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牛旁,有護鐵牛的鐵人,就像耕田、拉車一樣,鐵人要給牛以管護,以引領和指揮。4個鐵人3人上體裸露,肌肉發達,形態各異,休態健美,完全可與現代的健美運動員相媲美。4頭鐵牛旁的鐵人,分別是維吾爾族、蒙古族、藏族、漢族人。鐵人佐證了唐代我國多民族大一統國家的繁榮昌盛。漢族鐵人身著大翻領上衣,長過腰抵膝,很像現代人的西服和短風衣。看來現代的西服,應該說是從中國唐代的唐服演變而來的。
鐵牛呈兩排放置,每排兩頭。在4頭鐵牛後麵,有7個鐵柱屹立著,那是黃河的船隻靠岸後拴船的。鐵柱呈北鬥七星狀分布,相當於現在船入港停歇拋的錨。我們真佩服古人高超的思維空間和想象力。天上銀河的北鬥七星與地上的黃河交相輝映。鐵柱拴船,船工入店,船上貨物經鐵索浮橋而轉運各地,鐵索浮橋保障著京城重地的物資供給,8頭鐵牛鎮守黃河,保障著安寧。
站在蒲津渡遺址遠眺,鬥轉星移,滄海桑田,“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古訓在這裏得到驗證。古時的河道,已成為平展展的田野,曾作為黃河浮橋地錨的鐵牛,早已遠離黃河。先是黃河在明代西移,是東岸的鐵牛陷入河床,後又東移。清代黃河又東移,後又西移,東岸變成灘塗。昔日在黃河西岸,陝西朝邑(今陝西大荔)的那4頭鐵牛,也落在了黃河東岸,籍貫由陝西變為山西。昔日車水馬龍的渡口已埋沒在黃土之下,隻有這些出土並被抬高8米多的鐵牛、鐵人、鐵樁還記得曾經的繁華。
浮橋,在現代化的今天,已經基本淡出橋梁家族。隻有軍事上舟橋部隊還像古人架浮橋以應戰爭需要。今日的黃河上,現代化的鐵路橋,高速公路橋密密匝匝。黃河鐵牛及鐵索黃河浮橋那個時代已經十分久遠,但它卻引領了那個時代大型河流上築橋史上的輝煌。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讚美它是“浮橋地錨中,以蒲津橋的鐵牛最有名”,我國現代橋梁專家唐寰澄稱它是“有實際功能的藝術珍品,是技術與藝術有機結合的典型,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橋梁、冶金、雕塑事業的貢獻,是世界橋梁史上唯我獨尊的永世無價之寶”。許多專家學者讚歎,黃河鐵牛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力量在黃河上的結晶。
古人能創造出彪炳千古的黃河大鐵牛,今人就能繼承古人優秀傳統,在發揚、擴大、創新上創造新的奇跡,鑄造新的輝煌。
我們有理由相信!
作者單位:寶雞市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