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崇信
初春,翠綠的稻麥,金黃的油菜,色彩紛呈的鮮花將成都平原裝扮得分外妖嬈,徜徉其中,猶如走進了一幅美麗的水彩畫中。都江堰市,這個位於平原腹地以堰命名的城市,是盛開的一朵絢麗奇葩。高樓林立,廣場、草坪、城雕等隨處可見,頗具現代化氣息。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像是一顆美麗的珍珠,向人們展示著昨日的輝煌和今日的媚姿。初春時節,我們按著有堰才有市觀念,隨著去市先看堰的遊人走進都江堰。
第一個“人”字——魚嘴分水
車出市區10多分鍾,就開始爬坡,車在山道上幾經迂回,到達都江堰。山門是個7層仿古樓閣式建築,名曰“秦堰樓”,因山而建。從入口登樓到第二層就是建築物的最高層,高處遠眺,整個景區盡收眼底。遠處青山,再遠處可以依稀看到山頂上皚皚白雪,那就是岷江發源地的四姑娘山了。近處一江碧水從山澗奔騰而來,幾裏外都可聽見江水的震耳之聲。逐層樓閣而下,可從不同角度層層鳥瞰都江堰的風姿。
岷江從海拔6250米的高山發源,一路不知疲倦,風塵仆仆越高山峽穀、淌草原叢林、彙138條河溪之水,形成滔滔大江。江水到玉壘山前,轉彎處被都江堰工程破一為二。站在高處鳥瞰,江水在這裏被劈為一個大寫的“人”字。向左的一撇去了樂山直奔宜賓入長江,這是岷江的正流,人們稱為外江。向右的一捺,引江水入川西大地,這是岷江分出來的水,人們稱為內江,就是這一捺,造成了江水分岔,就是這個分岔的內江,造就了一個天府之國。使江水一分為二的,就是這都江堰渠道三大工程之一的魚嘴分水堤。古人充分利用岷江在這裏轉變的水勢,以竹籠裝上卵石,堆成魚嘴狀,使江水一部分導入已開鑿好的人工河道中,形成內江。枯水期岷江六成水沿魚嘴凸岸進入內江;洪水期,六成水在凸岸反作用力下衝入外江。魚嘴分水因長期麵對水的巨大衝擊,加上竹籠等耐久性差,經常毀壞,古人在長期的治水實踐中,總結出了歲修的管理模式,備有大量竹籠,嚴陣以待,隨時補修,使魚嘴分水工程長期發揮作用。後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竹籠被鉛絲籠替代,現在魚嘴分流工程是應用現代水工技術,用鋼筋混凝土澆築的,人們不需要再用竹籠鉛絲籠堆壘起來分水了,但人治水的思想依然是現代分水工程的靈魂所在。在魚嘴下遊500米處,上世紀70年代初,人們修建了一個節製閘,用以解決枯水期內江水不足的問題,這樣不論枯水期水量多少,內江水保證率更高了。
第二個“人”字——飛沙堰
距魚嘴分水工程不到1公裏處,與玉壘山相望,又有一個大寫的“人”字,這個“人”字就是飛沙堰。飛沙堰建在內江轉彎處,向左的一撇是內江,向右的一捺是泄洪排沙道,就如現在水庫的溢洪洞,用於泄洪排沙和調節內外二江水量。枯水季節導水入堰,保證灌溉用水;豐水期排泄內江多餘水量,內江水越大,飛沙堰的排泄動能越大。當洪水來臨時,利用水流彎道環流引力排沙,通過排沙,進入寶瓶口的沙隻占岷江沙石總量的8%左右。岷江在都江堰一帶河底易被沙礫卵石淤高,為解決這一問題,古人每年必須在內外江輪流用榪槎斷流,以便淘挖,但淘挖多少才合適呢?古人總結出“深淘灘,低作堰”的歲修原則,解決堰高不利於泄洪排沙,太低又難保證內江水量問題。在幾千年的實踐中,得出了堰堤比內江河床高2米的鐵錠原則。堰的對麵河床裏埋有臥鐵,作為淘灘標準,淘汰到臥鐵就堅決不能再淘了。就是這些古人的科學實踐,才使得都江堰歲歲安瀾。
第三個“人”字——澤潤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