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字築就都江堰(2 / 2)

江水流過飛沙堰後,就到了玉壘山,山體阻擋住了前行的水路。2000多年前,還沒有炸藥等爆破材料,傳說李冰父子率眾火燒水澆岩石,就是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艱苦開鑿,形成了一個不寬的豁口,這裏江麵由70米驟減為28米,滔滔江水好像被吸進一個瓶子裏,人們把這裏稱為寶瓶口。寶瓶口像個閘門,洪水期水位升高,豁口的擁堵使多餘水從飛沙堰注入外江。古人在此岸絕壁上刻了幾十道橫線,名曰“水則”,這是我國最早的水位警戒線,以嚴密監視內江進水量。寶瓶口以下內江是大寫“人”字的一撇,各灌區的主幹渠及河流就是人字的一捺,在寶瓶口形成了眾多的“人”字,大的有走馬河、蒲陽河、柏河等,小的有灌區的支鬥等。現在都江堰灌區已覆蓋36個縣、1000多萬良田,並為成都等10個城市提供工業和生活用水。都江堰已成為成都平原和川東北數千萬人的生命之水。

第四個“人”字——永遠的豐碑

都江堰的開鑿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據《蜀王本紀》載:“蜀相開明決玉壘山,分引岷江水以排除水患,民得陸處。”到秦昭王時蜀郡守李冰訪查水脈,因地製宜,因勢利導,基本建成都江堰,使發源於岷山之南羊膊嶺的岷山造福成都平原,使成都平原“沃野千裏,是為陸海”(《華陽國誌》)。放眼都江堰,這個始於戰國時期,成於秦代的無壩引水工程是人類古代科學技術在治水方麵的絕唱,是樹立在華夏大地永遠的豐碑。李冰父子和廣大治水民眾用血肉之軀,用自己生命的“人”字建起了舉世無雙的都江堰,設計之精密,結構之宏偉,“創科學治水之先例,建中華文明之瑰寶”(江澤民,1993年9月22日)。2000多年的滄桑歲月,洪峰無數次地肆虐,它都安然無恙,至今仍造福人民。這裏折射出古人科學的治水思路、堅忍不拔的精神氣概和人水和諧理念。都江堰工程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深思和啟迪。魚嘴分水工程的“人”字,充分利用自然河勢,用給水給出路的辦法,科學地順暢地實現分流。古人分水用竹籠到現在用鋼筋混凝土,表現了人類科學的與時俱進,也昭示人們科學無止境,需要不斷創新發展。飛沙堰上急湍的江水不斷蕩滌出沙石,使“人”字的內涵得到升華。人們需要不斷淨化才能坦蕩蕩,才能使人的心靈不至於被荊石塵垢所淤堵。寶瓶口後,江水流入天府大地,潤澤萬民,“人”字得到擴張,人水得到和諧,水害變為水利。看來先有都江堰,後有天府之國的說法是不無道理的。

初春的午後,徜徉在都江堰,風是那樣的清爽宜人。古堰沿河飄來淡淡的茶香使人有些陶醉,靜的杯中茶,動的江中水相映成趣,在這寧靜與歡暢之中,更懷念那些為建堰而奮鬥的人。1974年3月3日,在建設外江節製閘時,從4.5米深的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像,高2.3米,重4.5噸,距今已1800多年了,這是人們最早紀念李冰的作品。他從河床挖出來後又到哪裏去了呢?可能作為文物鎖在倉庫裏了,我們未曾見到。隻有玉壘山前伏龍觀廣場,百名曆代都江堰建設中功績卓越的官貴權臣中的12名代表的銅雕像靜靜地立在堰功大道,供人們憑吊。水文化廣場上榪槎、竹籠、蔑席、水渠等默默地訴說著昔日治水的艱辛與輝煌。1500多年前修建的專祀李冰父子的二王廟,香火嫋繞,灌區的老百姓正在準備扶老攜幼前去參加清明節時那古老傳統的放水節和農曆六月二十四的廟會的朝拜。人們用心靈懷念和感激李冰等治水的先輩們,這種懷感和感激將會到永遠……

作者單位:寶雞市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