,不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人們,不團結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其他一切革命力量,隻靠無產階級孤軍奮戰,難以完成這個曆史任務。中國的工人階級,隻占中國人口的少數,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勝利,任何時候沒有也不可能離開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和其他群眾。當然,與其他階級的團結是有原則的,是又鬥爭又團結,在鬥爭中求團結,以不危害人類解放事業為前提。其二,在社會主義時期也要搞好團結,“要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為此,團結的範圍極其廣泛,“我們的原則,就是不管你什麼人,外國的黨,外國的非黨人士,隻要是對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有一點用處的,我們就應該團結。首先是要團結幾十個共產黨,團結蘇聯。”其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團結那些跟自己作過鬥爭的人。毛澤東說:“所謂團結,就是團結跟自己意見分歧的,看不起自己的,不尊重自己的,跟自己鬧過別扭的,跟自己作過鬥爭的,自己在他麵前吃過虧的那一部分人。至於那個意見相同的,已經團結了,就不發生團結的問題了。問題就是那個還沒有團結的。所謂還沒有團結的,就是那些意見不相同的,或者缺點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