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敦煌市(1 / 2)

□常崇信

凡是到過敦煌的人,大多對地處大漠深處的莫高窟都興趣盎然。幾次去敦煌的我,卻對這座沙漠腹地的城市感悟頗多。

綠滿城區

敦煌位於甘青新三省區交會處,南枕氣勢雄偉的祁連山,西接浩瀚無垠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東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汽車在河西走廊上飛馳,上312國道到達安西縣,向西南133公裏,敦煌市就展現在眼前。初春4月的河西走廊西端,最能體現大漠戈壁的雄渾與蒼涼。山是褐紅色的,光禿禿寸草難覓。草地還是一身冬裝,低低的幹巴巴的枯草依偎在地麵上,任憑牛羊們費勁地啃著。偶爾有幾簇高一些的枯草,在陣陣寒風中孤孤地搖曳著,像是在呻吟,也像是在呼喚,急迫地想脫掉捆綁了半年的冬裝。走出戈壁,走出荒漠,情形就大不一樣了。黨河、疏勒河兩個流域的雪水成就了這裏的灌溉農牧業,使這塊沙漠中的綠洲土地肥沃,草木茂盛,物阜民康。愈接近敦煌,綠色愈濃,先是一棵棵樹木披綠,而後是簇簇林子綠成一片,再後是一行行綠樹成蔭,一塊塊綠色農田,一片片綠洲。放眼望去,視野之內,滿眼皆綠。

進入市區,更是一個綠色的世界,綠色的海洋,綠籬、草坪、廣場,無處不綠。車行在市區大道上,前方沙山、沙漠黃得沒有一點雜質,黃得那樣純粹。天是那樣的藍,藍得讓人心醉。片片白雲在天際間悠閑地飄蕩,從主城區到AAAA景區鳴沙山,不到10分鍾的車程。大道兩旁垂柳婆娑的枝條像美麗少女的長發,展現出迷人的舞姿。雖是沙漠景區,景區山門綠化得像個園藝場。景區內月牙泉旁,綠樹成蔭的一片林子,成了黃色萬頃中的點綴,成了景中之景,成為遊人品茗、購物、乘涼的好地方。若不是親臨其境,你絕對不會相信,這是一個身處沙漠的景區。

古韻悠長

敦煌在漢代以前是遊牧民族的角逐場,漢代以後是我國多民族交融之地,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曆史在這裏演繹了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遺存下了曆史文明的軌跡。莫高窟、千佛洞、榆林窟、東千佛洞、水峽口下洞子石窟等,這些曆時1000多年開鑿的洞窟,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奇葩,是中國對世界藝術的巨大貢獻。在此考察、瀏覽,可以領略敦煌文化的神秘燦爛和博大精深。陽關、玉門關、長城烽燧等見證著曆史的悲壯與輝煌。在此,緬懷先民的創業曆史,傾聽古戰場的金戈鐵馬的回音,滋生醉臥沙場的豪情氣概。鳴沙山、渥窪地、月牙泉、三危山、魔鬼城等以獨特的地理地貌向人們展示大漠的萬般風情。旅行在敦煌,不論是在景點還是在市區的大街小巷,總感到沉浸在悠長的古韻之中,無不感受到中西文化交流交融的氛圍和處處洋溢著的絲路風情。從曆史中走來,創造輝煌的敦煌市,以其獨特的魅力屹立在古絲綢之路上。

路燈,是放大了的駝鈴式樣。一盞盞掛在城市路燈杆上,像係在駱駝身上,把遊人的思緒牽引到那遙遠的過去,讓人們去尋覓絲路古道千年輝煌。絲綢之路上那一個個駝隊,從長安出發,向西前進,在串串悠長的駝鈴聲把中原文明播向邊陲,把中華文明灑向遙遠的國度,也把異域的文明傳播給中華大地。今天,駝隊沒有了,鈴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高速公路、鐵路、機場等現代化交通設施和汽車、火車、飛機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但卻留下了曆史,留下了文明,留下了藝術,留下了無盡的遐想。

飛天,城雕和圖案在市區隨處可見。那美麗的天衣,柔軟的飄帶,輕盈多姿的體態,在天空中翱翔的乾達婆和緊那羅,已超出了佛界本身,成了人們向往美好未來的圖騰。不論是公益性廣告還是商業性廣告牌上,都少不了她的英姿。商店的門牌上、櫥窗裏,當地產品的包裝上、公交車上到處都是“飛天”的標誌。就連賓館的信箋上、飯店的菜單上也少不了飛天的身影,飛天成了敦煌市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