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崇信
上小學三年級時,有一《懷丙撈鐵牛》的課文至今記憶猶新。課文講的是宋朝時,黃河發大水,衝斷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橋,係浮橋鐵索的8頭大鐵牛被大水衝入河底的淤泥中。一個叫懷丙的和尚,在大家束手無策時,奮勇而出,采取船中裝沙,係住鐵牛後把泥沙鏟入河中,靠水的上托力將鐵牛拔出淤泥,移到岸邊。40年過去了,一個公幹出差的機會,到了黃河東岸的古河中府——今日山西永濟,目睹了被懷丙打撈過的黃河大鐵牛的風姿。
春末的永濟黃河東岸,春天的花朵大多已經凋謝,隻有洋槐的白花,散發著陣陣清香彌漫在原野。綠油油的小麥鋪滿了田野,麥穗齊刷刷像刀切的一樣齊整,在陣陣微風下翻著綠浪。小車行進在運城到風陵渡的高速路上,猶如戰船疾馳在碧波蕩漾的海麵上。車從永濟西下高速路,約6公裏到普救寺,再北行3公裏,穿過河中府的古遺址就到了黃河大鐵牛的“家”——蒲津渡遺址。遺址的建築很特別,外形像平地推起來的大土堆。一層的展室中是介紹1989年出土鐵牛的曆史資料和圖片,明代修建的黃河河堤,支撐鐵牛粗0.4米的大鐵柱被鑲在玻璃窗內,像個櫥窗供遊人觀覽。二層是高出地麵3米多的平台,從平地上可沿台階拾級而上,平台上是鐵牛、鐵人和鐵柱。
春末的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遺址院內正在修建,不太平整的遺址院內的小坑,已積起了不少的雨水。平日被黃土吹得灰頭灰麵的鐵人鐵牛,在春雨的洗滌下,烏黑發亮,顯得神采奕奕,精神抖擻。鐵牛前腿呈蹬狀,後腿蹲狀,牛角昂首肌肉隆起,雙目圓睜,膘肥體壯,威風凜凜。仔細觀看,4頭鐵牛形體各異,性別還清楚,有公牛、母牛,有犍牛,還有犢牛。鐵牛尾部,有圓形的鐵軸,這是係浮橋鐵索的。鐵牛肢下有鐵板,鐵牛被鑄在長方形的鐵板上,鐵板下的大鐵柱直徑0.4米,長3.6米,斜插於地下,似鐵錨堅如磐石,使浮橋穩當當屹立在黃河岸上。
據史籍記載,蒲津渡遺址上的浮橋建於公元前541年,可以稱是世界上建造最早的浮橋,它比公元前493年波斯軍隊架設的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浮橋早48年。蒲津渡口開始是浮橋,由於黃河激流洶湧,河床不穩,加上浮橋材料易損,橋時好時壞,浮橋存在900年後,從北魏到唐開元300年間,浮橋改為竹纜連舟固定式浮橋。唐開元時,蒲州升為中都,繼又升為四輔之一,在軍事、貿易上的地位更為突顯。京城長安等地需要的食鹽、糧食等物資由此橋運輸。隨著運輸量的增加,竹纜連舟浮橋難以滿足需要,皇帝唐玄宗親下命令,將橋改為鐵索浮橋。現在人們看到的鐵牛在蒲津渡口東岸,4頭鐵牛用鐵146.1噸,據說占當時全國產量的28.5%,最大的鐵牛45.1噸,最小的也有26.2噸,足見當時我國冶鐵技術和雕塑技術領先,是世界級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