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與中亞和東亞友好往來

●周恩來說:“為了中巴兩國的建設,為了亞洲國家的團結,為了世界和平的保持,中巴兩國有著友好合作的廣泛可能性。”

●周恩來說:“中國人民十分尊重阿富汗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同一切國家友好的政策。”

●周恩來說:“我們一定會把朝鮮人民兄弟般的偉大友誼帶回給中國人民。”

● 與中亞和東亞友好往來周恩來在巴基斯坦慶祝會上講話

1956年3月23日晚,巴基斯坦駐中國大使阿哈默德在舉行盛大招待會,熱烈慶祝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的成立。

應邀出席招待會的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劉少奇,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北京市市長彭真,國務院副總理彭德懷、鄧子恢,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鼎丞,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傅作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章伯鈞,國務院秘書長習仲勳,外交部副部長張聞天,以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各部部長、副部長,各委員會副主任,各人民團體的負責人和北京社會各界人士。

各國駐華使節和外交官員也應邀出席了招待會。

出席招待會的共有400多人。

在這次招待會上,阿哈默德大使和周恩來總理先後講話。周恩來在講話中說:

大使閣下、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今天是巴基斯坦宣布為共和國的日子,也是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伊斯坎德爾·米爾紮閣下就職的日子。在巴基斯坦人民熱烈地慶祝這個重要的節日的時候,我願意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向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表示衷心的祝賀。

巴基斯坦人民像絕大多數亞非國家的人民一樣,長期地為反對外來的侵略和壓迫,為擺脫殖民主義所造成的落後而鬥爭。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的成立不僅是巴基斯坦人民爭取和加強民族獨立的新成就,而且為巴基斯坦的獨立發展開辟了更加廣闊的道路。中國人民對於巴基斯坦人民的這一新成就,感到歡欣鼓舞,並且預祝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繁榮、強大。

過去一年來,中巴兩國的友好關係有了顯著的發展。在萬隆會議期間,我同當時巴基斯坦的總理阿裏先生所進行的愉快而坦率地談話,大大地增加了我們兩國之間的了解。萬隆會議以來,我們兩國之間的友好來往更加頻繁。以李德全部長為首的中國婦女代表團和我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宋慶齡副委員長,在先後訪問巴基斯坦的期間所受到的熱情款待,明顯地標誌出我們兩國人民之間的深厚友誼。我們現在正在熱誠地期待著巴基斯坦總理穆罕默德·阿裏閣下不久之後來中國訪問。我們相信,他對中國的友好訪問將會進一步加強中巴兩國的友好關係。為了中巴兩國的建設,為了亞洲國家的團結,為了世界和平的保持,中巴兩國有著友好合作的廣泛可能性。這是我們深信不疑的,而且我們一直在為此而努力。

周恩來最後提高聲調說:

大使閣下、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我提議,為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的成立,為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首任總統伊斯坎德爾·米爾紮閣下的健康,為中巴兩國的友好合作,為亞洲和世界的和平,幹杯!

這時,會場響起經久不息的熱烈的掌聲。

在周恩來講話結束後,樂隊分別奏中國和巴基斯坦兩國的國歌。

招待會進行時,賓主不斷起立,舉杯祝中巴兩國之間的友誼的進一步發展。

會後,放映了巴基斯坦的影片。

巴基斯坦是最早承認新中國的國家之一。1951年5月21日,中巴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建交以來,兩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發展睦鄰友好和互利合作關係,進展順利。

早在1955年萬隆會議期間,周恩來與巴總理穆·阿裏舉行過兩次友好會談,雙方一致認為應加強兩國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兩國總理的會談對增進兩國之間的了解和友好合作關係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萬隆會議後,兩國高層往來逐漸增多。在後來到1956年底,中巴兩國總理成功實現互訪,極大地推動了兩國友好合作關係和兩國人民友誼的發展。中國和巴基斯坦實現互訪

1955年4月18日,舉世矚目的亞非會議在萬隆獨立廳隆重開幕。在18日下午的會議上,有的國家的代表提出“認真對待共產主義危險的嚴重性”的問題,使會場氣氛陡然緊張起來。這樣,各國代表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中國代表團身上。

中國將作何反應,各國代表拭目以待。

麵對這種情況,周恩來決定將擬好的發言稿改作書麵發言散發,並在當天下午的會議上作補充發言。

周恩來的鎮靜態度讓很多代表吃驚,他緩緩走上講台,用平和的語氣開始了自己的演講。

周恩來發言中首先申明: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周恩來接著說:

我們並不要求各人放棄自己的見解,因為這是實際存在的反映。但是不應該使它妨礙我們在主要問題上達成共同的協議。

接著,他針對會議在三個問題上對中國的責難,即不同的思想意識和社會製度問題、有無宗教信仰自由問題,以及所謂顛覆活動問題,說明中國政府的原則立場。

周恩來的講話秉著求同存異的精神,他的講話一下子扭轉了會議的氣氛,後麵幾天,友好諒解、求同存異的精神主導了會場。

4月24日晚,曆時一周的亞非會議圓滿結束。會議一致通過《亞非會議最後公報》,采納了中國代表團的建議,形成各國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

中國代表團在亞非會議上的出色表現,使友好國家更加堅定同中國發展關係的信心,也使一些原來對社會主義中國存有疑懼或對抗心理的亞非國家,開始改變看法,轉而對中國采取友好態度。

中國睦鄰友好的和平外交打開新局麵,在1955年和1956年取得重要的進展。巴基斯坦就是在這段時間裏開始積極開拓與中國的外交的。

1951年5月21日,從中國外交部傳來一個喜訊:中國和巴基斯坦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兩國互派大使。

巴基斯坦是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伊斯蘭國家,也是最早與中國建交的亞洲國家之一。

自1951年建交以來,兩國關係經曆了各種風雨的考驗,雙方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一直彼此尊重、相互支持,在政治、外交、經貿、科技、文化、軍事等領域進行了全麵的合作。

中巴之間的友好關係,被人讚譽為“不同社會製度國家關係的典範”。

中巴兩國人民長青的友誼之樹,可是說是用兩國領導人的心血澆灌成長起來的。

從1951年中巴正式建交到1956年雙邊關係取得突破,這5年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中巴建交後,巴基斯坦堅持對華友好,在各種國際鬥爭中給中國以支持。

1950年9月,在聯合國大會上,巴基斯坦代表不顧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反對,投票讚成印度代表團的提案,否認台灣國民黨“代表”的合法性,要求恢複中國政府的合法席位。

在朝鮮戰爭問題上,巴方一直持中立態度,強調和平解決爭端,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對美國指責中國侵略朝鮮的議案投了棄權票。

1955年4月27日,毛澤東會見巴基斯坦新任駐華大使蘇爾丹烏丁·阿哈默德,同他進行了友好的談話。

毛澤東的談話還是從東方國家的共同點談起,從中巴應該成為好朋友這個主題談起,然後講到剛剛結束的亞非會議。毛澤東說:

亞非會議要不是由五個科倫坡國家發起,而由中國發起,那就開不成。他們相信你們,不相信我們,原因是我們是共產黨執政的國家。但是,我們共產黨並不像美國所描寫的那樣是不理發的,是青麵獠牙、三頭六臂的,我們是講道理的。

毛澤東略停頓了一下,接著說:

現在我們了解,巴基斯坦當初參加馬尼拉條約集團是因為怕中國侵略。希望你們慢慢地能了解中國是不會侵略的,並希望消除彼此間的誤解,改進彼此間的關係。我們已經同巴基斯坦建立了外交關係和貿易關係,我們同泰國、菲律賓尚未建交,但也希望能改進我們同它們之間的關係。周恩來總理在亞非會議上已同他們的代表有了接觸。

毛澤東向大使再次重申周恩來幾天前在亞非會議上代表中國政府的表態。他說:

中國願意同一切國家包括美國在內和平共處。周總理在聲明中已表示我們願意同美國人坐下來談判。在亞非會議期間,我們同五個科倫坡國家和泰國、菲律賓曾談過台灣問題。一切問題應通過談判來解決,打仗的辦法不好。

1956年10月,巴總理蘇拉瓦底應邀正式訪華。

巴基斯坦總理侯賽因·沙希德·蘇拉瓦底訪問中國期間,中國政府再次表明對巴基斯坦參加軍事條約組織的理解。