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裏的大千世界

□楊青峰

這是一本展示水利職工精神風貌的作品集,也是一本滲透著十分濃鬱的水文化因子的工作和生活紀實。收在書中的文章向我們提供了這樣的信息:當我們把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乃至人生放在文化中去品讀去感悟,就變得多麼的豐富多彩,多麼的有品位有意義。原來文化也是我們生存的一種狀態,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文化使我們開闊了眼界,認識到人的自身價值以及人應該具有的人格、道德、情操和追求的理想。水,看起來那麼平淡無奇,那麼樸實無華,可是當水利職工用文化的觀念去觀察去審視的時候,我們眼前展示出的無比斑斕多彩的大千世界,是那麼的富有感情色彩,那麼的具有思想內涵。他們筆中所蘊藏的才華隨著思想的調遣,感情的驅使,十分自然地融進學習、工作和生活情趣中,不能不為他們為事業為理想所演示的水利人生所感動所感染並肅然起敬。

我有機會瀏覽了《在水一方》的大部分文章,通過一篇篇帶著濃鬱的時代氣息和對生活充滿激情的文章,看到的是水利人的情懷、境界和人格操守,他們不僅把水利人對本職工作的忠誠熱愛以及對工作高度的責任感乃至人文關懷反映在筆下,而且也把祖國山河的壯麗圖景躍然紙上。在今天迷戀低俗,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物欲至上的情勢下,這些文章卻靜如處子,清若泉水,春風拂麵,寵辱不驚,散發著縷縷清香,沁人心脾。

讀了這些文章,首先讓人感到作者們對水利事業執著追求的境界已經超越了工作本身,是在追求一種以人為本的精神和諧,也就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那些探尋江河源頭的文章,除了讓人們了解其發源的地理位置以及工業文明帶來的消極後果,引起人們重視保護生命之源的意識外,恐怕還有更深刻的人文意義。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類文明之源,人類生存、發展、活動的軌跡與河流密切聯係,附著於其中的文化積澱十分密集。比如我們稱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就是由於中華民族留在黃河流域的曆史文化積澱所決定的。有學者研究認為渭河就是古黃河,那麼在我們所生活的區域裏,就是炎帝和黃帝氏族發源的地方,稱渭河是母親河是一點也不為過的。這一點可以讓我們感到親切和自豪,自然會激發出一種自覺,即是如何不再讓母親河這樣年複一年的“消瘦”而呈病態發展,最終威脅到我們的生存,也就談不上發展。還有長江、嘉陵江、漢江、雍水河、涇河等等的探源,實際就是在探索人類生存之源,文章中飽含的憂患意識告訴人們,我們這一代人如果缺乏責任意識和長遠眼光,保護不好這些源頭,那麼我們將如何生存就得認真考慮了,特別是我們的子孫後代將會麵臨什麼樣的狀況可想而知,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需要及早清醒過來。所以探源的意義就不一般了,實際上是水利事業對他們責任和良知的拷問,更是對社會的拷問。進一步說對如何堅持科學發展觀在水利事業中指導地位應有一種高度的自覺性,這是十分可貴的。

書中不少文章,通過作者所見所聞,充分描寫了祖國山河的壯美,抒發出的是愛國主義的情愫,激發我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水利職工們與水有著密切的接觸,自然會產生出深厚的思想情感,自然會從心靈深處發出由衷的讚美,流露出美的情趣,感染著自己,同時把這些真情實感告訴給別人,讓讀者共同分享。山水出來不分家,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山,山水相依相存,大自然就是這麼和諧的存在著。水是智者,所謂“上善若水”,水利人完全可以從水中汲取智慧,塑造自己的心靈,感悟水的德性,淨化自己的靈魂。通過對山水的描述和讚美,提高自己審美能力,美化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以在世俗的喧囂聲中保護自己心靈的淨土,得到精神充實的慰藉。這樣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完全可以與水的智慧相媲美。可以說是水利人與水智慧的融合,是水的美麗在水利人心靈中的演示。愛祖國是每個公民的義務,而愛祖國具體說來就是要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而水利工作與此有著密不可分的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