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水而歌

□常崇信

經過近兩年的不懈努力,一部由水利工作者自己撰寫的散文集——《在水一方》終於付梓了,這是寶雞水利工作者的一件幸事。學理工的人從文,治水的人歌水,用手中的筆讚美自己從事的水利事業,這在寶雞水利史上是首次,在全國水利戰線也屬鮮見,這充分展示了寶雞水利人的人文情懷和亮麗風采。蒙同仁厚愛,命我作跋。古之伯牙鼓琴,誌在流水,鍾子期曰:澤洋兮江河。今我同仁,情係水利,文質彬彬,觀其文也,何以為跋?以水為歌了。

水是生命之本源,也是創造人類文化之載體。尼羅河孕育了燦爛的古埃及文明,幼發拉底河的枯榮消長,承載了古巴比倫王國的興衰。從喜馬拉雅山發源的恒河,成就了印度文明。我國黃河、長江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華夏文明。“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在國人中流傳了幾千年,成為耳熟能詳婦孺皆知的掌故。古往今來,多少先哲聖賢視水為聖物,臨水而得時空之浩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源遠流長,是人們對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形象比喻,而水文化也實實在在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部分,占國人絕大多數的漢族,就是以漢水而得名,而兩條母親河,猶如雙龍騰飛,書寫出中華民族曆史的壯麗篇章。

早在春秋初期,政治家、改革家、一代名相管仲,在《管子》中述:“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諸生之宗室也。(水)是以無不滿,集天地而藏於萬物,產於金石,集於諸生,集於草木,根得其華,實得其量。”管仲把水的品德概括為“仁德、誠實、道義、謙卑”四大特點。水柔軟而清澈,能洗滌身上及衣物的汙穢,這是仁德;水,看起來黑,實際上白,這是水的誠實;水流到平緩就停止,多餘就流出,這是水的道義;人往高處走,水卻向低處流,這是水的謙卑。

老子在《道德經》說:“天下莫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子。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在老子充滿辯證思維的目光中,柔順無比的水也是無堅不摧的水,柔中有剛,以弱勝強的理念中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老子還說“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就是說,水以滋潤萬物而不爭勝的高尚情操,默默奉獻,奔流不息,直至大海,達到“上善”的道德高度。水是古往今來仁人誌士、賢哲君子的人格象征。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由量變到質變”的哲學命題,也是以水為喻的。至於“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治國格言,更是天下之至理,從政之圭臬。

近山則誠,近水而靈。孔子給山水賦予了恰如其分的性格特征,他從中華民族治水實踐中由“堵”至“疏”的變化,領悟到“中庸”的方法論,成為其思想寶庫中的重要內容。“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又賦予水以智者的靈動和和諧。智者,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於水。樂水,反映了人們涉於水事的能動性,“智”和“樂”譜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勇於治水、科學治水、變水害為水利的治水史。

我國著名的軍事家孫子,在他的著作《孫子兵法》有多篇談水與戰爭。他對形勢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激水之流,至於漂石者,勢也。”水流流急可以漂石頭就是險勢,險勢的地方,軍隊通過要快速。戰爭力量的對比,應具有實力,才能勢如落水不可抵禦。孫子講: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就是以水為例,闡述戰爭中避實就虛、靈活多變的戰術。

毛澤東同誌在土地革命的瑞金時期,任臨時中華蘇維埃政府主席,在精簡得不能再精簡的政府部門就設有“山林水利局”。瑞金郊外的沙洲壩,毛澤東率戰士為民鑿“紅井”,解決了老百姓飲用安全水的問題。延安時期,他帶領中央機關在棗園修了一條幸福渠,引水灌田。他提出了“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的思想,要求“一定要把黃河的事辦好,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一定要根治海河”,並為許多水庫題詞。毛澤東還是建設三峽水利工程和“南水北調”最早的倡導者之一。“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點是可以的,引一百億太少了,能由長江引1000億就好了”。毛澤東以詩人般的情懷高唱“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並大聲疾呼“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毛澤東一生親水愛水,曾多次暢遊長江、湘江等,他曾稱自己是“大河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