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行旅(1 / 1)

□呂恭

仲春時節,我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參加一個培訓班期間,有機會去了一次漢中。倉促成行,來去匆匆,僅僅一天半時間,難成係統,故而權以拾零方式整理出以下幾個片斷。

探幽漢江源頭

綿延千裏,橫跨陝鄂的漢江是長江的第一大支流,她的源頭在漢中市寧強縣,而寧強據傳又是古代羌人遷徙來的後裔,為了讓他們安定生息,故有了寧強之名。其實漢江源頭即寧強縣玉帶河的源頭,其流水三分,依次為回水河、馬家河和趙家河。源頭離縣城約13公裏,地處川陝交界處,山峻穀狹,其間僅有一溪流過,河水順山勢瀉下,濺珠噴雪,聲若琴築,形成了“三瀑”、“三潭”的奇觀。我們順著一條山澗小徑一路上攀,沿途一片片盛開的油菜花黃璨璨的很是養眼,微風吹拂,不時一股股幽香襲來,真是醉人得很。由於時間很緊,我們這次隻到了第一瀑、第一潭,地處寧強縣漢源鎮馬家村蔡家山下,先映入眼簾的是瀑布,叫做元潭子瀑布,高差約有10米,由於旱季少雨,僅有很少的水流從上落下,據同行的寧強朋友講,在豐水的時候水飛流而下還是有些壯觀的,可惜這次沒能看到。再往上行,就看到了那潭,水尤清澈,全石為底,倒還有幾分美感。潭約百平方米麵積大小,潭水清澈見底,煞是喜人,一股山澗,水流湍急,如鳴佩環,從比潭高出一米多的地方流入,濺出少許浪花,形成了一幅動靜結合幽靜別致的畫麵。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怡然不動。坐潭上,四麵竹樹環合,寂寥無人,頗有些像柳宗元筆下《永州八記》之一《小石潭記》中的情景了。

漢江,這條流淌於秦嶺南麓的大江,即使是在工業化空前的今天,她依然如詩如畫般的清澈、安寧、美麗。盡管由於水電站的無序建設和超量的工程取水,而使得她的脈絡時斷時續,致使她幾千年來的交通使命已經基本終結,但今天,隨著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漢江又一次在人們的視野中凸現出來,預計到2008年,漢江就可以讓北京人喝上她那清甜的乳汁了。

風景秀美的南湖

從漢中市乘車南行,穿過熙熙攘攘的南鄭縣城,再行駛約一刻鍾,便是南湖了。南湖,不僅是一處風景迷人的天然水上公園,也是漢中人心中的驕傲。這次出發前,就有好幾位漢中學員囑我一定去看看南湖呢。站在堤岸遠眺,碧綠的湖水環繞湖心島,寬闊的湖麵上幾隻遊艇穿梭往返,很有幾分詩意。感謝昨夜那場陣雨,把整個南湖洗刷得更加秀美多姿,空氣清新爽人,令人心曠神怡。乘著遊艇,我們來到湖心島,這兒四麵環水,曲徑通幽,是南湖的景中之景。放眼四望,茂林修竹,鬱鬱蔥蔥,山與水、林與草,上下一碧,仿佛置身於“綠色的海洋”。島上不僅有梅花鹿、孔雀、金絲猴、大熊貓等飛禽走獸,還建有古樸典雅的六角亭、湖心亭、水上噴泉、九曲回路等遊覽設施,令人流連忘返,慨歎不已。

武侯墓前的沉思

關中自古多陵墓。其實漢中的名人墓葬也不少。僅西漢高速沿線,就有城固的張騫墓、李固墓,洋縣的蔡倫墓等。在這類古跡中,規模和影響首屈一指的,當屬建造在勉縣城南定軍山腳下的武侯墓了。武侯墓,係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的陵墓,因諸葛亮官至丞相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而得名。墓區古柏蔭翳,雲煙騰繞,素有“陝南天然公園”之稱。總麵積320多畝,墓塚高達6米。墓區現存石碑32通,皆為曆代名人之題記。殿前有合抱古柏,盤以淩霄藤蔓,人稱“爬柏淩霄”,很為壯觀。我們到時,正值正午,豔陽高照,陰陽分明,更增添了幾分莊重肅穆。站在樹蔭下看著驕陽折射下的那座高大的墓塚,我在想,這裏,安葬著一個偉大的亡靈,他那建功立業的政治追求,矢誌不渝的進取精神,鞠躬盡瘁的道德情操,謹慎持重的處事風格,嚴於律己的人格魅力,曆來被尊為理想的楷模,千百年來一直被譽為賢相的樣板和智慧的化身而備受世人尊崇。有關他的故事和傳說在中國大地上無人不曉。一個人,在他身後能受到人們如此的尊崇和懷念,這就足以說明了他和有關他的故事已經永遠銘刻在人們心中。

麵對這座高大的墓塚,我仿佛聽到他給蜀後主劉禪上書《出師表》時那發自內心的感情表露:“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蝟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這正是後人所評價的“《兩表》酬三顧,一片老臣心”的真實寫照!

麵對這亡靈,我的心靈也受到了一次震撼,道德得到了升華。今後,對我的祖國、我的事業、我的同胞,我是否也能像他那樣,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呢?

作者單位:寶雞市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